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1965:神秘攀枝花

2009年07月07日16:3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1965:神秘攀枝花

  在这座目前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无论讲任何一种方言,攀枝花人都无法判断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王开 | 四川报道

  1965年,17岁的陕西汉中姑娘何兴萍,来到了川滇交界处大山腹地的一片荒山野岭。

  这个杳无人烟的地方,因为漫山遍野的攀枝花而刚刚定名。这块蛮荒闭塞的山沟沟,被确定建成西南最大的钢铁基地,作为防御“帝国主义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的战略后方。这就是毛泽东亲自构想的中国大三线建设,“依山、傍水、扎大营”,在中国腹部建起一大批重要的工业项目。

  何兴萍是最早来到攀枝花的女性之一。这位1963年初中毕业的女孩,之前一直在四川省气象站做报务工作,并自学了气象。

  在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口号,以及建设大三线的号召,让她主动申请来到了“连厕所都没有”的攀枝花。

  “当时来攀枝花对政治条件的要求很高,所以如果不让谁来,谁就会不高兴,会认为这是党不相信他。当时比别人早来一个月都很骄傲的。”如今已经61岁的何兴萍回忆说,当时传说毛主席说过,“攀枝花建设不好,我睡不好觉”,他们都为自己能来到毛主席最挂念的地方而自豪。

  此时,数万铁道兵已奉命开进滇川交界的群山之中,成昆铁路开工。京、津、冀、鲁、豫五地的1500辆汽车,满载着设备和物资,日夜兼程行驶在滇川道上。10万建设大军从四面八方云集金沙江畔,安营扎寨。

  好人好马上三线

  然而,攀枝花的艰苦仍然超出了何兴萍的想象。当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座座荒山,连树都没有几棵,更不用说其他。曾经到过攀枝花的贺龙描述说,这个地方就是好,飞机来了也不能俯冲。

  因为没有路,他们就骑马和毛驴,而大部分情况下只能走路;因为没有住房,他们只能搭帐篷、席棚、“干打垒”,席棚就地一搭,即可入住几十个人。

  这片干旱酷热、人烟稀少的河谷地带,风沙很大,常常在人们吃饭时,一阵风沙铺天盖地袭来,碗里就全是沙土,只能就着干咸菜咽下去。而饮水更加令人头疼,攀枝花矿产丰富,水里的金属含量特别高,对身体危害很大,但人们已顾不得这些,从河沟里挑出来的水放进一些明矾,就成了饮用水。

  和那个时代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刚到攀枝花的何兴萍总是有干劲。从事气象工作的她,当时曾为了借一件急用的气象设备,从盐边县一路跑到米易县,往返100多公里山路,而且,当时的攀枝花仍然有狼出没。

  建设大军大规模进入攀枝花,是在1965年之后。当时,虽然大规模进人条件仍不适宜,但建设的任务已经上来了。先来的人为后来的人建设好席棚和“干打垒”,就这么一批迎接一批。

  东北的矿务局,武钢、鞍钢的技术人员,河北、新疆、内蒙的建设者⋯⋯在“好人好马上三线”的政策号召下,攀枝花得到的是全国支援。“当时进人是个任务。除了政审,还要讲究男女比例。”1965年来到攀枝花的申士林说。

  战略后方的性质使得当时的攀枝花显得极为神秘。东北杨家仗子矿务局1700多人中,就只有1300多人通过了政审,被送至攀枝花。“工作服一脱,就给送过来了。”同样是在1965年支援三线建设的张海清说。

  而大部分的建设者都是通过到农村招工的形式募集的。当时的条件是初中文化、20岁以下。原四川南充地区劳动局一位人士介绍说,当年攀枝花招工,凡是家庭成员有历史问题的,在政审时大多会有问题。这位人士保守估计,从1965年到1975年的十年间,从南充地区招工到攀枝花的,至少在4万人以上。

  一批批的三线建设者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只用了一年多,就完成了需要两三年时间的建设前期准备,实现了通路、通水、通电,解决了临时住房,并开始进行煤矿、铁矿、电厂、水泥厂等基础项目建设。

  许进不许出

  “建设攀枝花的目的就是为了防备打仗。”申士林说。

  在这种背景下,攀枝花的建设管理带有明显的军事化色彩。1965年,中央决定“攀枝花成立特区政府,仿大庆例,政企合一”。

  而在1966年5月,攀枝花市委决定,将渡口建设指挥部、建设指挥部政治部和市人民委员会的有关机构,根据业务分工,按军事化编制,进行调整,在市委统一领导下,成立渡口总指挥部、政治部和后勤部。

  1965年,申士林被派到攀枝花时,已经27岁。1964年毕业于西安冶金学院、祖籍河北邯郸的申士林,对大城市充满向往。虽然没能留在西安,但对毕业后被分配到成都工作,他还是满意的。

  没想到,在成都只待了十几天,冶金部的一纸调令,让申士林来到了比普通村落尚不如的荒山野岭。当时中央提的口号是“献身攀枝花”。

  来攀枝花之前,申士林早已结婚。但他当时并没有带家属来,从心里讲,他并不想在这里扎根。而那时的政策是“许进不许出”,没人对此有什么异议。

  申士林回忆说,后来攀枝花条件好一点,有家庭的职工会有独立的住处,但两户人家得共用一个厕所、一个炉灶。他一直觉得这会造成邻里矛盾,因为即便是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并不一样。

