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深圳再当政府配套改革先锋 广州细数六大不足

2009年06月04日06:1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时代周报

  政府配套改革 深圳再当先锋

  深圳再一次站在全国的聚光灯下,当中央将政府配套改革的“尚方宝剑”交给他时,他再次成了改革的先锋。

  30年来,深圳由一个南疆边陲小镇蜕变成一个在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国内首位、国内第一个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

这些辉煌成绩的背后,是土地、能源、人口和环境的严重透支,而突破硬资源约束唯一的路径是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

  如何进一步发挥政府的职能,走出一条有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路子?深圳前30年是为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探路,现在的综合配套改革是怎么样在科学发展上为国家探路。正如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所说,“深圳是榜样,是示范”。

  “综改试验区”则意味着深圳将在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自主创新体制等方面全面推进改革。这次深圳的政府配套改革又会为全国的政府改革带来哪些启示?本期刊发这组稿件,旨在为那些为政府改革的先驱者提供一些借鉴。

  时代周报记者 龙利群 黄昌成 发自深圳

  “这次的改革有了‘尚方宝剑’,不一样了。现在外部条件已经成熟,就看如何落实。考验深圳市各级党委和政府,考验党员干部的时刻到了!”《深圳市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简称《方案》)在得到国务院的正式批复,于5月26日公开发布后,深圳社科院教授、深圳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杨立勋期待中夹杂着些许担忧。

  深圳,这个吃改革创新开放饭长大的城市在即将跨入而立之年的门槛上,又一次吸引了人们欢欣的目光,注定要在“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中,杀开一条血路。

  全国唯一:特区和综改试验区

  “从《方案》上报到5月6日国务院56号文正式批复,仅2个多月,是批复最快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深圳常务副市长许勤在深圳市贯彻实施《方案》工作会议上介绍。

  但事实上,深圳对综改试验区的申报并不顺利。早在2005年,深圳就与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一起申请综改试验区,后两者分别于2005年和2006年获批,深圳没能成功。

  杨立勋回忆,当时深圳落选,是因为有中央领导表示经济特区改革试验的功能已经覆盖和超过了综改试验区的功能,没有必要。“后来总感觉不是试验区,好多事情没法做,所以2007年深圳再次申报。”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解释。

  直到2009年1月,《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简称《珠三角纲要》)获国务院正式批准,深圳被正式表述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随后,深圳在一个月时间形成了《方案》初稿,最终在3月上报国务院。

  据许勤透露,在《方案》起草过程中,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先后三次审阅《总体方案》,汪洋先后两次作出重要批示。去年12月31日批示,勉励深圳“现在进行综合配套改革是攻坚的改革,要有杀开一条血路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今年2月9日再次批示,“希望深圳再领全国改革之风骚,再扬特区之风采”。在推进粤港澳合作,“共同打造亚太地区最具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建设“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中,要发挥深圳的“绝对主力”作用。

  “在全国性的特区、新区、试验区层出不穷的大格局下,只有深圳一个城市既是特区又是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杨立勋说。

  作为特区,还要申报综合试验区,这对深圳有着怎样的意义?杨立勋分析,中央政府赋予深圳综改试验区的目的,就是进一步强化经济特区的功能,加速特区改革的转型升级,由经济领域改革向全方位改革拓宽,由单项改革变成系统改革,由一些难度系数小的改革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由“摸着石头过河”的经验式改革向科学改革、依法改革转变。

  杨立勋说:“如果深圳不能实现一个城市一种制度,一个城市一种法律,就是一个分裂性的城市,粤港澳的合作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后特区时代的意识体现

  5月26日,《方案》甫一公开,公众发现,国家对深圳的发展定位由《珠三角纲要》中“一区四市”的定位演变为“六区四市”,受访专家认为这一新的描述让深圳的定位更为清晰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被放到了改革任务的首位。深圳市市长许宗衡表示,当前是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通过行政改革推动综合体制改革。

