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珠三角应启动三大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是突破口

2009年07月13日00:1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广东副省长自揭

  粗放型发展之短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谈佳隆/广东报道

  作为我国外贸风向标的广东省,其5月的外贸进出口跌幅并未缩小反而继续扩大,不仅同比下降了22.1%,环比更是下降了2.5%。

  7月4日,分管外经贸工作的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在“全球智库峰会”上坦言:“广东在过去30年吸收外资的优惠政策、土地、劳动力、资源等低成本竞争优势已不复存在,而广东当地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方式、招商方式和产业布局没有根本改变。”

  “不复存在”与“没有根本改变”的用词不仅彰显了广东地方政府官员的“忧患意识”,也反映出广东经济面临“青黄不接”的现实困境。

  高外贸依存经济“难以为继”

  中国制造看广东,这曾是令广东引以为傲的提法,而如今却被视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佐证。广东的高外贸依存经济在金融危机中处于被动的局面,甚至可以说中国外贸经济的双位数负增长拖住了经济增长的“后腿”。

  过度依赖外贸成为广东经济发展中的显著特征。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广东省省长黄华华对此已经颇为着急:“广东外经贸依存度很高,达到155%,而全国的外经贸依存度只是60%。广东有这种特殊情况,(因而)困难特别大。”

  事实上,出现如此高的外贸依存度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在长达三十年的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低成本的政策、土地、劳动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广东的外向型经济得到蓬勃繁荣。

  6月28日,在中山大学岭南学院举行的“珠三角经济发展论坛”上,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直言这种模式是不可延续的,他坦言:“为了促进经济增长,为了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30年来,广东省在政策上实行了一系列的‘倾斜’政策。对于外资在税收上是优惠的,贷款也是优惠的,地价是低的,劳动成本是低的。造成了经济失衡,这是很难延续的。”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珠三角采访了解到,面对全球经济形势,大量私营企业主寄希望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施以援手,例如希望商务部调整出口退税率,希望地方政府出面协调降低工业用房租金,暂缓缴纳员工的社保金等等。对于“政策、土地、劳动力”的“优惠”渴求成为不少私营业主的“惯性思维”。

  一位广东省政府智囊告诉记者,自去年以来,包括广东在内的多个省份多次“上书”请求国家有关部门,要求从稳定社会的大局考虑,给予包括调整出口退税率等方面的“政策”支持。然而,这样的方式只能起到“救急”的效果。

  张曙光对《中国经济周刊》坦言:“金融危机以来,商务部7次调整出口退税,但是调整出口退税后外商马上将出口产品价格压低,将出口退税作为利润拿走,这等于说在用我国财政补贴外国采购商。”

  广东省副省长万庆良认为,“让利”的想法依然是基于“粗放型经济发展”的思维,用“优惠”来吸引投资的传统招商方式依然存在,“没有根本改变”。然而,一些数据和研究却表明倘若不进行发展模式变革,广东高外贸依存经济将缺乏可持续性。

  广东“制造”优势日渐弱化

  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执行合伙人徐沪初,曾为广东省政府及地方政府提供政策咨询,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从这次的经济危机中我们发现,很多的企业是建立在微利的基础上搞大规模的加工贸易制造。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广东省政府已经规划要把珠三角打造成以工业设计、创造和研发为核心的全国性的基地。”

  近几年来,珠三角制造业正面临着来自于政府的“改革”压力。最明显的例子是广东省政府提出了“双转移”,即“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以及“腾笼换鸟”的产业布局思路,其目的是让“传统粗放经济”搬出珠三角,而把具有“设计、创造、研发”属性的产业引入珠三角。

  一位广东省政府智囊告诉记者,之所以能够提出这样的战略构思与其说是自愿的,还不如说是被迫的。2003年之后,珠三角企业外迁长三角、2005年集中爆发珠三角“民工荒”,都已经明示广东这样一个事实,广东制造的比较优势正在日渐弱化,珠三角地区必须摆脱传统且粗放的经济增长模式。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教授王珺多年从事广东产业经济研究,并为政府提供政策建议,他告诉记者:“2003年东莞出现了台商企业向江苏昆山转移,这种转移被看成东莞的环境不如昆山好。而2005年开始,广东特别是珠三角部分企业出现了劳动力短缺,最显著的原因就是长三角的工资水平稍微高于珠三角。”

  “不进则退”成为了一个现实问题,与改革初期相比,珠三角正面临长三角的崛起和环渤海兴起的挑战。“我们曾分析国家统计的39个行业。1997年广东在全国都有优势的行业大概是14个,2006年珠三角地区在全国都有优势的行业下降到了10个,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下降很快,这说明劳动力替代性很强,各个地区的崛起使广东的市场份额在慢慢的收缩,”王珺这样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服务业GDP占比仍然低

  “三十年相当于一代人的时间,我们的企业还停留在贴牌和做简单的加工,这也是不正常的情况,”美国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终身教授黄亚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黄亚生长期从事中国、印度之间经济增长模式的比较,他发现制度缺失是导致服务业难挑经济大梁的重要原因。

