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娱乐至死时代 世间已无读书秀?

2009年06月09日18:32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世纪周刊

  世间已无读书秀?

  “理查德和朱迪书友会”曾是英国最火爆的读书脱口秀,而今惨遭取消。

  娱乐至死的时代,“读书”节目只能无奈面临死亡吗

  ■本刊记者/罗屿

  半年前,理查德·马德利、朱迪·芬尼根这对夫妇,还是英国炙手可热的脱口秀主持人。

他俩共同打造的电视读书节目“理查德和朱迪书友会”,自2004年开播以来,一直是英国四频道的收视王牌,一度达到300万观众的收视数字,被《卫报》称作“英国前所未闻的电视读书奇迹”。

  夫妇俩不仅每周一至周五下午,固定出现在电视中,另外还推出了一个由读者票选产生,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年度小说奖。其公众影响力,直追英国布克奖。

  可去年10月,夫妻二人转投英国数字频道Watch旗下。结果,开局惨淡。大张旗鼓的宣传仅换来10万首播观众,强撑半年,回春无力,每况愈下,如今电视机前每周只余8000人。无奈之下,理查德和朱迪只得“自行了断”。在今年5月10日的节目中,夫妻二人宣布:7月3日后,世上再无这档“读书秀”。

  从摇钱树到垃圾秀

  “理查德和朱迪书友会” 惨遭取消,落寞的,除了这对夫妻,恐怕还有众多图书出版商和当代作家。要知道,这些年来,一本书若能被理查德和朱迪倾情推荐,十有八九第二天就能闯进“英国图书畅销榜单”。

  比如2006年,作家凯特·摩斯将刚刚完成的作品《迷宫》,第一时间送到理查德夫妇手中。二人在节目中,将该书称作史诗巨作、读者的“圣杯”、人人不该错过的神秘惊悚小说。评价虽简短,可第二天,该书出版商便接到6万份订单,此后几个月《迷宫》一直雄踞畅销榜。而与其同天上节目的另一本小说,原本只在“书榜”上排名第768位,同样是由于该节目的推荐,一夜之间成了榜单冠军。

  理查德夫妇在发掘文坛新秀上,也是不遗余力。当然,新秀们的作品要先天具备畅销因素。比如,新人大卫·米切尔的《云图》,少有人知的爱尔兰作家约瑟夫·奥康纳的《海之星》,都因理查德夫妇的只言片语,一度闯入了英国图书畅销榜。难怪《书商》杂志评价说:在“理查德和朱迪”最火的年景,英国书店每卖出50本书,便有一本与他俩有关。他们是英国出版业最大的发动机和摇钱树。出版社和作家们,都要为此对夫妻俩感恩戴德。

  可如今,摇钱树却枯死了。有人说,是理查德夫妇选错了平台。新兴的数字频道Watch只专注于娱乐节目,对寡谈图书的脱口秀既缺乏经验,也无心打理。52岁的理查德对于这一说法,倒也含含糊糊地认同。“最近这半年,在Watch上介绍图书,我们有种白费力气的感觉。重度依赖娱乐电视的人、和重度依赖图书的人,口味很难调和。” 理查德还认为,“读书秀”之所以失败,在于这些年,英国大众早就丧失了读书的兴致。

  理查德的话刚一出,马上惹怒了一个人——小说家安德鲁·奥哈根。他在报上发表评论:“要知道,全英国各种读书团体逾5万家。每天上下班高峰期的地铁,几乎每个人都手捧厚厚的书籍沉浸其中。”在安德鲁看来,一年一度的伦敦书市、英国街头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是英国人爱书的证明。“另外,我们还拥有世界上唯一一座‘旧书城’。小镇海伊,只有一条街道,却林林总总分布着几十家旧书店,最大一家存书40万本,规模不逊于图书馆。每年夏天,这里都要举行10天的文学节,组织上百场作家讲演。小镇不通火车,从伦敦开车六七个小时才能到达,可文学节期间,慕名而来的读者过万。诋毁英国人不爱读书,我可不同意。”

