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各界人士排队悼念季老。 |
未留遗嘱
五大部分遗产去向未明
季老的儿子季承前日表示,父亲去得突然,并未留下遗言,也没有写过关于财产如何分配的遗嘱。
去年在季羡林私人藏画外流事件后,季羡林父子和好,2008年12月6日,季羡林曾手书委托书,在场的人还以证人的身份在上面签了名:“全权委托我儿子季承处理有关我的一切事务。暨。季羡林。戊子冬。2008年十二月六日于301医院。”季承称这是父亲留下的最后一份正式委托文件。
此前,卷入“盗画风波”的季羡林前秘书杨锐并没有赶往医院为季老送行,昨日也未出现在悼念现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杨锐表示自己很难过,但对于季老的丧事安排及财产安排并不清楚。北京大学新闻发言人赵为民称,关于季羡林的身后遗产问题,北大方还没有进行商讨。
弟子钱文忠曾分析过季老的藏品和财产,大致分成五部分:“一、主要是1950年以前收藏的字画,其中包括已故师母从山东带到北京的字画,这些字画以齐白石为下限,数量很大,若论价格,在今天是天文数字;二、其他珍藏版古籍、古墨、田黄、田白、白芙蓉、名人信札等,数量很大;三、历年来,先生朋友赠送的字画、艺术品,数量也很大;四、先生本人写的字、手稿,当然也有很高的价值;五、先生著作出版量很大,稿费数目也不小,当以百万元计。由于先生未留遗嘱,这五大部分遗产去向未明。” 张晓晶
【延伸阅读】
钱文忠撰文展示老师大收藏家一面
季老收藏下限定在齐白石作品
季羡林生前除了喜好做翻译写散文等生活调节方式外,还有一种知者甚少的自我调节方式,那就是收藏,欣赏自己的收藏品。季羡林的弟子钱文忠日前撰文展示了季羡林作为大收藏家的一面,摘录如下:
王寿彭题写“奖状”是最早藏品
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本是奖品。这是怎么回事呢?在进入山东大学附属中学以前,乐于钓鱼摸虾的季羡林先生的学习成绩虽然也居上游,却称不上出类拔萃。但是,在山大附中,季羡林先生的作文无意中受到了国文老师王昆玉先生的表扬,这就激发了少年学子的向学之心,结果,生平第一次考了一个甲等第一,平均分数超过95分,这在全校是独一无二的。当时山大校长兼山东教育厅长是前清状元王寿彭,他亲笔写了一副对联和一个扇面奖给季羡林。从此,季羡林先生才开始认真注意考试名次,不再掉以轻心。结果两年之内,四次期考连考了四个甲等第一,威名大震。这副对联和扇面,就是季羡林先生最早的藏品,一直保存至今,极受珍爱。
有意识的收藏自1949年后开始
然而,这只能算是季羡林先生的无意收藏。先生有意识的收藏开始于1949年之后,特别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国初期。那个时候,旧时豪门不是变卖藏品逃离大陆,就是摈弃旧物迎接新生。一时间,千年古都北京的街头小店随处可见字画文玩,至于琉璃厂,更是充斥着名家真迹,而问津者却寥寥无几。季羡林先生曾经告诉过我,从主观上讲,他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艺术瑰宝就此流散消亡,总想尽自己的力量,能够抢救多少就算多少。从客观上讲,他也确实有这个能力,至少就经济状况而言,50年代的季羡林先生是属于高收入阶层的。先生是为数很少的一级教授,月工资300多元人民币,此外还有担任各种职务的津贴和不少稿费,总收入在当时是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60年代以前,季羡林先生独自生活在北京,每个月给济南的师母、老祖寄去100元,这就可以过相当宽裕的生活了。一子一女进京读大学,先生也是每人每月给15元。就个人生活而言,季羡林先生除了买书吃饭,再也没有什么大笔的开销。因此,先生有相当的条件来实现自己的心愿。
收藏下限定在齐白石作品
当年收藏界的现实状况,以及季羡林先生所具备的独特条件,就决定了先生的收藏起点极高。高到什么地步呢?季羡林先生将自己的收藏下限定在了齐白石,其余的都不及相顾。白石老人作品的价格,在当时绝非像今天这样高不可及,其低,同样可以让今天的我们为之咂舌。先生收藏的第一批白石老人作品,是由好友吴作人先生介绍并且代为经手的。30元人民币,入藏的是五幅白石老人蔬果斗方精品,还都带有做工精细的老红木镜框!季羡林先生收藏的白石老人作品多且精,有些是完全超出常人想象的,比如,先生就藏有白石老人的整开巨幅豹子,偶一挂出,精彩流淌,满屋生辉,观者无不目瞪口呆,不敢发一词。
不惜高价买苏东坡《御书颂》
季羡林先生学养深厚,自有鉴赏眼光。然而,在收藏的过程中,先生总是心怀慈悲,很少还价。有一段时间,也是当年的规矩,经常有“跑街”的厂甸人往先生家里送字画,请先生买下。先生照例香茶一杯,礼待来者。久而久之,不少“跑街”的也就和这位一级教授、大学者成了知心朋友。
如此这般,数量庞大的铭心绝品就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苏东坡的《御书颂》就是先生花高价买下的。季羡林先生的收入大多化成了藏品,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收入极高的先生居然了无储蓄。然而,也正因为如此,仇英、董其昌、文征明、祝枝山、唐寅、八怪,等等等等的精品,都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进入了季羡林先生的收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季羡林先生的藏品,几乎可以印制一部中国明清字画史的精品图录,而且,其中颇多巨幅。
