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解读马英九政治性格图谱

2009年06月15日19:1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世界新闻报

  2008年3月28日稿件

  解读马英九政治性格图谱

  本报驻台北特约撰稿人 黄创夏

  马英九前半生仕途顺遂,归功于他是个国民党精心培养的“模范生”。台湾学界有不少研究马英九的论文,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把马英九和名模林志玲一起讨论,两者共同的特质就是赏心悦目、学历很好、个性温和,且对人没有威胁。

因此,蒋经国、李登辉、连战都很欣赏马英九,对他一路照顾,一路提拔。这个阶段,马英九属于“自我感觉良好”期。

  但马英九这次能“登顶”,是因为经历了那场痛彻心扉的“特别费”案,让他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我改造”。这之后的马英九,不再是一个仅仅有爱心、有同情心的政治精英,还具备了能感受老百姓疾苦的“同体心”。

  从小学儒做“士大夫”

  人情世故懂得并不多

  在台湾,许多人都说,马英九从小就被父亲马鹤凌刻意栽培,要的就是有朝一日让他攀上权力顶峰。这传说并不可靠。马鹤凌确是用心教养马英九,但这是历史的偶然所形成的。

  像马英九父亲那辈的所谓“外省人”,他们身上是颠沛流离的记忆,渴望有朝一日能扬眉吐气。他们既无家产又无亲友,无依无靠,教育是他们惟一能留给下一代的资产。在马家五个小孩中,老四马英九是惟一的男孩,马鹤凌夫妇当然尽全力培育。马鹤凌生前非常得意的是,马英九在4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念“四书五经”中的《大学》了。完整的儒学启蒙教育对马英九一生影响很大,从政之后马英九都还常问自己,符不符合“士大夫”的规范。

  少年的马英九很有同情心,他母亲秦厚修曾说,马英九6岁在家门口玩时,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瘦弱枯黄的乞丐,他便哭着跑到屋子里要奶奶拿馒头和米饭出来。马英九自称他一生居住在“女生宿舍”中,四个姐妹堆里长大,婚后家中也是妻子周美青和两位女儿。从小和女孩们在一块儿,也塑造了马英九温和、不粗鲁的个性。

  这样的环境下,规规矩矩的马英九读书很棒,受尽长辈的称赞与关爱,对人情世故从不需要花太多心思。这也就是妻子周美青所说的“从来不体贴”个性的养成。一位马英九的老同学回忆说:“他连放学回家都不会乱走,只敢跟着路队走,怕犯了错,有了污点。更怕同学调皮捣蛋,连累到他。”这也是马英九“不沾锅”性格的最初体现。这样的“模范生”,看在溃败台湾的国民党权贵眼中,就是未来的希望。仕途不顺的马鹤凌更将马英九视为“人生最大的成就”,从小就带着马英九到各伯伯、叔叔,包括蒋经国的面前“展示”。

  一腔热血想变革

  结果栽了大跟头

  说“模范生”马英九从小就有大志,要攀上权力顶端,这也言过其实。在他读高中时,经济上还很困顿的台湾流行所谓“科学报国”,因此成绩顶尖的马英九,起初也是立志学理工,当科学家。父亲马鹤凌知道他的心思后,找他长谈了一夜,马父认为孙中山革命之后,中华仍受列强欺凌,就是因为制度不好、体制没改善。自许当“士大夫”的马英九立刻被说服,改读文史,后来考入台大法律系,直至拿到美国哈佛大学法学博士学位。

  正因为有这种“士大夫”情结,读台大时,马英九和当时一些热血青年一样,投入了“保钓运动”,并认识了一生对他守护有加的张系国、南方朔、王晓波等“左派”兄长。在他们的引导下,马英九得到了不同于国民党传统教育的新历史观,也听到了许多他从来不知道的国民党地方派系恶形恶状,以及国民党因贪腐失人心,丢掉大陆的另一种历史。这在马英九的思想上,是重要的转折点,由此他坚信国民党要正本清源,就不容贪腐。这也是他在“法务部长”任内时,“湖南骡子”脾气发作,扫黑扫到自己掉了乌纱帽的原因。另一方面,马英九也了解到了国民党在台湾的早期统治,有许多威权迫害,造成很多台湾人对国民党的痛恨,这也是马英九对人权问题特别在乎的原因。

