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大连理工大学喜庆60华诞

2009年06月21日14:4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人民网大连视窗6月21日电 王金海、张世安报道:甲子轮回,风雨兼程,倾心科教兴国铸造丰功伟绩;六十春秋,岁月峥嵘,甘为振兴中华培育桃李芬芳。今天,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和来自海内外的校友与国家有关部委、辽宁省及大连市领导,海内外大学、科研院所、厂矿企业等各界朋友万余人欢聚一堂,隆重庆祝大连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


  上午10时整,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主任张德祥教授宣布建校60周年庆典大会开始。全场起立,高唱国歌。

  大会宣读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的贺信。信中说,欣闻大连理工大学建校60周年,谨向全校师生员工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弘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动国家科教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希望大连理工大学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突出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努力办成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大会还宣读了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大连理工大学校友尉健行给母校发来的贺电。贺电中说,值此大连理工大学六十周年校庆之际,谨向母校全体师生员工和校友表示热烈的祝贺!六十年来,母校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为党和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推动我国科教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成绩的取得,凝结着母校儿几代人的智慧和汗水,我对此表示深深的敬意。衷心祝愿母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培养造就更多更好的人才,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中共辽宁省委书记、辽宁省人大常委员会主任张文岳,原天津市委书记、校友高德占等发来了贺信、贺电。

  辽宁省省长陈政高、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大连市委书记夏德仁分别在大会上讲话,祝贺大连理工大学迎来60华诞。西安交通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南宁教授代表兄弟院校,大连理工大学校友、抚顺市委书记刘强代表校友致辞;大连理工大学师生代表在庆典仪式上发言。

  大连理工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欧进萍教授代表大连理工大学四万余名师生员工,向莅临庆典大会的各位领导、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全体海内外校友致以亲切问候!向60年来一直关心、支持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发展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国际友人表示深深的谢意!他回顾了建校60年的辉煌历史,展望了大工令人期待的美好明天,表示,大连理工大学确立了到2020年左右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目标,将努力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具有引领意识和引领潜力的精英人才;努力服务国家的战略需求、参与引领科学技术的发展;勇开社会风气之先、参与引领文化繁荣。在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历史进程中,在薪火相传的文明进步阶梯上,勇做探索者、攻坚者和引领者,在通往百年名校的道路上,昂扬自信的大工人必将迈出更加坚实有力的步伐!

  于1949年创办的大连理工大学,是中国共产党为迎接新中国经济文化建设高潮的到来而亲手缔造的第一所正规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独立办学后,以著名教育家屈伯川博士为代表的创业先驱高瞻远瞩,励精图治,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秉承延安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广纳贤才,艰苦创业,建校10年多就跻身全国重点大学行列。1978年被再次认定为全国重点大学,1986年在全国首批设立了研究生院,1988年正式更名为大连理工大学,开启了新一轮发展的序幕。“九五”以来,学校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机遇,1996年开始实施“211工程”建设、2001年开始实施“985工程”建设,以贡献求支持,以创新促发展,学校步入了历史上又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几代优秀的师生员工群体,忠于祖国和人民,忠于党的教育事业,忠于神圣使命和职责,广大教师教书育人、兢兢业业;广大员工敬业爱岗、默默耕耘;历届学子成才报国,回报母校,为大连理工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秉承“海纳百川、自强不息、厚德笃学、知行合一”的大工传统和大工精神,发扬“团结、进取、求实、创新”的优良校风和“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可以说,大工60年的历史,首先是一部以大工精神为核心的奋斗史,科学精神、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构成了大工精神的基本内核,展现出的是海纳百川的胸怀抱负,矢志创新的不懈追求,专注学术的淡定心态,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大学要点燃学生的梦想、要给学生的梦想插上腾飞的翅膀。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名师荟萃,英才辈出,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了20万名毕业生,现在都奋斗在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他们当中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领导,有两院院士,有知名的企业家和工程技术专家。建校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为辽宁省的建设、发展,特别是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贡献。