文房雅玩数量很大
季羡林先生的藏品里,还有数量很大的文房雅玩。就砚台而论,沦陷期间,一位北平伪市长的著名收藏,大半都在先生处,数量有几十方,都是今天几乎看不到的妙品。就印章而论,田黄、田白、芙蓉也不在少数,不少是白石老人等名家佳镌。故宫曾经用过一枚随形章,文曰“上下五千年纵横一万里”,陈曼生名作,章料是一方将军洞白芙蓉,原配银托,这也是季羡林先生的藏品。今天已经是价格惊人的旧纸、旧墨,在季羡林先生处,也是所在多有。先生钟爱的独孙大泓就曾经用旧墨旧纸猛练大字,先生看到了,也是笑笑,如此而已。
藏书曾被康生江青染指
让我们觉得比较奇怪的是,季羡林先生的藏书数量巨大,就此而言,在北大应该可以排第一。但是,先生似乎并不特别在意善本古籍的收集。或许,这乃是受了陈寅恪先生影响所致。
众所周知,陈先生一般都使用通行版本,至少不完全以藏书家的标准来判断古籍的价值。不过,话又说回来,当时很多的廉价版本书,在今天也是动辄以万计价了。就季羡林先生的藏书而言,能够入傅增湘、张元济、徐森玉、郑振铎等先生法眼的名贵版本固然不多,但是,明清善本还是颇有一些的。先生藏书的特色在于域外出版的冷门学术经典。留德10年期间,季羡林先生节衣缩食,维持生活以外的多余的钱,几乎全部用来买书了。领域既然冷僻,这些书的印数自然也就很少,其中有不少种在国内是孤本。
在疯狂的“文革”岁月,季羡林先生的收藏自然也被抄没了,其中有些珍品还曾经过康生、江青之手,留下了堪作历史印记的他们的“收藏章”。然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季羡林先生的这些收藏并没有因此散失。“文革”以后,由于季羡林先生的清华同学、多年好友胡乔木的关心过问,基本完好无损地归还给了先生。
【最新消息】
骨灰将安放两地
季羡林儿子季承昨天告诉记者,季羡林的骨灰初步确定一部分将会安放在北京八宝山公墓,一部分送回在山东临清的祖坟安葬。
季老生前对山东临清的故乡感情很深,他的父母等亲人都安葬在山东老家,他生前也曾提起有此愿望,想把部分骨灰安放回老家。
张晓晶
《季羡林全集》
开机印刷
前天下午,季羡林之子季承,著名学者、《季羡林全集》编辑委员会主任柴剑虹,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社长王芳等人共同在印刷机上启动按钮,由外研社推出的《季羡林全集》正式开机印刷。该全集囊括了季羡林从20世纪20年代至今的全部作品。
据会主任柴剑虹教授介绍,即将推出的《季羡林全集》拟定为30卷,包括近千万字的散文、杂文、序跋、学术论著、译著等。全集将成为收录季老作品最全的一套文集。因为规模宏大,卷次较多,外研社计划于2010年在季老生日时,作为贺礼全部推出。本次开机印刷的为前六卷,主要是季老的文学创作,如散文、回忆录、日记(《清华园日记》《留德十年》《牛棚杂忆》)等,其中有些作品是首次面世。10月份,外研社将携这套文集参加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向世界展示季老作品的魅力。 卜昌伟
【深情追忆】
最后一次接受电视采访
时刻惦念弘扬大国学
6月10日,央视主持人王小丫代表《开心辞典》一档特别节目对季羡林进行了拜访。这是季老生前最后一次接受电视采访。
昨日,记者通过电话联系到王小丫,她回忆说,接受采访时,季老精神状态仍然很好,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连说半个多小时,且句句有关国学,“老人时刻都在惦念弘扬大国学。
王小丫回忆,季老在和自己聊天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强调的都是一个“和”字。季老认为国学就是中国文化,而“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此外,他对“博古通今,学以致用”的国学学习方式十分认同,“老人当时说,其实国学不用搞得那么神秘,如果轻松一点则更容易被大众接受,不也很好吗?他认为,国学可以分很多层次,专业层次的国学研究想要深入是很难的,有些学者一辈子都在研究国学,但这对老百姓来说要求太高了,因此应在广泛群体中普及大国学文化,注重基础知识和核心精神的传递”。
王小丫表示,季老还特地呼吁了在国内振兴和普及国学的进程中,更要注重文化精神理念的传达,“老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和热爱中国文化的人,不光要知道汉字怎么写,还要更明白自己写下的是什么内涵”。
季羡林爱徒、复旦大学教授钱文忠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老人家认为,我们应该用这个概念。这个概念包括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的文化成果。如今,恩师的走,也许带走了一个时代。但我相信,恩师离去的真空,会很快被恩师留给我们的学术和思想所充满。他一直倡导的和谐与大国学的理念也将作为十分宝贵的财富,让我们铭记和传承”。
记者孙欢 实习生张宇阳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