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你在说谎

2009年06月19日17:4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世纪周刊

  你在说谎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谎言的世界里,普通人在每十分钟谈话中平均会说三个谎话。

在我们所受的教育中,我们一直被告诫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而说谎则被认为是一个会导致鼻子变长的坏习惯。但最终没有人真的因说谎而变成长鼻子,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一个谎言。这样的告诫反而成了谎言无处不在的一个明证。有人说,谎言是一种语言游戏,它植根于人类深沉的本性。

  与此同时,对谎言的揭露几乎与说谎的历史一样长。他们彼此如影随形,相生相克。就像说谎也并非全都怀有恶意一样,有的时候揭谎也并非因为人们对谎言有多么厌恶,而是出于某种现实的需要。人们想尽办法来获得真相,通过推理,通过表情和眼神,通过直接或间接的证据??在最近颇为流行的一部美剧《Lie to Me》中,“微表情”作为人类行为学的一个分支,也被用来揭露谎言。

  作为人类本性的一部分,说谎和揭谎的游戏会一直持续下去。很多人相信,揭露谎言是一种正面和进步的行为,但公平地说,是二者的互动推动了世界的前进。有一点是确信无疑的,那就是,“无论谎言多么完美,它一定会有破绽,因为真相只有一个”。

  说谎、揭谎,猫鼠游戏开始

  我们生活在一个被谎言包围的世界,而揭谎与说谎也同时开始,相生相克、永无止境

  ■本刊记者/张邦松

  “乔布斯死了!”当乔布斯本人听到自己的死讯时,他无法不感到惊愕。去年10月的一天,彭博社郑重地发布了苹果CEO的死讯,这个消息迅速传播开来,一时之间让业内很多人陷入恐慌,并最终导致苹果股价大幅下挫。

  这不算一个彻头彻尾的谎言,因为它只是把一个人的死亡时间提早了一点而已——至少乔布斯这么认为。“关于我死了的报道太夸张了。”几天后,乔布斯出现在苹果的新品发布会上,他身后的大屏幕出现了这样一行字。

  不管你承不承认,我们的确生活在一个被谎言包围的世界。自从亚当夏娃因为毒蛇的谎言而偷吃了智慧果之后,人类很快就将谎言活学活用,开启了滔滔不绝的说谎历程。这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有时候它本身就是文明的象征——历史上,大部分的统治都是建立在一个弥天大谎的基础之上。

  但是,从谎言诞生的那一刻起,说谎与揭谎的猫鼠游戏也同时开始。相生相克,乐此不疲。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谎言的不断编织和戳穿,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谎言无处不在

  关于说谎和如何对待说谎,林语堂曾表示:“人的个人修养,内容十分复杂。其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原则性问题:一要会说谎;二要具有绅士风度的说谎能力;三,无论自己撒谎还是别人的谎言,都应一笑了之,以保持心境之平静。”

  可见谎言对我们日常生活的渗透是无处不在的。美国马萨诸塞大学的心理学家罗伯特·费尔德曼曾做过一个试验,请所有参与者在身上携带一个隐形摄像机,记录自己一天的谈话。他的分析结果是,每10分钟的谈话中会出现3个谎言。他举例说,有位女士在电话中对对方表示关切和同情,但事后她告诉费尔德曼,她心里的真实想法是:这人真是个孩子,还不会照顾自己。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亭玉在一篇关于说谎研究的论文中指出,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看,欺骗是自然界最基本的现象之一。从病毒表层蛋白对人体免疫系统的欺骗到昆虫的拟态,欺骗是生物为了更好地繁衍而进化出的本领。

  进化心理学认为,虽然人类个体本质是自私的,但也存在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仅局限于血亲之间,也存在于陌生人之间,基于互惠的利他行为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如果一方试图利用对方对其互惠的信赖,就会产生欺骗。说谎行为本身会根据结果的反馈不断演化,并且随着说谎频次的增加,对方识别能力逐步提高,说谎行为也会相应地演变得更加难以识别。

  例如,在古代,一个统治者要百姓相信其政权的合法性时,只需打出“奉天承运,君权神授”的旗号,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谎言,但非常有效。同样,他的反对者要做的是证明这是一个谎言,并且提出一个新的谎言去替代他,所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这样,统治者谎言在不断地变化、升级,其识别难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如果现在还有人自称天子,并试图号令天下的话,一定会被怀疑是一个精神病患者。

  日本心理学家相场均研究发现,谎言的存在方式、实质内容等均存有差异。与此同时,直接关系到国家统治者的新闻,又在人们心目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这本身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谎撒得越大,就越容易为人所轻信。而国家统治者和大众媒体的结合,可以撒大谎矣。

  谎言自有理由

  亚里士多德曾说:谎言自有理由,真实则无缘无故。

  美国作家O·海林在其作品《最后一片枯叶》中描写了一个动人的故事:透过病房的窗子,病人可以看到风中摇曳的树木。枯叶一片片地落下去,病人将残存的枯叶看成是自己生命的象征,她想,当最后一片枯叶飘落时,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老画家得知此事后,便在连接树枝的墙上画下一片叶子……

  相场均认为,人们一听说谎言两个字,总认为它是不好的、不必要的,因为这一点已经深深内化在人们的潜意识中。但实际上,对谎言的评价,既有道德标准,也有功利主义的标准,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