  在安德鲁看来,理查德夫妇之所以失败,根源在于,其节目尽靠着“歌手爱读的书”、“卡拉OK唱得好的作家”赚卖点。另外,他们的选书品位也不高。负责为“理查德和朱迪书友会”挑选图书的,是该栏目制片人阿曼达·罗斯。“44岁的她无任何文学功底。那么,她选择的标准又是什么?”安德鲁在评论文章中,引述了阿曼达曾说过的一段话:“我会把书读上一两个篇章,忙起来,就只看看封面。在我看来,一本书必须生动,主题和情节鲜明。文学价值并不特别要求,只要是一个好的故事就行。因为,只有故事够精彩,谈资够多,才能支撑起12分钟的电视讨论。”

  “看看他们的选书标准吧,简直把文学价值扔到了角落。”安德鲁认定,理查德夫妇俩纯粹是商业的傀儡。“而今,大众们清醒过来,再没人买他们的账。” 安德鲁还将“理查德和朱迪书友会”与美国一档节目——“奥普拉书友会”进行比对。“‘奥普拉’这些年始终红红火火,原因在于,他们虽然也会推荐低幼货,但同时不忘让人们去读托尔斯泰。而理查德和朱迪,永远不会告诉大家:‘有空该去读读卡夫卡。’”

  奥普拉的成功

  安德鲁提到的“奥普拉书友会”,其实正是“理查德和朱迪”最初借鉴的原型。该节目由美国著名清谈节目主持人奥普拉一手打造,创办于1996年。其做法是每个月选择一本书向电视观众介绍,奥普拉和大家一同研读这些书籍,并请作者来节目中与读者交流。奥普拉奉行的口号是“让美国重新开始读书”。10多年来,她推荐过的书籍无一例外都一夜之间畅销全美。

  “奥普拉书友会”之所以如此红火,很大程度,和奥普拉的个人魅力有关。17岁起,奥普拉就开始在广播台工作,大学二年级时接受田纳西州首府电视台的聘请,成为当地唯一的黑人女节目主持人。1984年她来到芝加哥,主持《早安芝加哥》,一年之内便把一个摇摇欲坠的节目变成了全美最受欢迎的清谈节目。之后,节目改名为《奥普拉清谈》,不到一年,就在全国同类节目中收视排名第一,且连连获奖。

  1986年,奥普拉组建自己的娱乐公司,可以生产电影、电视片,她甚至有自己的有线电视频道、杂志和基金会。她的节目在112个国家播出,仅美国每天就有140多万观众。人们看到,妮可·基德曼离婚了会来找她诉苦;朱丽娅·罗伯茨怀孕了找她秀肚子;汤姆·克鲁斯在她的“脱口秀”上展示芭比妻子凯蒂;就连从不将别人放在眼里的“坏小子”西恩·潘,在她面前都乖乖讲述起他与麦当娜那段失败的婚姻。据说,奥普拉现在的身价已经超过10亿美元。她还多次成为《时代周刊》的封面人物,并被评为“美国影响力最大的一百人”之一。她的铁杆支持者甚至发起过一项运动,力劝她竞选美国总统。

  奥普拉的公众影响力,还可以从一件事上看出来。有年,她曾建议大家把零钱捐出去成立“世界上最大的储蓄罐”,以资助贫困儿童上学。结果居然募集到了100多万美元。难怪小说家安德鲁在批评 “理查德和朱迪”时,不忘“恭维”奥普拉的个人魅力—— “观众收看读书节目,是渴望同智者思想交锋。像奥普拉这样,阅历丰富、善于表达自己观点、能调动起人们情绪的资深主持人,观众想不喜欢都难。恐怕是,奥普拉推荐电话号码簿,人们也会争先恐后去读。”

  当然,“奥普拉书友会” 能获得成功,除了她的个人魅力外,正像安德鲁所说,“她的过人之处在于,有勇气提供给人们,真正令人振奋的经典作品,即便它们缺少畅销素质。”

  奥普拉曾在节目中,介绍过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斯坦贝克的《伊甸之东》等。节目里,会讲到作者因怎样的生活遭遇,产生了怎样的思考才会动笔写作。奥普拉还会把普通读者请到节目现场,让他们结合自身经历,与担任嘉宾的学者共同讨论。

  当年,在选中《安娜·卡列尼娜》后,奥普拉还在节目中坦承,她本人未读过此书,这是她第一次推荐自己从未读过的书,不过,她正在读。奥普拉说:“虽然它厚达837页,但大家不必‘害怕’。”她为此特制了一份书中人物表,以及一份每周阅读进度表,严谨程度,好比老师的教案。