  学科建设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根基。学校在“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统一谋划中,立足高起点、大视角、求创新进行学科布局调整。按照“优化结构、突出重点、交叉汇集、协调发展”的学科建设思路,努力巩固重点学科,带动相关学科发展和增长,构建学科群体优势;在优势和特色学科的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发展新兴学科,加速形成学科高峰和新的优势学科,实现学科结构的合理调整和拓展。

  通过“九五”以来“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大连理工大学初步形成了以理工为主,管理学科和人文社会学科加速发展,富有特色的多科性大学办学格局。现有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6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和2个二级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共涵盖23个二级学科。水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管理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在全国学科水平评估中名列前茅。进一步巩固了力学、土木、水利、化工、机械、管理等传统优势学科,同时强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对工科的支撑作用,并积极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构筑学科群体优势。为适应国家和区域产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学校努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新材料、新能源,以及先进制造和运载技术等新兴学科,相继成立了国家级示范性软件学院、环境与生命学院、能源动力学院、汽车工程学院、航空航天学院、运载工程与力学学部、数学科学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目前正在积极筹建微电子学院、生命学院等。还将筹划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和技术研究开发院,以构建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平台,探索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实现跨越的新机制;探索和建立促进“学科高原”形成“学科高峰”的新体制。这是学校集成学科优势,发展新型学科,整合既有学科,实施学科交叉的谋划之举,目的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辽宁“五点一线”沿海经济带建设提供更广泛的科技、人才支持。

  以平台和重大项目凝聚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增强学校的原始创新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使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大连理工大学科技工作的一大亮点,也显示出大工跻身学术前沿,抢占学术制高点的雄厚实力。学校现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5个,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10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29个。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的“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创新研究群体和教育部创新团队犹如旗帜,引领在前。郭东明教授带领的教育部创新团队,针对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在无任何国内外参考的情况下,自主研发,历经12年的拼搏与求索,成功研制出“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已获4项专利成果,全部得到应用,解决了我国具有高性能要求的石英陶瓷类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的制造难题,标志着大连理工大学不仅占据了该领域学术前沿,而且成为领跑者。团队研究成果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实现了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市、辽宁省高校该奖项零的突破。郭东明教授被授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团队荣获大连市2008年度科学技术特别奖。“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创新群体开发的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JIFEX——现代工业设计和高新技术开发软件工具,正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机械、土木、建筑等工业领域,为提高我国重大工业装备设计能力奠定了基础。

  全校现有8位两院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18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3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0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9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67人。

  大学应传承文化、孕育思想、创造知识,发挥经济发展“加速器”、社会进步“推动机”和政府决策“思想库”的作用。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肩负文化传承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和价值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坚持聚焦科学前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努力探索、发现和创造新的知识。目前,学校按院系、科研院所的矩阵式结构模式和管理体系,正在组建“大连理工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并积极推进学科群为基础的学部体制,进一步整合和优化学校科技资源和学科结构,形成有利于构筑大平台、组织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培育大成果的人文、制度和政策环境。

  学校现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个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中心,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9个辽宁省重点实验室,2个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9个部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69个独立的研究中心、研究院和研究所,构成了学校多层次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学校拥有包括国家创新研究群体、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以及辽宁省高等学校创新团队等不同层次的科研创新团队44个,陈嘉庚技术科学奖获得者2人,何梁何利技术进步奖获得者3人,何梁何利科学技术创新奖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2人,海外青年学者合作研究基金获得者8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基金获得者18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67人,构成了学校科研队伍的核心力量。

  自1978年以来,大连理工大学共获得国家级奖励63项,其中该校作为第一完成单位35项,包括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此外该校共获得省部级奖励531项。