  哈佛学成之后,从小被马鹤凌带到党国大佬面前的经历,让马英九“赢在起跑点”。恰逢蒋经国英文秘书宋楚瑜外放,党内向蒋经国建议可以找马英九替补,蒋经国也想起了这个“好孩子”,召见马鹤凌,要马英九立刻回台。此后,马英九在李登辉手下参与过重要政策《国统纲领》的制定,在连战组阁时担任“法务部长”,年纪轻轻挑大梁,风光一时无二。

  但外界没想到对贪腐的痛恨,让马英九在扫黑时竟“玩真的”,结果触及到国民党权贵的利益。被斗争下来的马英九内心悲愤,蜗居当政务委员。随后岛内又爆发了“白晓燕命案”,当时的“法务部长”廖正豪与马英九素有瑜亮情节,遂将责任全部推卸到马英九身上。因为在马英九的主导下,罪犯的假释时间从刑期的2/3缩减为1/2,“白晓燕命案”的主犯陈进兴正是在提前假释后,犯下这一罪行。外界认为台当局明显是拿马英九当替罪羊,尽管马英九为此和廖正豪激烈争执,但其他官员无动于衷。台当局不负责任的作为再度让马英九心寒。由此种种,马英九留下一封“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离职声明,离开台湾政坛。

  “圣人”突然落入凡间

  一场官司变得坚强

  1998年,为迎战风头正劲的陈水扁,马英九被国民党苦口婆心劝出来,角逐新一届台北市长选举。马英九自身的魅力加上台北市蓝大绿小的政治结构,马英九顺利将陈水扁拉下市长宝座,一战成名。2002年,马英九连任成功。

  到这里为止,马英九在老百姓的眼里就是一个高高在上,不贪财、不好色的“圣人”。但这个“圣人”在2007年2月13日时,终于“落入了凡间”。当天,马英九因“特别费”案被检方以“贪污罪”起诉,私底下他用了“非常的郁卒”、“荒唐”、“冤枉”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毫无疑问,马英九陷入了人生最大的挫折,一个人闷在家中,咀嚼司马迁的《报任少卿书》,还有左宗棠的文集,更以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鼓励自己要“增益其所不能”。

  但经过两个多月,身边的人发现马英九变了。过去的马英九,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观感,谈话时,他猛写笔记,表达对谈话者的“尊重”;他的眼神也永远不断地扫描在场的每一个人,他的坐姿永远保持端庄。过去的马英九在乎所有人评价,总想要让每一个人“都满意”。但如今的马英九,眼神会专注地看着说话者,坐久了,他偶尔会摆出二郎腿;沉思要如何回答时,他也会靠在沙发中半躺着。虽然记者们正按着快门,他已不在乎。有一天,他和一些大学死党吃饭时突然说:“我现在反而不怕抹黑了,以后我该说就说,该回应就回应,不值得回应就不回应了。”在一封他写给竞选办公室同仁的信中,他告诫大家除了要“任劳任怨”,也要“任谤”。“凡人”马英九,渐渐破茧而出。

  在打官司期间,马英九查阅法院卷宗时感触特别深。“特别费”卷宗有1.4万多页,光复印就花了十几万新台币(4元新台币约合1元人民币)。马英九说有一个问号一直浮现在他眼前,“如果是平常老百姓,哪里会有这么多钱去请律师,去打这样的官司呢?”“一般人是不是会得到公平的对待呢?”从不在弱势群体范围内的马英九,第一次切身体会到了底层群众的疾苦,这也就有了后来的下乡长住时跟中南部农民同吃同住。台湾舆论分析说,蒋经国、宋楚瑜当年也因下乡获得了很高的声望,但那让人感觉是长官式的、有身段的下乡,而马英九在田间地头的轻松表情、投入劳作,让人觉得是发自内心的对老百姓的尊重。

  “特别费”一案,也让马英九强化了自己的“决断力”。一年前,在党内诸多长辈的劝说、分析下,马英九终于决心接受旧国民党逻辑,锁定“立法院长”王金平为竞选搭档“惟一人选”。但明眼人都知道,这种“政治婚姻”不会幸福,马英九内心也异常挣扎。“特别费”案让马英九认识到,唯有“大选”胜出,才有机会证明自己的清白。再三考虑之下,马英九放弃了做一个面面俱到的老好人,“马王配”终究流产。

  如今,马英九拿到了接近六成的民意支持,但接下来,他要面对的问题,没有一个是轻松的。马英九下一步的政治生命将如何续写,是否能再续台湾政坛传奇,是留给外界的一个悬念。 (作者系台湾《新新闻》杂志前总编) 

(责任编辑:张庆龙)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