  在涉及六大方面的改革中,亮点频现:“建立健全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一级政府三级管理”,“建立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积极研究将经济特区范围延伸至深圳全市”,“全面推进深港紧密合作”等迅速得到媒体和公众不约而同的关注。

  不过,深圳市委副秘书长、深圳市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南岭眼中的亮点不止于此。6月2日晚在深圳大学一个关于金融危机话题的讲座上,谈到《方案》时他表示:“这次《方案》的着力点、创新点,整个《方案》的中心实际上就是为深圳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体制机制保证。”

  他认为:“整体来看,如果在前三十年,深圳杀开一条血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是作为试验场;未来这个《方案》,是为深圳如何走一个新模式,走科学发展模式探路,这是这个时候国家赋予深圳综合配套改革最大的亮点,而不是记者所关注的一些内容。”

  完善创新机制,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做好深港合作这篇大文章,是在南岭看来《方案》中三个重要的部分,他直言:“这几个部分我发现目前媒体解读得不够。”

  仁者见仁,尽管各人眼中的亮点不同,但无疑,人们又一次见识了深圳的大胆开拓。

  “过去,特区是优惠政策的代名词,2008年1月1日,随着最后一条优惠政策寿终正寝,深圳步入了一个后特区时代—当有形的优惠政策失去,特区就变成精神、文化意义上的特区了。在后特区时代,特区可能变成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开放、特别能创新,敢为人先的代名词,通过改革创新这种无形资源来弥补有形政策的失去。我称之为‘新特区意识’。”在此次《方案》的制定中,杨立勋所阐释的“新特区意识”成为深圳锐意改革的最好注解。

  政改内容缺席?

  虽然《方案》亮点多,“基本上是按照十七大的要求,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方面五位一体的改革”,马敬仁还是有些遗憾。

  去年5月,深圳曾出台《深圳市近期改革纲要(征求意见稿)》和《深圳市关于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示范市的若干意见》,那里面有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的内容,比如“试行区长差额选举”等,还引起网友“难道深圳要搞政治特区”的质疑。

  “但政改今年没有写入《方案》。”个中原因,据马敬仁透露,主要是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要求,突出以行政改革作为综改的突破口和切入点。

  不过汕头大学法学院院长杜钢建倒是觉得,虽说政治改革没有写进《方案》,但“中央也没有说深圳不做政治体制改革,中央给深圳的政策就是鼓励深圳大胆尝试,看深圳自己怎么解放思想”。在他看来,这一次《方案》中其实是鼓励深圳做政治改革调整的。因为根据《方案》,深圳发展的思路是和香港合为一体,在两个城市一体化的过程中,必须进行政治改革,“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是改革有个逐步推进的过程,政治改革是下一场的问题”。

  考验党员干部的时刻到了

  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地位已经确立,《方案》也已批复,杨立勋认为,这对即将进入“深水区游泳”的深圳来说无疑送来了信心,也送来了中央政府的期望,游的路线和方法,它将让深圳迎来改革的第二春。

  “必须拿出只争朝夕、时不我待的精神,突出一个‘干’字,迅速组织落实,力争早见成效。”5月31日,在《方案》正式发布5天后,深圳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贯彻实施《方案》工作会议,对贯彻实施《方案》进行全面动员部署,会上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的发言透出几分急切。

  怎么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口,也是今年改革的关键所在。”刘玉浦指出了方向。

  然而说起这个被杨立勋称为“政府向自己开刀”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们无法不怀疑这次改革能否成功实施—毕竟我们曾经出现过7次机构改革、7次恶性膨胀的事实。

  “这个《方案》实际上只是个框架性的东西,具体怎么办都还没有细化,中国从来不缺框架性的东西。而且这次改革会牵涉到各个部门的利益博弈,实施起来没那么简单。”一位熟悉深圳改革路径的学者有些担忧。