  奥普拉“经典推荐”的惊人之举,是在2005年——连续3个月介绍美国现代派大师福克纳。6月是《我弥留之际》、7月是《喧哗与骚动》、8月则是《八月之光》。奥普拉的推荐理由是:“如果你没有读过这位作家,你不能说你已经受过洗礼,是个真正的读者。”

  奥普拉的做法立即引起争议。有人说,福克纳与奥普拉,一个是阳春白雪,一个是下里巴人,她未必能够懂得福克纳的作品,只不过是附庸风雅。在一个讨论福克纳的网页上,有人挖苦奥普拉,说她不懂得严肃文学和通俗小说的区别,介绍电影明星汤姆·克鲁斯恐怕更合适一些。《民族》杂志刊登一篇模仿福克纳口气的文章《喧闹与愤怒》,描写他到了奥普拉的电视台,看到她跟汤姆·克鲁斯调情逗乐,听到她亲热地用爱称称呼他,教他做瑜伽,深呼吸10次以便摆脱胆小羞怯的毛病,恭维他比某个通俗言情小说家的语言要好得多。她那浅薄的言行使得福克纳头疼欲裂,只想找酒喝。

  但奥普拉绝非等闲,她不会打无准备之仗。在节目中,她请了3位福克纳专家,每人负责讲解一本书并且回答问题。除了每周一次的电视节目,她还建立“福克纳讨论网站”。网上有各种栏目,如“如何阅读福克纳”、“福克纳小说对种族的描写”、“什么是意识流”。网上还有专家提供的阅读计划、对具体作品的指点,如作品的时代背景,当地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等。奥普拉还在网上设立问答栏,让专家和大众互动。专家答疑解惑,普通大众可以在这里发牢骚、提问题、谈学习心得。

  3个月过去后。据兰登书屋统计,其出版的3本一套福克纳小说,销售了90万套,在畅销榜上高居第二,是福克纳一生都没达到过的销售量。或许,一位奥普拉拥趸在“福克纳讨论网”上所发帖子,刚好说出了大众的心声。这位发帖人,是一本网络杂志的文化编辑。她说,从小学到研究生院都没有学过福克纳,自己读过《八月之光》,感到十分沮丧,因为她弄不清楚其中复杂的故事情节和意义所在。她还看过《喧哗与骚动》,只看了18页就看不下去了。正是“奥普拉书友会”让她不仅把《喧哗与骚动》读完,而且还收获甚多。

  这位文化编辑介绍,“奥普拉书友会”不像很多电视读书节目,让大家对整本书发表看法,而是逐章逐节分析其中的难点。专家的讲解侧重于福克纳生平、人物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内容丰富,深入浅出,没有故弄玄虚的理论名词,也没有难懂的大字眼。

  这位观众还说,开始她很不喜欢一个为了帮助了解“意识流”而要求大家做的 “像福克纳那样写作”的练习,即每个人独自坐10分钟后,把自己想的事情写出来。然而,正是这个环节,使她认识到福克纳的写作特征。“这些年,学者们总是责怪大众没有水平,缺乏文学造诣。而奥普拉证明,阳春白雪的高雅文化同样能让普通人接受喜爱。重要的,是如何去做。”

  的确,奥普拉带领大众读书时,运用的种种方法,或许该给同类栏目一些启示:不要像理查德夫妇,把人们的文学渴求看得过低,把节目搞得太功利,从而忘记关照精神领域,不然,风光热闹,一时而已。另外,也别像国内一些读书栏目,纷纷谢幕后,只顾自怜自艾。把失败归于文学落寞,市场厌弃,无人喝彩。

  想想看,若只是两把椅子摆中间,嘉宾正襟危坐,居高临下教化众生,主持人亦步亦趋,紧随专家观点,节目自然不会好看。在强调客观原因的同时,总该想想自己:是否真的如奥普拉一样,对普通民众充满信心,不把大众媒介与高雅文化对立起来。如果仅仅把“领人读书”当作标榜高雅的方式,从而忘记根基与目的在哪儿,无人喝彩,倒也正常不过了。

(责任编辑:杨建)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