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5日)的这个早晨,罗京去世的消息,狂风一样卷起我们内心的痛惜之情。不信、不忍、心疼、心痛……真的难以置信,就这样失去那张永远亲和的“国脸”、那个充满磁性的温暖的声音。
大概真的太不愿意这样的好人从我们身边消失,所以,今年愚人节有流言传出他病逝时,人们才会这样愤怒;也所以,到了今天,已经回天乏力,仍然会有人喊“这不可能,我不相信……”定时定点的相约,看那庄重沉稳儒雅的形象,已经成了很多国人一项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以至于有人对他有了一种“你是我们的家人”的信赖;也有人直率地表达内心的感情:“我不喜欢《新闻联播》,可是喜欢你”。
25年的坚持,在日复一日不断重复的程序中,在一个一成不变的节目形象中,罗京以近乎可怕的“从来不出错”,表现出一个男人最大的责任感、最脚踏实地的生活态度。今天,在他离去之时,人们把内心最大的尊重、把山呼海啸般的怀念送给他,只是因为,他做的工作虽然特殊,却平凡庄重,但他,却活出了卓越的人生过程。冯秋红
中国失去了最好的声音 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和电视一起,进入了我的生活。可以这样说吧,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人都是看着“他的节目”长大的。生活天翻地覆、日新月异着,保持原有风格几乎是一件可耻的、丢脸的事情,但他却永远坚持不变,他是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严肃、庄重、沉稳、大方,和《新闻联播》自然的一体感使他渐渐成为该节目的象征,也因此他失去了与我们“亲密”的机会,我们仿佛从来没想过他会衰老,他会生病,然后有一天,他……也会死去。
罗京曾说,观众对他的了解是片面的,话语中不乏遗憾。因为患病,我们开始更多地了解他、他的经历、家庭、朋友、性格等等,我们开始将他和“他的节目”分离开看待,他变得更完整更立体。
这样地送走他,希望他可以少些遗憾吧。
马彧 最熟悉的陌生人 曾经有一个阶段,一成不变的《新闻联播》的主播们要不要换一些“新鲜”面孔,着实地在媒体上喧嚣了一阵。据说,要换人,那还是一个什么代表提议的。对这样的“提议”,我感到非常厌恶,这个世界是怎么了?在我们身边,几乎所有的东西都在高速变化和运转,我们踉踉跄跄地追逐着或被驱赶着,来不及放慢脚步体会“慢生活”的细水长流的美感的时候,为什么他们——可以让我们在过去10年、20年的岁月里几乎感受不到变化与变动的《新闻联播》主播们,也要受到那种不年轻貌美、不潮流时尚的声音的干扰?我怀念着罗京们那几乎没有表情的播报新闻方式,不论是那面孔,还有那声音,都深刻地涵盖着他们异于常人,甚至异于整个社会的坚持与恒定。
在用电视手段浓缩的波澜壮阔的社会全景旁边,罗京们的努力与付出,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点什么吗?我,为这样一个播音员的离世感到伤感。 (来源:扬子晚报)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