  “现在外部条件已经成熟了,关键在于深圳如何落实,考验深圳各级党委和政府,考验党员干部的时刻到了。”杨立勋很直白。对于如何去“干”,他重点强调要有“工兵意识”,要敢于闯政策、法律的雷区,为中国探路,“如果只知道自保乌纱,回避所有的政治风险,就辜负了特区、综改区两顶光辉的帽子”。另外他还强调:“要稳打稳扎,不要把改革做成政治秀。”

  刘玉浦在上述会议上介绍,深圳市已成立了实施《方案》、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改革工作将全面展开。并要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自身职能,逐项细化分解,拿出更加具体、可操作的改革方案和计划”。按照“总体方案—三年实施方案—年度改革计划”的要求滚动操作。据悉,三年实施方案和年度改革计划近期就会出台。

  深圳此次综合配套改革的难度显而易见,担忧、怀疑、观望也不可避免,不过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基层政府方面在跟进落实《方案》上,反应堪称迅速,在5月26日《方案》正式对外发布之后不久,龙岗、福田、罗湖等几个区主要领导纷纷表达了锐意改革的态度。

  记者从龙岗区宣传科了解到,在《方案》出台之前,该区已就此召开过区委常委会。近日已制定了《龙岗区落实〈综改方案〉情况要点》。

  龙岗区一位干部表示看到《方案》很振奋,他表示最关注的是《方案》中要撤掉区级政府的提法,“但这是将来的事,能不能执行也是在观望”。他和一些同事讨论,“感觉因为执行难度很大,现在实施的可能性不是很大”。

  据了解,由龙岗区划分出来的坪山、坑梓街道组成的坪山新区作为探索行政层级的试点区,也正在紧锣密鼓筹备中,龙岗区上述干部向记者透露:“据说把街道办直接改成社区了,应该快挂牌了。”

  广州学深圳 细数六不足

  这也许是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经济最受考验的时候。

  出口受阻,经济增速下滑,珠三角的出路在哪里?省委书记汪洋给出的答案是,“深圳是榜样,是示范”。

  伴随着全省“向深圳学习”的号召,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新互动格局也渐渐浮现出来。

  时代周报记者 高兴翔 发自广州、深圳

  学习深圳好榜样

  5月15日上午,广州市委宣传部部长王晓玲出现在“2009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的现场。她此行的目的是,“考察深圳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历程”。

  王晓玲带来了一支规模庞大的考察团。市文化局、新广局的领导干部,各区、县级市宣传部长以及市属文化传媒企业的负责人,悉数在列。

  就在王晓玲抵达深圳的同一天,副市长徐志彪带领广州市科技局干部赶赴深圳,考察自主创新工作。负责市委领导活动日程安排的市委办公厅综合处邓建富处长回忆说,考察组出发前,“专门给深圳方面发去了函,商定调研主题和座谈人员的安排”。

  “这样高规格的考察团还有5支,分别由市委常委和分管副市长带队,考察主题涉及从产业转型升级到党建等多个方面。”邓处长说。其中,常务副市长邬毅敏负责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副市长苏泽群带队考察城市管理和社会治理、可持续发展生态城市工作,市委组织部长方旋泽带队学习党建。

  “这次学习是全面的,但也要有所侧重。”邓建富说。在他看来,广州就是要全面找差距、找不足。按照要求,每个专题的考察组都要在6月底之前上交详细的考察报告,并“发放给全市党政机关学习”。

  在邓建富的印象里,今年广州市的领导外出考察活动比前两年“少了很多”。除却3月19日组团赴佛山签署广佛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外,赴深圳考察成为唯一、最显眼的主题。

  省会广州市已经成为全省“学习深圳”号召的第一个响应者。4月28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向深圳学习”的决定,并拟定了详细的考察和学习计划。以官方文件高调承认向同省兄弟城市学习,这在广州的历史上尚属首次。

