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昨天,季羡林追思会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举行。首都各界群众纷纷前来悼念,为季老送行。本报记者 饶强摄 |
百年讲堂送季老
本报讯 (实习生郭莉) 天空欲晴还阴,闷热无比。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外,长长的队伍中有耄耋的老人,有垂髫的孩童,他们冒着酷暑来送季羡林先生最后一程。
昨天上午11时45分,灵堂搭建完毕,正式接受季羡林先生生前好友、学校师生和社会公众的吊唁。
队伍中有人拿着鲜花,有人拿着先生的作品,大家默默地等待着,只为在先生的遗像前献上一份哀思。
灵堂正中悬挂着季羡林先生的遗像,周围摆满了花篮和花圈。
“我们连夜加班赶作了这一期,只为感谢先生生前的关心与爱护。”几个同学拿着一份刚刚印出来的《北大青年》,来到季羡林先生的灵堂前,他们说这份报纸是先生给题的词,而且从创刊以来,先生与《北大青年》结下了不解之缘。虽然已经放暑假了,很多同学都已经离校,但《北大青年》编辑部的同学们在人手少的情况下,连夜编排,终于把这份带着墨香的报纸送到了先生灵前,“此情可待成追忆”,他们祝福“季爷爷一路走好”。
“是先生救了我一命。”走出灵堂的姑娘小姚泪流满面,她告诉周围的人,去年她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但读了季羡林先生的作品《我这一生》后深受感动,为先生的智慧所折服。“昨天听到先生去世的噩耗,我非常伤心,今天来送先生一程,表达对他的感谢和思念。”
来自江西的杨先生得知季羡林先生去世的消息后,他立即改变原来的游玩计划,一大早就带着十来岁的儿子来到北大吊唁先生。
“今天来的人肯定少不了,我们提前准备了3箱白花。”北大东语系的小张告诉记者。因为有很多人得知先生离世的消息后,匆匆赶来而来不及准备白花,学校提前买了3箱白花。小张一直在灵堂前给前来吊唁的人发放白花,长长队伍他跑前跑后,满头大汗。
据治丧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截至昨天下午17时,前来吊唁的人士超过3500人。据了解,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内的悼念活动会将持续到17日下午17时。7月19日上午10时,季羡林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将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东礼堂举行。
相关新闻
季羡林著作有的难觅
本报讯 (实习生毛振华) 季羡林老先生一生勤奋、著作等身,尤以学术论著闻名。记者昨天在西单图书大厦和王府井书店看到,两书店行动迅速,均在入口处推出季羡林图书专柜,不过其中多半是通俗易懂的散文随笔,季老的学术著作书店反而缺货。
工作人员介绍,季老的书散布在中国文化、近现代哲学、文学等几个专柜,这两天来买他的书的人明显增加。记者在中国文化专柜看到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书,但当记者在查询处询问季老的作品还有哪些时,书店列出的多是散文和随笔,而《东方文学史》、《禅与东方文化》等这类学术著作均缺货,《大唐西域记校注》更是查无此书。对此,工作人员解释,不少季老的学术专著出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甚至五六十年代,很多不再版,在书店找起来并不容易。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