  张曙光也认为,广东珠三角依靠外贸经济的发展模式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失衡,服务业增加值的比例还没有一般低收入国家的水平高。截至目前,服务业占GDP比重依然是40%,而印度该项数据已经达到了56%。

  今年五月,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1至4月,虽然工业增加值仅增长2.5%,但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0%。服务业在GDP比重占到了46.9%,同比提高了2.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上年同期的38.3%上升为76.0%。

  对于这样的数据变化,王珺却认为,在此轮的金融危机中,广东的服务业增长率“看似”上来了,广东的制造业增长率“看似”下去了。但这仅仅是数学现象,并不能反应经济调整的真实情况。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记者在走访珠三角的时候了解到,由于长久以来劳动力价格“过于廉价”,而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必要的信贷支持的成本“过于昂贵”,私营业主不愿意实现“工人向机器”的跨越,致使广东经济无法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变。

  黄亚生认为,转型和升级往往需要动力和压力,政府应该更多地做好服务而不是裁判哪些行业应该转移,毕竟传统产业也需要升级的空间。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在广东采访时了解到,大量中小私营企业主遇到最大的困难就是融资难,而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企业放弃了贷款购买先进机器设备、投入研发、树立品牌等方式发展企业的念头,而较为廉价的手工劳动力反而变得更具优势了。

  张曙光坦言,目前服务业的准入门槛确实很高,发展就相对慢了。求解广东等出口导向型省市过度依赖进出口贸易的关键是,国家有关部门应该放宽对于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的各类管制,其中就包括银行、保险、信托在内的金融服务业。这既能解决目前广东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同时能够解决大量就业的问题。

  专家建言献策:珠三角应启动“三大改革”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邹锡兰 ★许社功/惠州报道

  如果2600万外来务工人员成了“广东人”、如果农民工可以融入城市化进程

  6月25日,广东惠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发改委、广东体制改革研究会等的专家,试图给出这些“如果”的答案。

  在这次“《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下称“纲要”)与体制创新专题研讨会”上,专家们建议珠三角下一轮发展必须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土地制度改革、人口管理制度改革”等三大领域改革。

  “三大改革”是下一轮发展动力

  因为户籍问题,每年春运广州火车站成了全国最繁忙的火车站之一。同样因为户籍问题,打工者子女不能在广州读书,技术工人流失严重,珠三角也频遭“工人荒”。

  珠三角人口户籍管理成了发展的壁垒,如何攻克这些“堡垒”?珠三角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外来劳动力,而这批劳动力能否在珠三角新一轮发展中继续留下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研究员刘守英认为,外来工既是生产人口也是消费人口,因此珠三角各市在下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要正确对待外来人口。“因为下一轮珠三角发展的动力是继续靠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深化人口管理制度改革来保证整个珠三角的现代化进程。”刘守英强调说。

  珠三角要为下一轮中长期发展作谋划,首先要准确认识和客观分析推动其上一轮发展的主要因素。那么推动珠三角经济高速发展的因素是什么?刘守英认为,体制的优势、低劳动力成本的优势和灵活的土地制度是珠三角率先实现经济高速发展的“发动机”。但是,如今这些优势不是被减弱就是遇到了瓶颈,使得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比重不相匹配。

  刘守英表示,在下一轮发展中,珠三角首先要做的就是给新兴经济增长极“上户口”,对经济日益发展壮大起来的乡镇,可考虑赋予其城市功能和城市管理能力。珠三角地区在土地制度改革中,应该继续让农民分享土地城市化以后的级差收益。

  行政管理体制是突破口

  对于珠三角改革的必要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认为,根据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验,每当形成改革共识,下决心推进改革,经济都会快速发展,甚至出现过热。如果不改革,光靠4万亿投资,中国经济发展趋势将有可能呈“W”形,直到形成改革共识之后才会出现真正的反弹。

  为了推进改革进程,魏加宁建议恢复体改委。他认为,目前,改革的调门很高,但是落实起来往往没有着落,就连一个医疗卫生改革还得党中央亲自出面,原因就在于改革缺少“抓手”,没了利益超脱的体改委。

  其实,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尤为必要。珠三角由九个地级市组成,都有自己的地方利益,因而需要更多配套的行动方案对《纲要》加以支持、补充和完善,以解决珠三角一体化对接中遇到的社会管理无序化和内耗问题。因此,推进、深化珠三角行政、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广东体改研究会会长黄挺表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改革的重点和突破口,应该在有条件的地区撤销市管县体制,率先实行省直管县改革。要调整上下关系,向下放权,加快县(区)镇发展。扩权强区壮镇,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大自主权。

  珠三角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改革?广东省社科院区域与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以惠州为例提出自己的看法,“《纲要》赋予惠州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点的使命,我们应该如何先行先试,闯出一条新路?”城乡差距不断扩大固然是由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级政府部门效率不同造成的,但更是由权力配置资源造成的。“有权的地方富,没权的地方穷。哪里基础设施最薄弱?没有权力的农村最薄弱。”丁力说,“政府不要去配置资源。政府配置资源,即权力配置资源,财富肯定向权力集中,这必然会激化社会矛盾。”

  

(责任编辑:张勇)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