  1965年,申士林的工资是每月55元。那时候,大学毕业生的工资水平都是如此,这是当时的全国平均工资。而其他学徒就只有每月38元。直到1979年,他们才第一次加工资,也只增加了7元。

  当时,结婚需要向组织申请,条件是“工作满三年,年龄25岁”。何兴萍的婚事就经过了所有的程序。贺龙在视察攀枝花时指出:“要规定结婚年龄,规定得晚一点。这问题不简单,每年生一万人还了得,一生孩子,要房子、要吃饭、要学校⋯⋯”

  万吨级大爆破

  建设攀枝花之苦,不仅仅在于它的蛮荒,许多时候,工程的艰辛超出想象。

  当年,成昆铁路还没修通,延绵千里的大凉山,成为前往攀枝花的一只“拦路虎”。大批人马及物资、机械,全部要取道云南。为了打通金沙江的水路,清理礁石,工人们被要求在江心湿滑的礁石上打炮眼。

  “一个浪头过来,稍微站不稳,就会掉进江去。炮弹激起的水珠都有五六十米。”来自云南开源的任永生说,为了清理水道,牺牲的人很多,而直到现在,金沙江仍然是礁石遍布。至于被誉为“铁路奇迹”的成昆铁路,就更是铺满了建设者的血汗。

  “荣誉”鼓舞着建设者们。曾经震惊西方的攀枝花狮子山万吨大爆破工程,一开始并没有那么浩大,但到了后来,“万吨级的大爆破,争的就是这个名义”。曾经就此写过一本纪实小说的谢自明说。

  铁道兵和矿山工人靠着铁锤、钢钎,一寸寸地向大山的腹部开凿出一块宽阔的“地下室”,然后依靠新铺的轨道,将上万吨炸药运进山洞,再一包包放好,将山洞口封上。到时只要一按电钮,随着金沙江畔的一声惊雷,整座狮子山就会彻底被掀起。

  他们就这样开凿了五六年,直至1971年,万吨级的大爆破成功。

  不要档案,不要关系

  申士林在1980年终于还是把妻子接到了攀枝花,当时他已经43岁,与老伴两地分居了15年。“那一年,我知道再也不会走了。”

  申士林放过了一次离开攀枝花的机会。“文革”后,虽然攀枝花依然是许进不许出,但申请离开并非完全不可能。1979年,申士林父亲的一个朋友在老家邯郸地委任职,同意申士林回邯郸工作,并安排了单位。

  申士林喜出望外,立刻找到领导,申请调离。但领导告诉他,单位正在准备为他升职,而且能够给他的子女解决工作问题,安排在攀钢当工人。申士林犹豫了,“就这么犹豫了一下,事情就算完了。”如今已经72岁的申士林笑着说。

  1967年从云南开源电厂坐马车来到攀枝花的任永生,也没有离开。当时开源电厂给任永生说的是“借用三年”,等他搬过来,口号已经变成了“扎根攀枝花”。

  与申士林不同的是,任永生早就确定不可能再离开攀枝花了。他在70年代中期就把家属接来团聚。“80年代,离开攀枝花的人并不在少数,还有到美国去的,有的人为此不要档案、不要关系。”任永生说。

  任永生记得,1965年攀枝花来了100多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大都是北大、浙大、武大、哈工大等名校的,但没几个最终留下。

  那时的攀枝花,之所以留不住人,除了艰苦的自然条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教育落后。“有一年,攀钢一个大学生都没考上。”何兴萍说,80年代,很多知识分子走了,为了孩子的教育。

  手风琴又拉起来了

  攀枝花建市时只有7户本地人,这个城市80%以上的居民是攀枝花三线建设者以及他们的后代。在这座目前100万人口的城市里,无论讲任何一种方言,攀枝花人都无法判断你是本地人还是外地人。

  攀枝花市外宣办副主任张海是三线建设者的第二代,在他看来,直到80年代后期,攀枝花才真正有了城市的样子。

  大部分建设者的第二代都留在了攀枝花,他们要么像张海一样,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回来,要么就是被包分配到父母所在的单位。

  申士林的四个孩子目前都在攀钢,但他的孙子却到了江苏昆山。第三代的选择越来越多,外边的世界看上去更加精彩。

  但是,攀枝花自有它的魅力在。太阳眷顾这座美丽的城市,严寒的冬季,这里阳光灿烂,温暖如春,攀枝花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而攀枝花机场的修建,以及正在施工中的成昆高速,使得交通闭塞、运输不畅的历史渐渐远去。

  打算定居攀枝花的蔡学伟深有体会,自从90年代末来到攀枝花,经历丰富的他就再也没离开过这里,如今已经十多年了。“我喜欢这里,很舒服。”他说。

  “空气虽然没有原来好,但比云南开源还是要好很多。”任永生说。现在云南开源已经比不上攀枝花的发展,而退休后的任永生也越来越喜欢这座自己亲手建设的城市。

  年轻时候的任永生喜欢拉手风琴,自从1967年来到攀枝花,他就再没有拉过,三线建设不允许他们有这等闲情逸致。直到2005年,任永生的手风琴才又拉起来。如今,他与许多原本并不认识的三线建设者,组成了一个业余演奏队,每天,他们都会在荫凉的公园里吹拉弹唱。

相关推荐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