  2000年成立大连理工大学(省、市)校企合作委员会,产学研合作已实现社会、企业、学校全面共赢。截至2008年底,已拥有75家省内大中型会员企业,累计为辽宁企业完成合作项目1300多个,合同总金额为2.4亿元,与企业联建了包括7个企业国家级技术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在内的33个产学研合作平台。

  大学要服务社会、引领未来。社会需求是大学发展的不竭动力,60年来,大连理工大学肩负国家和社会赋予的责任和使命,在为经济社会服务和解决工业生产重大技术难题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创新产学研合作模式,助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实体建设。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国家和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校企合作委员会的职能和作用,拓展校企合作研究院、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新模式,累计完成技术合作项目1000多个,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辽宁及大连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做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学校正在加快形成“立足辽宁,辐射全国;以长三角、珠三角为牵引,以新疆、内蒙西部经济区为呼应,发展环渤海经济带,拓展西南腹地”的产学研合作发展战略布局。前不久,学校就大学校区、高新区共同牵动研究开发区发展的“新三区联动”建言献策,大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正式启动高新区与大学校区的一体化工程,决定加大对这一区域的改造和建设力度,努力使之成为全市乃至东北地区知识最密集、创新能力最强、产业能级最高的区域,提升区域功能、助推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城市的发展。

  特别是从建校50周年至今的十年,是大连理工大学奋发有为的十年,也是蓬勃发展的十年。十年间,大工已经实现从以工科为主、应用理科实力较强向以理工为主的转变,成为一所以理工为主,理工管优势突出,理、工、经、管、文、法、哲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大学。学校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从5个增加到18个;二级学科博士点从26个增加到108个;硕士点从59个增加到148个;博士后流动站由9个增加到20个;国家重点学科由4个增加到包括4个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涵盖的23国家重点学科。实现了学科建设重要指标的成倍增长。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明显提高,本科教学水平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评估,在全国首批启动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获得国家教学质量奖9项、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5篇;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1300余项,包括83项国际奖和554项国家奖。

  十年间,大工的年科研经费由1.2亿元增长到7.2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数连年跻身全国前20名,获得资助率列前10位;高水平论文的产出量一直位居全国高校前20名以内,其中EI论文列第10位。2001年以来,学校有19项成果获得国家科技奖励,郭东明教授团队的“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获得2008年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十年间,学校的院士由7位增加到10位(包括我们深切缅怀、前不久刚刚离开我们的钱令希和杨锦宗两位院士),双聘院士由6位增加到14位,长江学者由3位增加到18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由8位增加到30位。最近五年学校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511人,其中留学回国人员占23%,一大批青年教师正在逐渐成长为学校事业发展的中坚和骨干力量。

  十年间,学校已与24个国家和地区的172个大学、科研机构及大型企业集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了包括3位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2位美国工程院院士在内的12位海外学术大师,开始在更高的层次和更广的领域与世界著名大学携手并进,共同促进世界高等教育的繁荣和发展。

  十年间,学校新建了开发区校区和西部校区,占地面积由152万平方米增加到30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65万平方米增加到110万平方米,其中位于凌水校区西部的新征校区建设已经呈现雏形和轮廓,化工综合楼、化工实验楼以及图书信息资源中心等拔地而起,教学、科研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006年1月,经中共中央批准,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依托大连理工大学揭牌成立和建设,主要承担中央组织部下达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任务,与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共同构成国家级培训体系;2007年3月,学校与大连市、英特尔公司签订联合创建半导体技术学院的协议,通过英特尔公司向学校捐赠的价值3600万美元的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工艺平台和相关的设计平台、检测平台的建设与运行,将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全球与先进集成电路产业技术距离最近的大学。

  在60周年校庆前夕,大连理工大学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推荐评选出了20位功勋教师和30位杰出校友,他们是大工几代教师和20万校友群体的缩影和杰出代表。他们的出色业绩,奠基了大工60年的辉煌,他们所创造传承的大工精神,铸就了大工60年光荣。
(责任编辑:王雪)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