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组图)

2009年06月05日10:03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日报
沈阳是美丽的,沈阳的变化是惊人的。

  这不仅是沈阳人的直观印象,更是很多来沈客人的真情告白。

  这是记者翻开报纸,看到从2007年到2009年,记者采访过的有关数十位来沈的嘉宾报道得出的结论。

  她的美丽曾让无数人为之倾倒,她的银幕形象始终映刻在我们的脑海中。

  然而,2007年8月1日,作为东亚儿童艺术节的特邀嘉宾来到了沈阳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日本著名影星、曾主演过《望乡》的栗原小卷第一次来到沈阳竟抑制不住地连连夸奖:“沈阳真是太美了,超乎我的想象!”

  贲德,中国工程院院士,原信息产业部电子14所副所长。
这位从事相控阵雷达课题研究的老科学家,2008年坐在大巴车上看沈阳,他对记者由衷地说:“过去,人们印象中的沈阳是灰色的,尘土飞扬,而今,那样的景色一去不复返了!”

  关兴亚,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技术顾问,出生于上世纪30年代的沈阳,50年代去了上海。他说:“我1990年回过沈阳,但那时的沈阳环境污染,发展缓慢。现在回来,空气清新,真是太漂亮了,搞得我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了。”

  邢球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四研究院研究员。他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说:“上世纪50年代,我曾在沈阳实习过,对沈阳怀有很深的感情!后来也来过几次沈阳,总体感觉沈阳变化不大,四处灰尘,鼻孔里都是黑黑的灰。可是,这几年再来沈阳,真是大变样了,蓝天白云,绿树掩映。沈阳真是个好地方。”

  程春福,沈阳永康商会会长。他说,来沈阳有十几年了,沈阳环境的变化真是日新月异,刚来时冬天下的雪第二天就成了黑色,可现在即使过了一个星期还是白白的,这对于一个北方工业化城市来说真是难得,越来越喜欢沈阳清新的环境,所以把家都搬来了。

  张妍,是1977年出生在皇姑明廉地区的土生土长的沈阳人,她说,以前国庆节一过就得戴口罩,否则鼻子就不舒服,可是,早上出家门,晚上回来口罩就变得黑黑的。现在口罩早就弃之不用了。过去家门口垃圾成堆,而今绿树成阴,真没想到沈阳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这是人们对沈阳的印象。还有一些人这样描写沈阳——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我带着学生们来到浑河上的富民桥。从桥上回望城市,发现她竟是如此美轮美奂,顿觉愧对我们的城市:每天拥有,却从未认真欣赏。”2009年6月4日,身在美国休斯顿的沈阳工业大学沈新普教授,自豪地把他出国前在富民桥上的留影拿给同事们看,并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接着给记者发来电子邮件说,出国半年多了,他实在是想念祖国,更想念沈阳,因为沈阳四季分明的气候和清新的空气太让人留恋了。他说,完成工作任务后即回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让我们感受清幽;“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让我们聆听喧闹;“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让我们亲近悠闲;“棠梨叶落胭脂色,荠麦花开白雪香”,让我们体味斑斓。碧水蓝天,看天鹅飞舞;冰封雪飘,听松涛轰鸣;莺飞草长,闻鸟语、嗅花香……”

  “雨天,让雨点亲吻面颊;雪天,让雪花栖挂眉梢;喂蚂蚁美餐,浇花草甘露;问候晨曦"你好",道别月色"晚安"……”

  这是沈阳市的几位中学生在作文里对沈阳的描绘,看过这样的美景,你能不为之陶醉吗?

  哦!弹指一挥间,沈阳的环境竟发生了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是的,沈阳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与改革开放的进程同步。三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沈阳环保激流勇进,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区域中心城市环境保护发展道路,经过全系统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谱写了老工业基地环保史上的壮丽篇章。

  1979年,沈阳市正式成立沈阳市环境保护局。三十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沈阳市环境保护工作职能不断得到充实,环境保护队伍不断壮大,不断开拓创新,开创了环境保护工作新局面,沈阳市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环境面貌日新月异。2004年,沈阳这个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大城市,实现历史性跨越,成功跻身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行列。到2008年,污染减排实现双降目标,生态市建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城市污水处理率提高到75%,浑河全河段化学需氧量年平均达到国家地表水四类水质标准,辽河沈阳段主要污染指标连续12年实现出境水质好于入境水质;年度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323天,已连续五年稳定保持300天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稳定在100%。

