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7月7日电
2009年7月7日,解放军航天员大队航天员、中国航天英雄杨利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某基地活动测控回收部着陆场站救生回收队四级士官李涛做客新华网,与广大新华网友一起回顾神舟飞船上天着陆的故事。
“台下十年功,台上一分钟”,对于航天员而言,要保证做到万无一失就必须在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魔鬼式训练”。“虽然说"魔鬼式训练"有点夸大,但是这些训练确实是在向一个人的身体生理极限发出挑战。”杨利伟说。
主持人那给我们讲讲你们平时的训练过程,看似很简单的动作,还有减压这几个动作你是怎么练的?
李涛在神五之前因为是第一次载人,我们那时候刚刚重新进了模拟返回舱,我们七月份进的返回舱,七、八月之前我们进行了综合演练,到八月初综合演练结束后我们进行了分系统训练,在七、八这两个月之内,模拟返回舱的钢座门闩为了练这个开舱,来回开关,钢座的门闩给磨断了。
主持人那一天要多少次呢?
李涛主要是反复,一个月之内我们就不知道我们练了多少次。
主持人也不论天气和时间?
李涛高温、低温、雨雪天,返回舱倾倒、垂直各种状态不知道练了多少遍,因为在我们心中航天员的生命是第一位的,这毕竟是我们的国家工程,使命是国家级的,对航天员而言他们的身体肯定是第一位的,一定要在自己的岗位上把这个事情做到万无一失,确保咱们的载人航天工程最后一个环节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杨利伟确实是这样的,包括他刚才讲的,虽然开舱门动作并不复杂,但是他讲了能够把门轴的开关都给练断了,这就体现了我们部队精益求精的态度,虽然动作很简单,我就要做到万无一失。因为我们现在返回都很正常,作为正常状态下舱门可能很好打,一旦返回舱出现一些变形可能打开舱门难度会很大,所以他们肯定是从严从难地训练。
返回站的设备像雷达的捕捉、天气的状况这个说起来简单,但是真正地要掌握起来像他讲的从20几秒到10几秒的捕捉时间,虽然他只是减少了10几秒的时间但是实际上可能做了大量的工作。这里面包括对技术的改革、对设备的改进,更多的还有很多工程设计人员。就像刚才你说的下一棒接力的时候他已经在这里等着了,他为什么能等这么准?这实际上是很要功夫的,我觉得像这些工作都是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可能是这么多年、这么多人在为这件事情在努力工作才有的结果。所以虽然动作简单但是他们付出的却非常不简单。
当然,航天员的训练大家可能从媒体上看得比较多了,我们现在航天员已经在航天员中心训了11年的时间了,在11年的时间里,大家接受这种训练很多人都说这是魔鬼式训练,虽然有点夸大,但是实际上确实很多训练是在向你的身体生理极限发出挑战。因为外太空的环境是不适合人生存的,人要去生存就要适应这个环境。这样我们就要在地面模拟很多环境让你去适应。这样带来的就是超常的训练,这对航天员而言在这么多年的训练中有太多的值得我们去书写一笔的例子。
我们经常讲限制也是一种待遇,为什么这样讲?我们现在航天员是封闭式管理,周一到周五不允许航天员回家,虽然我们在一个院里住,但是就是不能回家,因为我们要搞封闭式训练,特别是在我们执行任务前,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很容易做,但是一年、两年都是这样的,尤其现在航天员基本上都40多岁了,他对父母、子女的责任就非常大,所以我们说其实这是一种限制。另外比如航天员不允许吸烟、不允许喝酒,不能在外面随意就餐,不能随意出京,很多都是一种限制,这对于航天员带来的是一个非常大的限制,也是因为你工作的特殊性所带来的。这是训练之外的一种限制,我想这也是对航天员的一种很好的考验。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