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人文与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启臻 |
中农大教授出书研究农业社会学 该领域国内空白
“《农业社会学》与农业政策研讨会”日前在北京香山召开。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教授朱启臻新近出版的《农业社会学》成为会议讨论焦点。据悉,农业社会学此前在国内属研究空白学科,本书写作历经三年,结束了中国社会学研究缺失农业问题的历史。朱启臻教授主持了会议。
农业社会学研究应涉及五个领域
朱启臻教授提出了农业社会学发挥作用的五大领域:第一个领域是对农业和农民关系的研究。
胡跃高教授提出农业社会学的研究内容还应包括牧民、牧业、牧区“三牧”和农业安全的研究。叶敬忠教授认为在农业问题的研究方面“以解决问题为基础的知识”研究已经很多了,但“以认知为基础的知识”研究不够,农业社会学应在促进对农业的科学认知方面发挥作用。揭示人与农业的关系及其作用规律。
政府对农业发展应承担相应责任
朱启臻教授对农业的性质概括为三个基本特点:第一,农业是生产,也是生活。农业社会学特别要研究农业的生活功能,强调农业的生活价值,引起人们对农业的关爱;第二,农业具有多功能性。农业除了提供丰富多样的农产品外,还具有生态功能、社会功能、文化保存功能等;第三,农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产业。正是由于这些特点,支持和关心农业就成为全社会的责任,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成贵认为,农业的 “小部门化”趋势,并没有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经济的发展为支持农业奠定了基础。中国农业大学任大鹏教授比较了欧盟和日本提出农业多功能的实践,欧盟不仅在其内部积极推动多功能农业,而且在国际谈判中积极推动“多功能农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认可和实施。日本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也提出了食品稳定供应、农业多功能、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振兴等诸多理念,目的在于为农业补贴寻找理由。农业社会学讨论农业多功能性不仅要应基于农业支持和保护的理念,还应更深入地探讨农业发展的规律,寻求政府支持农业的长效机制。
我国应发展社区农业与民族农业
规模农业是人们理解的现代农业的主要形式,机械化、化肥化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农业社会学要研究农业的多元化,研究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大量的研究证明,以机械化、规模化为特征的农业的现代化程度与单位面积的农业产出成反比,与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成反比。中国的国情是人多地少,要充分利用土地,解决劳动力就业问题,选择何种农业经营模式是需要农业社会学做出贡献的。从农业社会学的理念出发,朱启臻教授认为除了规模农业外,中国农业还要注意两种农业发展趋势:
第一种趋势是发展“社区农业”。社区农业就是充分利用农村社区资源和农业的多功能性,使农业向深度和广度方向发展。第二个趋势是发展“民族农业”。即是由我国的特殊条件产生的世界上特有或独有的农业(生产过程是特有的,其产品也是特有的)。
除此之外,学者们就社会问题进行了研讨,如农业污染问题、耕地保护问题、农产品安全问题等均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观点和建议。(于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