  有2223年悠久历史的省会城市开口承认向成立仅30年的“小兄弟”学习,难免带有一丝羞涩。市委出台的决定中特意强调了这样一句,“向包括深圳在内的国内外先进城市学习,是广州市委、市政府一贯的主张”。

  “十年前,我们也曾学习中山。”市委办公厅综合处邓处长说。当时有感于广州市内“马路经济”和小广告的顽疾,时任广州市委书记的黄华华也曾带队去中山学习城建工作。“中山在这方面搞得好,我们自然要去学习。”

  省会和特区之间,不过百余公里的距离。作为珠三角地区城市群的“双核”,两地的官方和民间交流却一直平淡。直至2007年8月27日,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市长张广宁带队前往深圳学习考察。这是深圳特区成立27年来,接待的第一支、也是级别最高的广州党政考察团。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广州市密集派出7支考察团凸显着不同寻常的含义。

  广州的不足正是深圳所长

  王晓玲和徐志彪带队考察学习的背后,是广州市日益清晰的城市发展战略。广州市要建设国际大都市、广东“首善之区”。

  在广州的现场办公会上,省委书记汪洋直言,在资源配置和产业调控两个“现代中心城市最核心的功能”上,广州“还有不小的差距”。他还列举了广州的6个不足:服务业发展水平不高、中央商务区综合服务功能不突出、金融业发展滞后、总部经济发展缓慢、创新能力不强,对区域产业活动的调控能力较弱。

  广州的诸多不足恰恰是深圳的优势所在。中山大学港澳珠江三角洲研究中心教授毛艳华认为,广东全省要学习深圳,主要是基于后者的“改革有代表性”。在他看来,深圳在国际化和市场化(尤其是产权市场、高新成果转化)的道路上已经做出了开创性的工作,“产业竞争力已经上去了”。

  “广州全市的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在1000亿元左右,仅仅相当于深圳华为一个企业的产值。”毛艳华举例说。

  在中国社科院不久前公布的《2009年中国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深圳在国内294个大中型城市中的综合竞争力连续三年位居第二,仅次于香港,高于北京、上海和广州。

  “广州向深圳学习,具有一定的深意。”广东商学院教授王先庆说。他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改革开放”的继续。它要求新的经济增长方式、新的政治经济进程与之相适应。就此而言,深圳在科学发展上的备受赞誉从逻辑上构成了一种“示范”。

  深圳的“改革意识、创新举措和发展模式”,也成为汪洋提及的重点。他这样诠释深圳的榜样作用:“深圳过去走过的路,全省也要走;全省现在要做的,包括这次现场会所要求的,深圳都已经开始做了。”

  深圳是汪洋在珠三角现场办公会的第7站。9天时间里,省委书记的足迹踏遍了珠三角的9个地市。此行的原因是,汪洋“感觉到各地在落实纲要的工作中还是存在着一些体制性的困难”。

  这是最坏的年代。今年一季度,广东省GDP增长率仅为5.8%,同比大幅回落近半。东莞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作为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为严重的地区,珠三角正在竭力地寻找走出低谷的途径。

  广东省自去年开始推进的“腾笼换鸟”和“双转移”战略,遭遇金融危机,大量企业停工减产甚至破产。一时间,省内争议声四起。

  去年年底,汪洋在《人民日报》海外版撰文重申产业转型的决心,声称广东“坚决不再回到传统发展老路上去”。在他的力推下,“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已经成为全省首要的任务。

  汪洋的行程安排非常紧张,一般是“上午参观、下午开会解决问题”。4月8日上午,汪洋一行连续走访了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福田综合交通枢纽工程、深圳市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和福田区上沙创新科技园。

  深圳的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四大支柱产业”给全省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08年,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5100亿元,比重接近六成。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接近4亿元、税收则达到1.45亿元。

  在下午的座谈会上,汪洋称赞深圳在围绕破解土地、资源、人口、环境“四个难以为继”的发展难题时,开始探索出一条高端取向的发展新路。

(责任编辑:梅智敏)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