  开辟万里晴空

  沈阳市冬季寒冷而漫长,采暖期达五个月,工业生产和采暖大量燃煤造成的大气污染相当严重,曾被列为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之一。

  1998年是沈阳市环境管理工作开始由污染物浓度控制、末端治理向污染物总量控制、过程管理转变。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的全球54个国家272个城市的空气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沈阳市首次未被列入全球十大污染城市之中,终于摘掉了“世界十大污染城市”的黑帽子。2000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首次达到了国家三级标准。

  2002年,沈阳市实施“大环保”战略,启动了拆烟囱工程。3月末开始,仅用两个月时间,拆除严重污染大气的烟囱1125根,拆除锅炉房400座。全年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203天。

  2003年,从3月末开始,利用4个多月时间全市拆除严重污染大气的烟囱1113根,锅炉房400座。全年实现推广民用型煤3.1万吨,推广户数达到4.5万户,推广普及率达到95%。全市防尘网覆盖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灰堆、煤堆、渣堆的覆盖率达到100%,裸露地面覆盖率达到95%。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共计路检机动车4.5万辆,集中整治了10条公交线冒黑烟问题,共计检测公交车辆2741台,对248台超标车辆实行下线治理,公交车尾气合格率由上年的78%上升到95%。2003年沈阳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了298天,比2002年增加了95天,达到了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标准。

  2004年,沈阳市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取得历史性突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由2003年的298天提高到301天,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2005年,继续推进拆烟囱工程,开展燃气汽车推广工作,深化大气环境综合整治,全年大气优良天数317天。

  2006年,全市环保系统组织实施了污染源烟尘治理、拆除分散供暖锅炉房、扬尘污染控制等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工程,全年大气优良天数321天,同时环境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达到14天,创历史最好水平。

  2007年,全市环保系统组织实施了污染源烟尘治理、清洁能源推广、扬尘污染控制等空气环境质量改善措施,同时,大力推广地源热泵等清洁能源,全市地(水)源热泵供热面积达到1800多万平方米,创造了全年大气优良天数323天的历史新纪录。

  繁华与安宁共享

  1988年,沈阳市在皇姑区开展了以街道办事处为单位的创建噪声达标区工作,之后在全市全面铺开。到1998年底,在沈阳市188平方公里的建成区内,建成了137.8平方公里的环境噪声达标区,环境噪声达标区覆盖率为73.3%。

  随着沈阳市城市建设的发展,2003年建成区面积扩大到261平方公里,沈阳市及时调整了《噪声区划图》,扩大了1类区和2类区面积,达标区建设工作严格按照新区划标准执行,共建成11个噪声达标区,折合后面积为182.9平方公里,达标区覆盖率为70.07%。2005年,又新建达标区27.09平方公里,达标区覆盖率达到72%。2003年起,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创建“安静小区”活动。建立起环保部门、街道办事处、小区物业管理部门三级管理网络,安静小区创建工作做到有部署、有措施、有保障,切实提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2003――2005年,三年共创建安静小区110个。

  交通噪声是影响沈阳市声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因素之一。三十年来,沈阳市通过采取各种治理措施,大力整顿交通噪声,有效地降低了道路交通噪声污染,使得沈阳市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由上世纪80年代的72分贝降低到2005年的68.4分贝。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彻底解决交通堵塞问题,特别是2000年以后,沈阳市共筹集和投入城建资金160亿元,改善整体交通环境和市民出行状况,有效地疏导了交通,缓解了车流量的压力,同时大大降低了道路交通噪声污染。2001年以来,全市建成区扩大绿化覆盖面积三十多万公顷,绿化量相当于努尔哈赤建都以来的绿化总量。通过路边绿色屏障,减少交通噪声的污染。2003年起,二环路以内道路禁止机动车鸣笛,限制通行,设立机动车单行路,昼间禁止大型货车行驶,有力缓解了热点线路的车流量,显著降低了车流量巨大的交通干线的噪声平均值。2007年,投资490万元建成的南二环隔声屏1700延长米,解决了近1万户居民长期饱受交通噪声污染困扰之苦。

  守护沈城碧水蓝天

  1992年,沈阳市组建了市、区环境监察队伍,配发了国家统一的环境执法标志。这支队伍为守护沈城的碧水蓝天,在与环境违法斗争的第一线,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沉重地打击了各种环境违法行为,有效地维护了人民群众的环境利益——

