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兵马俑故事:30多年前秦军兵团“复活”(图)

2009年06月14日09:3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1974年3月,陕西临潼西杨村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残破陶俑碎片。历经30多年不断挖掘考证,专家认定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组成。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目录。

  “内参”促成兵马俑重现人间

  1974年3月24日,西杨村农民在村南打井,井口刚好开在一号坑的东南角,井的一半在俑坑内,一半在俑坑外,秦兵马俑从此面世。


  “但真正受到国家重视,成立考古发掘队,这离不开新华社的一篇内参。”77岁高龄的袁仲一回忆,打井挖出了兵马俑,村民称之为“瓦神爷”,有老人对其叩拜,也有人认为是怪物,拿镢头将“瓦神爷”砸了稀巴烂。有村民将这些瓦片拿回了家,被当时临潼县的一名水利干部发现认为是文物,当地文物干部开始对井口周围发掘、调查。新华社记者蔺安稳在看到修复好的一两件兵马俑后,十分震惊,便写了内参。

  “当年的6月27日,人民日报《情况汇编》将该记者写的内参《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俑》全文刊发,立即引起了毛主席、周总理及国务院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很快成立了考古发掘队及发掘领导小组。考古队最初只有4个人,袁仲一为考古队队长。1974年7月5日下午,袁仲一等人带着行军床等行李和发掘工具进驻考古工地。

  经过探测,直到1975年他们才将一号坑的四周边探测确定,根据陶俑陶马的分布密度和站立的位置,初步断定一号坑有陶俑6000余件。“虽然这些人俑中有当官的、有普通兵士,但他们都是兵,因此考古队就称之为兵马俑。”

  1976年,国家决定在原址建立大型博物馆,当年9月大厅基建工程破土动工,1978年4月主体竣工,同年5月一号大坑第一次正式发掘。

  1978年到1984年间,考古工作者在一号坑内发掘14260平方米,出土陶俑1087件。

袁仲一和考古队员在现场

  当这些在地下沉睡了2200余年后的兵马俑重新面世时,几乎全部是“粉身碎骨”的状态。又经长期压埋,受地下水和各种盐类的腐蚀,陶质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陶俑的修复工作极为困难。考古队员每挖掘、修复一个兵马俑,平均要花上一个月至几个月的时间。而且,这些埋于地下两千多年的珍贵文物,突然暴露在空气中,极易发生变化。

  以1975年修复的3件兵马俑为例,几位资深的工作人员回忆起当年“化碎片为整体”的过程说:“当时,新发现了两件武士俑和一匹陶马。两件武士俑除头部完整外,其中一件破碎成73块,重148.7公斤;另一件破碎成153块,重180.6公斤;而陶战马破碎成101块,重229.4公斤。这些碎块最重的有44.3公斤,最轻的只有0.5克。其中那些很小的碎片一时半会儿难以找到,工作人员用铁筛子,一遍又一遍将泥土上筛,最终如沙里淘金般,将所有部件收罗齐全。而将这些零零碎碎的残破陶块修整复原成体高身重的兵马俑,更属不易。”

  在整个修复过程中,工作人员集中人力,打破机械的分工,利用旧铁钉、废锯条充当工具完成了陶块的初步清洁工作;采用残砖、破瓦试验黏接效果:黏接小块时利用木箱、砂土作固定器,拼接大块时则用麻绳、木棍绞紧捆牢。为了使修整复原后的兵马俑保持原样不走形,还要保证每一黏接处都严丝合缝。兵马俑的碎块多,不可能一次全部黏接好,必须由小拼大、由脚到头逐步黏接……最终耗时28天,工作人员才完成修复任务。

  戟上铭文印证《史记》记载

  1985年,考古队对一号坑展开第二次发掘,发掘面积为2000平方米。遗憾的是,由于当时技术设备不完善,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第二次发掘只进行了一年就停止了。

  那次发掘最大的收获是1986年发现的一件保存完整的戟。在刚被发现时,木戟柄已经腐化,与周围的泥土混为一体。依据当时的技术,只能运用石膏加固法来提取,但石膏加固对后期将石膏与戟柄进行剥离增加了难度,还容易对木柄造成损失。直到2007年,他们才运用“环十二烷碳酮整体提取”的方法进行提取修复,对戟杆的木头提取没有产生影响。2009年3月24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向外界宣布:长达2.87米的青铜戟修复完成。

  如今,修复好的戟保存在一个密闭的玻璃罩内,戟通长达2.87米,矛长17.8厘米,戈胡长14.9厘米。戟柄上红色漆鲜艳依旧,木纹清晰,历经2000余年依然锋利无比,是国内保护修复最好的一件完整的青铜戟,成功再现了秦代冷兵器的原貌。在戈的两面,还分别刻着“四年相邦吕不韦造”“寺工詟丞我工可戟”。据《史记》记载,寺工相当于兵器的主造工程师,属于宫廷服务的官置机构,该机构仅出现在秦始皇二年至二十一年,应该为吕不韦作为相邦时监制而造,这两处铭文的发现,验证了《史记》的记载。本版整理新报记者 隋寅伟

  专题:

  兵马俑故事

  “镇馆之宝”铜车马

  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封土西侧约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一号车残破1338片,断口1459个,破洞61处;二号车残破1555片,断口1877个,破洞92处,所有部件几乎无一完整,大部分构件都已变形,并锈蚀严重。1983年,秦陵考古队完成了二号铜车马的修复工作。

  而一号铜车马的清理工作于1987年全面结束,由保管部协同有关技术人员进行全面修复。修复人员在坚持“整旧如旧”的原则下,沿用文物传统的修复技术,并结合现代科技手段,运用黏接、焊接、机械连接技术,对破损特别严重且负载重的部件,在管状空腔中插放了加强件,使加强件处于隐蔽部位,此种工艺的设计施工,在文物修复领域为国内首先使用。同时,还对铜车马彩绘进行了加固保护。

  彩绘修复是件“技术活”

  有人说,秦俑因为保护不当所以颜色尽失。袁仲一说,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确切的说法是,兵马俑原来全部是绘彩的,刚做出来的时候就绘彩了。但在挖掘以前彩绘已经脱落了,因为兵马俑坑这个地方靠近骊山,骊山山洪暴发以后,大水下来把坑灌满了,考古队在清理过程中发现了浸水线的痕迹,水的深度有1.2米。兵马俑被水冲倒了,泡在水里,颜色当然容易脱落了。再一个原因是,兵马俑坑后来被大火烧过,一号坑尤其烧得严重。

  彩绘修复也是一项繁复的工作。袁仲一说,以前的工匠在俑上先打一层生漆层,再在生漆层上描彩绘色。陶俑埋在地下两千多年,生漆本身老化了,在陶俑上形成了两张皮。突然打开俑坑,陶俑暴露在空气里,水分马上蒸发,皮就慢慢翘起来,脱落了。翘起来的过程一般是五到六分钟,要立即采取措施,剥出一小块以后要立即进行加固。加固时用黏合剂。已经形成两张皮了,要把他们先粘住,外边再用化学溶剂固定。小块可以在五分钟内完成固定修复,大片就不行。挖出来的时候还要保证一定的水分,所以要不断地喷水。 (来源:每日新报)
(责任编辑:陈天晗)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