  德国一个心理学家曾做过调查,他向459个孩子提问,“谎言是坏的吗?”其中159人回答是坏的,187人否定这一点,而其他113人则认为,要根据时间、地点和场合断定谎言的好坏。这位心理学家分析,许多孩子之所以不认同谎言是坏的,主要是因为他们将说谎认定为生活技能问题,而不是伦理道德问题。即使有些孩子认为谎言是坏的,也不是基于伦理的考虑,而是认为说谎的人是生活的弱者、可怜虫。

  “即便是从谎言对社会和他人有害这一点来思考,也不能通通认为谎言是坏的,这只能是一种过于简单的伦理判断。”相场均在其著作《谎言的心理分析》中指出。

  大部分研究者都已认同,谎言是人类进化的结果,通过说谎保护自己,而谎言的接受者并没有察觉到每个谎言,因此整个人类社会得以和谐有序地发展。正如研究人类行为学的专家保罗·埃克曼博士所说:“说谎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特性,人们在社交活动中应正确理解说谎现象。有时候,善意的说谎是必要的。”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说谎与身份维护、自我呈现和印象管理有关。日常社会生活中展现的“自我”,多少都是经过改编和包装的,通常人们会根据当下所处的环境,来调整自己的表现和表达方式,以塑造恰当的形象和身份,获得或提高他人的情感支持,影响他人的偏好,赢得他人的赞同等等,这些目标的实现对人们社会交往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说谎成为非常普遍的一种社会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读脸者埃克曼

  在1/5 秒的时间内,你的表情出卖了你

  ■本刊记者/刘志伟

  在美剧《对我说谎》(《Lie To Me》)热播之前,保罗·埃克曼没有受到这么广泛的关注,虽然关于说谎这件事他已经写了15本书100多篇论文,并且在心理学界辛苦耕耘了40年——2009年5月11日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将埃克曼排进全球最有影响力100人榜。

  在埃克曼之前,从没有人做这件事——把人类肢体,特别是面部肌肉像拼图一样分成一块一块,然后通过它们的移动情况,定量分析出“拼图”主人的真实情绪,他发现面部表情比语言更诚实,不会说谎。

  和母亲有关的“微表情”

  如果你看了《Lie To Me》,就会对保罗·埃克曼更了解,因为那个观察力超常的“人肉测谎仪”莱特曼博士的原型,正是埃克曼,如今已经75岁,是曾就职于美国加州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教授。有人认为这部电视剧就是埃克曼博士的半自传体,这两位名字谐音的博士都从面部表情、无意间的肢体动作、说话的音调和措辞中判断对方是否说谎,都为美国防务和特务机构服务多年,都开有自己的咨询公司,电视剧里用到的测谎方式,比如说谎时会摸鼻子、抓耳朵、手眼不一致等等也是80%以上来自现实。埃克曼是《Lie To Me》的科学顾问,并非挂名,是真的指导。不过,埃克曼本人却不认为自己就是剧中人,他说,“首先,他(莱特曼)是英国人,而且他比我年轻,也更傲慢。他做了一些我永远也不会做的事,比如为了找出真相而说谎。”

  一部商业电视剧仅仅基于一位科学家的研究拍摄,此前从未出现过。保罗·埃克曼1934年在华盛顿特区出生,在他之前,从没有人能够通过表情测谎。这并不是说没有人想要这样做,而是想过的人大多认为这不可能,认为可能的又大多没有找对方向或坚持到底。

  保罗·埃克曼和美国犹太裔作家菲利普·罗斯(Philip Roth)是同一时代的人,比他年长一岁,虽然他从未见过这位《人性污点》以及很多畅销书的作者。但菲利普·罗斯在他的作品中所描述的社会环境正是埃克曼成长的背景。埃克曼的父亲是一位儿科医生,埃克曼在71岁接受美国国际研究学院组织的一次论坛采访中,仍能清晰地回忆起父亲每天很晚坐在厨房的餐桌旁,阅读最新医学期刊的情景。父亲热爱工作,一生都在学习。埃克曼认为这是他接受的最好遗传。二战爆发后,埃克曼的父亲参了军,被分配去治疗疟疾。战争期间,埃克曼和母亲大多在华盛顿州和俄勒冈州生活。在他14岁那年,母亲因躁郁症自杀。

  在《Lie To Me》里,莱特曼博士经常躲进自己的房间,反复观看一段慢放的访谈视频。视频里一位名叫玛丽的精神病患者对医生说,她已经不再沮丧,请求周末与家人团聚,但她获准回家后却选择了自杀。这段让莱特曼痛苦不堪的视频里的玛丽,就是他的母亲。

  埃克曼在他《说谎》一书中,提到一段对他的研究影响深远的视频,同样名为玛丽的一名42岁家庭主妇,在请求放假一周获批后,突然坦白自己是在撒谎以便获得自杀的机会,因为她感到悲观和绝望。三个月后,玛丽病情改善,其后维持正常数年。《Lie To Me》里的玛丽,可以看作是埃克曼的母亲和他的研究对象玛丽的融合体。

  家庭主妇玛丽三次企图自杀,她愉快轻松的表情后面是否有所隐藏,并且骗倒了很多经验丰富的精神病科医生和心理学家?埃克曼将玛丽的视频反复播放,用慢镜头仔细检视,突然在两帧图像中间看到了一个一闪即逝的表情,那是一个既生动又强烈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续不到1/15秒。这最终成为埃克曼最重要的两项研究成果之一——微表情。如果一个人心绪极度不宁,还能神色自若地说谎,那么从他的非口语行为获知他在说谎的钥匙,就是微表情和更为细微短暂的“碎表情”。这些非常短暂的表情,一闪而过,大多数未经训练的人无法察觉,但它隐藏着主人的真实情绪。

[1] [2] [3] [下一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