刘和平 |
刘和平:大陆新闻节目中的“香港时事评论员”
因为工作关系,台湾资深媒体人、原《联合报》副总编辑涂女士经常往返两岸。每次来大陆,涂女士都会在晚上休息时守在电视机旁,收看大陆电视台的台湾新闻报道。半年前,涂女士在收看节目的过程中被一名评论员简练精辟的点评吸引住了,更让她兴奋不已的是,这位评论员不是她熟悉的台湾“串场名嘴”,而是该电视台固定的评论员,而且来自香港。
这位评论员便是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的特约评论员刘和平。
去年以前,在大陆电视节目中,观众更为熟悉的是嘉宾,固定的时事评论员则基本没有,可以说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开创了先例,而刘和平是活跃在大陆荧屏为数不多的电视时事评论员之一,加上刘和平头脑冷静、观点客观,难怪会让台湾来的涂女士兴奋不已。
其实,在欧美国家的电视节目中,也有电视评论员的角色,台湾地区也有时事评论员,很多人都可以发展成“名嘴”。台湾的政论电视节目和名嘴们近年发烧,独步全球,其制作细腻,名嘴爆料,以图表、关键词分析复杂的政治现象,有著巨大的诱导力量,也有综艺娱乐性,影响千家万户。
这不仅是一种独特的政治现象,其节目形式对传媒业,特别是电视业也产生了影响,改变了台湾的媒体生态。
如今,大陆的电视新闻节目中也开始出现“时事评论员”,不得不说是一种进步。
从传播学角度说,任何传播活动都是为了取得某种效果,“不为效果而从事传播及传播研究,同不为胜利而进行战争,是一样荒谬,一样不可思议。”在传播效果研究中,最具实用价值的当属劝服理论,评论可以看做一个媒体的“风向标”。
中国最早出现的媒体评论是报纸评论。巧合的是,刘和平就是从传统纸媒的评论员过渡到“电视时事评论员”角色。去年六月,他在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开始了“触电”历程。如今,他凭着自己的一张“嘴”,成为节目的特定“名片”。在观众眼里,刘的评论如同点穴,通常一语中的,突破现象触及本质。在互联网的搜索引擎上,随便输入“刘和平”与“香港”两个关键词,都能有数万乃至数十万的搜索结果。有网友这样评价刘和平:“好久没有听到这么畅快淋漓的点评了,比起那些浮于表面、装腔作势的台湾时事评论员,简直好上一万倍都不止,所以《直播港澳台》也是我每晚必看的节目,一个有才华的时事评论员是不可多得的,真的很佩服刘和平先生。”而跟帖表示有同感的网友也相当踊跃。
作为横跨纸媒、电视“两栖”的资深媒体人,刘和平谈起自己“触电”的这大半年,也颇多感触。他说,好的电视新闻节目,不仅仅只是给读者提供资讯,还要提供自己的观点。对电视新闻节目来所,有个性、观点独特、客观准确的评论更为重要,可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在《直播港澳台》里,无论是“胡吴会”、“陈江会”,还是陈水扁家族弊案、或者是马当局发放消费券……几乎所有的港澳台热点新闻,他都不放过,他希望不仅为观众提供独家见解,也能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观察和思考。
而谈及自己今天被广大观众评价最多的“言简意赅、一针见血”的评论特点,他坦言其实这也是经历了一个痛苦的过程。从报纸至少下笔千言的社论相比,电视评论其实更加难做。刚开始“触电”时,制片人便明确要求他要有“时间观念”,每期评论不能超过三分钟,转换成文字,就是不超过500字,这道要求如同“紧箍咒”,让刘和平“痛苦不堪”,一开始经常向制片人,讨价还价般地要求讲长一点,但是慢慢地他也发现电视和报纸,不同媒介的特质确实对评论的要求不同,受众的认守度也不同。在台湾的涂女士看来,同样是对台湾新闻事件进行评论,在岛内政论节目中,“名嘴”经常发表口水多过茶的长篇大论,但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的评论乍一看,形式并不生动,但仔细一听,在短短的三五分钟内,就能收获“点睛”的功效。尤其是刘和平的评论,相较岛内的“名嘴”,更有深度,看得更高更远。
“大陆关注港澳台问题的观众很多,港澳台地区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地区,今天的港澳台地区出现的各种现象,很可能会在未来大陆发生。港澳台地区与大陆同文同种,他们的发展是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刘和平说,自己在节目中会站在一定的高度评论港台新闻,毕竟节目是给大陆观众观看,要用内地的视角看港澳台新闻。以台湾新闻为例,在评论时尽量不介入岛内纷争,以第三只眼看问题,往往更为客观、公正。
谈及《直播港澳台》5月28日转换“跑道”,从晚间十点提前两个小时至八点最黄金的电视“合家欢”收视时段,刘和平说,虽然节目扩版了,但是他会坚持自己的风格,绝对不会“放水”。他说,看到“和粉”越来越多,感到既鼓舞又惶恐,唯有每天绞尽脑汁,希望每天都能给观众呈现新感觉。而每天通过评论,与观众达成 “心灵上的契合”,这种感觉让他很享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