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社会各界人士吊唁季羡林先生:燕园从此无此音

2009年07月13日17:0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7月13日,公众在北京大学百年讲堂纪念大厅吊唁季羡林先生。当日,生前友好、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公众前来吊唁国学大师季羡林。7月11日上午,我国著名学者、国学大师、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辞世,享年98岁。
新华网申楠 摄

  新华网北京7月13日电(李丹丹)2009年7月11日,国学大师季羡林在北京301医院辞世,享年98岁。季羡林先生的灵堂搭建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纪念大厅,从7月12日下午至17日接受师生和公众的吊唁,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开放。13日上午,记者来到百年讲堂,采访了前来吊唁的各界人士,听他们讲述自己眼中季先生。

  “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时间”

  季先生平时喜欢散步,在散步时也不忘记思考,所谓“路不空行,行必有思,思必有得。”“有次一位记者上午向他约稿,他在散步的时候就把腹稿给打出来了,到下午两点上班前这篇稿子就已经完成了。”王树英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研究所已经退休的研究员,也是季羡林先生的学生,对于季先生珍惜时间的这一点,他感触颇深。“在国外开会的时候,别人在开会间隙会出去逛街,但是季老除了开会就是在旅馆里看书。”

  王树英说,季先生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生命只有一次,一定要珍惜时间。”

  季先生在《罗摩衍那》后记中写道:"我恨不能每天有48小时用来工作,我始终不敢放松一分一秒。如稍有放松,静夜自思就感到十分痛苦,好像犯了什么罪,好像在慢性自杀。"在《九十述怀》中他曾幽默的说道他的生活习惯:"先天下之早点而早点"。如此惜时,如今能有几人能够做到?

  7月13日,一位曾经参加抗美援朝的广东籍老兵陈义生在灵堂前深切缅怀季羡林。

  “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

  在悼念现场,一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70多岁的老兵张义生给季羡林献上他的一本书还有一封信。这本名叫《岁月无垠》的书与季先生的《牛棚杂忆》颇有渊源。“他的《牛棚杂忆》给了我很大的激励。”关于文革的事情,张义生一直不愿意谈起,《牛棚杂忆》中季先生直面困难的勇气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于是他决定把自己在文革中的经历和见闻也写下来,“原本打算写完后给他看一下,没想到他这么快就走了。”张义生说起这件事充满了遗憾。

  在老人眼中,季先生是个纯粹做学术的人,为了真理说话做事从来不怕得罪别人,更不怕“秋后算帐”。“看过他的《牛棚杂忆》就知道他是个正直的人,绝不阿谀逢迎。很多人写历史往往有失偏颇,而他是公平客观的,不会把自己的事业当成升官发财的途径。”说到这里,老人感叹了一声:“现在的人什么理想都没有,应该向季羡林学习。”

  “我喜欢的人约略是这样的:质朴、淳厚、诚恳、平易;骨头硬、心肠软;怀真情,讲真话;不阿谀奉承,不背后议论;不人前一面,人后一面;无哗众取宠之意,有实事求是之心;不是丝毫不考虑个人利益,而是多为别人考虑;关键是一个"真"字,是性情中人。”《佛山心影》里的这段话可以看作是季先生自己的写照。

  7月13日,一位曾经参加抗美援朝的广东籍老兵在吊唁季老时,向其家属送上了他在季老辞世后写下的一封悼念信。新华网 申楠 摄

  他是几代人的镜子

  “所有的青年人都应该算是季老的学生。”刘建从季羡林的悼念现场走出来,已经哭红了双眼。“季先生在学术上的成就毋庸赘言,在生活中他也是个严谨的人。”刘建的先生与季先生结识有二十余年,刘建认识季先生则是在2004年,从那以后她经常去医院看望季先生。在她的眼中,季先生就是一个亲切平和的老头儿。“有一次,我带了汤去看季老。因为每次去看他带的汤基本上都一样,我就问他汤的味道怎么样,结果季老认真地说:"我还没尝过,所以不能评价。"”

  “现在能称得上大师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季先生是大师级人物,他的逝去也是我们大学生的悲哀。”张栋是人民大学2007级会计专业的学生,和几个同学一起来哀悼季先生。“不管是在做学问的态度上还是在取得的学术成就上,季先生都值得我们敬仰。”

  “我第一次看季羡林的书是他的《留德十年》,他的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对外经贸大学的一对情侣同来悼念季先生,并为季先生献上一束花。“现在的社会太浮躁,大学生也变得很功利,像季先生这样潜心做学问的人太少了。我们来不仅是哀悼季先生,更是哀悼中国学术界失去了这样一位大师。”
(责任编辑:马涛)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