  1992年,依法查处了450多家冒黑烟单位。

  1993年,查处436家冒黑烟单位。

  1994年,以电镀业为突破口,清查了113家区街、乡镇企业。

  1995年,查处冒黑烟锅炉165台,对125家违反环保“三同时”规定的扰民企业提出限期整改要求。

  1996年,查处烟尘污染源单位2157家,取缔露天烧烤点1170个,查处噪声扰民点源397处,取缔、关停严重污染环境的“十五小”企业72家。

  1997年,查处污染扰民单位2565家,取缔露天烧烤点970个,处理信访案件6800余件(次),对408家企业的1000个排污口进行了规范化整治工作。

  1998年,取缔露天烧烤摊点596个,处理污染扰民案件4946起,搬迁扰民企业21家。

  2000年,对423家限期达标企业进行千余次监督检查,依法关停污染企业93家。

  2001年,查处违法案件1169起,对154个违法单位进行处罚;设立了环保投诉电话,查处污染扰民案件2883件次。

  2002年,开展“百日严打”行动,出动10300多人次,检查企业8595家,查处2605家,关停75家。

  2003年实行环境执法监察“片警”制,组织大型联合执法85次,取缔一吨以下燃煤散烧锅炉1278台,取缔非法炼油点175个;开通了“12369”公开举报热线,出动环境执法人员4万人次,直接解决群众反映的环境案件11000件,打击环境违法行为3000起。

  2004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出动执法人员35100人次,检查企业达11681家次。

  2005年,开展十大执法战役,共出动执法人员12000多人次,被检查单位达5000余家。

  2006年,出动环境执法人员21087人次,检查8715家企业,立案处罚896家。

  2007年,检查糠醛等5个重污染行业企业87家,对其中47家单位进行了断电、断水、拆除主要设备等处罚;对全市109家水污染企业进行了执法检查。

  2008年,全市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5807人次,执法车辆6000余台次,共检查4617家企业。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实行全覆盖网络化定量化“3×6+1”执法,对290家污染源企业进行了日常检查、夜查及飞行执法检查。

  母亲河碧波重现

  1989年以前,沈阳市水污染防治工作主要是以全市各主要污染行业、污染企业的点源治理为主。1990年,市政府发布了《沈阳市排放水污染物许可证管理暂行办法》,试行水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1995年,针对全市工业企业污水处理方面的有关问题,制定了《关于加强污水处理设施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1999年12月,市第12届人大常委会第12次会议正式通过《沈阳市水污染防治条例》。

  1993年,以实施省环保局部署的“碧水工程”为中心,沈阳市开展水环境管理和治理工程。1998年,沈阳市全面完成了与省政府签订的实施“碧水工程”责任状中确定的目标,历时5年的“碧水工程”通过辽宁省政府的正式验收。“碧水工程”竣工后,年新增污水处理能力1.55亿吨,年可节水1560万吨,开展年削减污染物能力10.5万吨,全市万元产值耗水量下降40.7%。1999年6月5日,沈阳市政府与省政府签订《辽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一控双达标”工作目标责任状》。到2000年底,全市1350家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

  2002年,全面开展了对浑河的治理。首先对浑河沈阳段中对城市环境影响较大的长青桥至浑河大桥之间4.7公里的河段进行治理,使浑河恶臭污染当年就得到有效控制,恶臭等级控制在1.5级左右,水质恢复到国家四类水质标准,并开始有多年来少见的鱼类和水禽出现。2003年,对以浑河为轴线的河流进行综合整治和建设,彻底消除了浑河城市段恶臭现象,环城水系水质明显好转,并初步形成了城市污水处理体系。2004年,浑河城市段治理扩展到30公里。在其上游东陵大桥至青年桥段达到4类水质标准的基础上,对下游橡胶坝至谟家堡大闸段实施药物除臭,使浑河该段水质由原来的5级下降到2级,浑河沈阳段全线季节性恶臭得到有效控制。

