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古稀老人的“文化长征”——兴县文化馆退休干部王…

2009年06月30日04:4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山西日报
  时间:2009-06-30 03:38来源:山西新闻网 山西日报 进入论坛 手机读报

  吕梁山上近年来多了道独特风景线:一位头发斑白的老者,头戴前进帽,手提黑皮包,肩挂照相机,常年行走在田间地头,和民间艺人交谈着,不时地在本上记录着……这位老人就是荣获“中国文化艺术新闻人物先进个人”的王付全。
2003年,王付全从兴县文化馆退休后,自费行走在吕梁山上,搜集整理流传于晋西北和陕北一带的民间戏剧和民歌,被人敬称为“文化长征”。

  王付全是吕梁山上有名的文化人,先后从事过美术、音乐、摄影和戏剧编导等工作,编导了百十部戏曲节目,还为老区培养出大量文艺骨干。收集民间戏曲是他多年的心愿。老王说,我常年和民间文艺接触,看到流传于黄河流域几百年的秧歌、道情、民歌等民间文艺面临着失传,心里很难受,20多年前就在吕梁地区(吕梁市前身)表彰会上表示,有生之年要整理这些遗产,不要变成遗憾。2003年刚过春节,老王在家闲着拉二胡,78岁的李茂堂老人走进门。一开门就说,付全,我给你送来了《小放牛》唱段,你是文化人,知道咋个记,咋个收藏,免得我死了没人知道。老人一口气唱完后离开了。“这事给了我极大鼓舞,快80岁的人还热情送戏上门,我才60岁刚出头,只要认真干,就能挽救一大批民间文艺。”

  当年正月没过,老王就开始了抢救民间戏曲,并信心十足地制订了计划,争取在有生之年跑百村、行千里、访万人,收集记录散落在民间的戏曲民歌。为了完成计划,老王以惊人毅力,翻山越岭在吕梁山上,奔走在黄河沿岸,登门拜访收集民间文艺,有时到了与时间赛跑的地步。2003年秋,一连几天风雨。他按计划冒雨去兴县安家庄村拜访王拉子老艺人,不料满肚道情剧的老人已谢世。他只好登门拜访了唱过道情剧的其他演员。随后,又跑到离兴县城35公里的阳湾子村找李候小老艺人,这位老艺人也下世了。老王不甘离去,便在村里住了下来,将凡演过道情剧的各个角色都请到一起,邀请他们回忆剧情和唱词。事后,老王整理出《五龙台》等好些剧目。

  为了收集民间戏曲,老王有时游走在生死边缘,但他浑然不顾。一次,他听一位卖豆腐的人说,枣林村过世的一位老艺人刘四珍曾抄过几本道情剧秧歌剧本,但不知现在有没有。当天下午,老王便迫不及待地爬山串沟向这个村奔去,还未到村里便下起了小雨,天也黑了下来,因看不清路面,他一下子滑到了一丈多深的山沟里,跌得昏迷不醒。幸好村里锄地的一位村民路过,才把他搀扶到村里。第二天,老王忍着全身疼痛,开始挨门逐户查访,终于在这位老艺人曾住过的烂窑洞墙角找到了被尘土埋没的一本日历。在日历本的背面,歪歪扭扭写着道情《游花园》《高老庄》等剧词。老王看着发黄的日历说,我一定要整理好,以慰死去的不知名的他们。

  收集苦,整理戏曲资料更苦。有时,他白天出门征集,晚上归类整理,长时间趴在桌上将搜集到的零散资料,按剧目分门别类地整理在一起,既要做到剧情完整,语句通达,还要符合戏剧韵脚。有时为了做到保持原貌,他总要再跑到一些村去进行走访和补充,有时为了一个剧目,得跑上好几次,整理一次剧目一干就是几个通宵。家里人说,他的头发白了许多,他却说自己年轻了十岁。

  寒来暑往,六个年头,年逾古稀的王付全自费3万多元,翻山越岭,走村串户跑遍了晋西北、吕梁山和黄河沿岸的40多个村镇,先后搜集到了《五福堂》《夜宿花亭》《韩湘子出家》《游花园》《李家湾小放牛》等流传于晋陕蒙一带的民间戏剧20多部,民歌100多首,并编印成集,丰富了三晋文化和中华民族文化。采访中,老王认真地说,想干的事还没完成,晋绥边区时期的《霸王鞭》《血泪仇》《王德锁减租》等革命戏剧和《刘秀出家》《闹花园》等许多优秀道情剧还未搜集整理,我的“文化长征”只走了一半路,只要有口气在,还要走下去,为民族文化遗产再立新功。

  本报记者 赵向南 本报通讯员 白唯民

  (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