  1998年6月,日处理能力为40万吨污水的北部污水处理厂投入试运行,对浑河水质改善起到了积极作用。2003年,沈阳市用4个月时间,建设完成了东北地区第一座采用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污水生态处理2万吨/日的满堂河生态污水处理示范厂。在浑河中段,建设了沈水湾污水处理中心第二条10万吨/日污水处理线,并全部完工投入试运行;启动了南部污水处理示范厂全线检修和改造工程,改造后污水处理能力可达到10万吨/日。在浑河末端,启动了建设处理能力20万吨/日的仙女河污水处理中心,于当年竣工,创造了国内建设污水处理厂四个多月建设完成、通水调试的纪录。

  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沈阳市按照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的原则,以防治危险废物污染环境为重点,加强固体废物的全过程管理,促进固体废物的集中处置和利用。在深入贯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基础上,结合沈阳市实际情况,起草、颁布、实施了《沈阳市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管理规定》、《沈阳市危险废物转移管理规定》、《沈阳市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管理规定》、《沈阳市废弃危险化学品管理规定》等多项固废管理规定。同时,实施了固体废物动态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审批制度、危险废物定点经营许可证制度等,规范危险废物的去向;把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设施纳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完成一批危险废物集中利用、处置企业,逐步开发、建立各个类别危险废物的综合利用、处置项目,使其形成资源化、无害化产业;不断完善和提高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水平,确保医疗废物全部安全焚烧处置;在实现危险废物零排放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危险废物的利用处置率。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沈阳市加大了对固体废物处置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置能力大幅度提高。2000年建成并投入使用了全国第一座国际先进工艺的危险废物填埋场——沈阳危险废物安全填埋场,设计处理能力2万吨/年,设计运行时限为12年。2004年6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年处理能力为8000吨的危险废物焚烧厂,用于焚烧多氯联苯及其它危险废物。

  加强工业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快速发展固体废物的资源化和无害化产业。到2005年,全市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量分别达到393.14万吨,处置利用率为93.36%,城区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置利用率达到100%。

  老工业基地

  的历史跨越

  2002年初,在众多质疑声和怀疑目光里,沈阳以极大的决心正式向国家环保总局提出:要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正式确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对沈阳市这样曾污染严重的特大型重工业城市的创模决心和意愿,国家环保总局领导予以高度重视,认为沈阳市如果创模成功,对全国其它城市创模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沈阳创模三年中,对产业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按照有进有退的原则,淘汰落后企业,退出重污染行业,消除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企业,全市共关停、搬迁装备落后、污染严重和效益低下的工业企业达600多家,合并、重组和改造企业达300多家;城区内已退出钢铁、有色冶炼、水泥、草浆造纸等重污染行业。工业企业最集中、工业污染最严重的铁西工业区,在经历了对150多户企业实施“东搬西建”的战略后,原城区内不仅消除了市民深恶痛绝的黑烟、黄烟和污水等,而且工业增幅高达40%以上,同时还全面启动了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从而结束了重度污染的历史。

  三年间,全市累计拆除各类烟囱3237根,2004年大气优良天数达到301天,创全市开展大气环境监测以来的最好水平;实施了浑河城市段30公里全线整治,实现了水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城市污水处理厂达到5座,总处理能力达到104万吨,污水处理率稳定在69%以上;全市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达到100%;其他各项“创模”指标全部达到标准。

  2004年6月1日,国家创模技术核查组开始对沈阳市创模工作进行验收,6月4日,国家创模技术核查组通过了对沈阳市的技术核查。同年12月,国家环保总局创模验收团正式对沈阳创模工作进行验收;12月30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印发了《关于授予沈阳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的决定,沈阳市成功实现了从十大污染城市到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的历史性跨越。

  谱写人与自然

  和谐新篇章

  “九五”期间,沈阳市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作开始起步。苏家屯区于1996年列为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经过三年多的生态建设,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一、二、三产业协调的生态型发展模式,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命名。到2006年,8个郊区县中有7个成为国家生态示范区(县)。

  2005年,沈阳市全面开展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工作。2006年《沈阳市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正式发布实施,全市15区县、开发区全部启动了生态区、县建设规划的编制。

  2008年,沈阳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创建国家生态市的重大决策,制定了《沈阳市创建国家生态市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确保通过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复查,确保完成年度节能减排指标任务,确保实现国家级生态区县、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双80%达标,确保空气质量、所有水体全面达到功能区标准,确保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持续提高,加强自然资源丰富性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大力开展“绿色单元”系列创建工作,全面加强生态市创建的宣传和教育,力争到2012年,把沈阳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环境优美、幸福和谐的生态之城。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