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社区服务 开启农家城市生活(组图)

2009年07月16日07:3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付村社区外景

西青区王兰庄社区外景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张立平

  本版摄影 于培福

  李七庄街社区妇女舞蹈培训

  “社区”这两个字,似乎总是被赋予浓厚的城市色彩。提到“社区”,我们不由自主地想到市区整洁现代的居住环境、高大挺拔的住宅楼群,或是城市里某个小区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方便快捷的便民服务,还有随叫随到的保健医生。长期以来,农村与城市、村民与市民的距离,不仅仅是地域、收入、身份的差别,更重要的还体现在社会公共服务的不均衡。

  打破公共服务的城乡二元结构,让广大农民真正享受到城乡一体化的均等服务,这是时代赋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道命题。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部署,党的十七大又提出新农村建设遵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近年来,本市西青区结合市委统筹城乡发展的具体要求,率先开展了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运用城市社区的管理理念,创新农村社区化管理模式,把劳动保障、社会救助、社区警务、医疗卫生、文化娱乐等等“一揽子”服务送到农家门口,同时也把更加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带到了他们身边。

  建立平台 政府服务直达社区

  侯台社区服务中心是一座红色的三层小楼,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在侯台新村众多居民楼里很是抢眼。

  “这里是我们温馨的家园,当我们欢聚一堂时,我们就引吭高歌;当我们呼朋引伴时,我们就欣赏景色;当我们三三两两时,我们就促膝谈心;当我们群贤毕至时,我们就挥毫泼墨……”走进去,一楼走廊的墙壁上这样一段文字映入眼帘。

  此时,在一片吹拉弹唱的“交响乐”中,服务中心主任崔惠琴在各个活动室穿梭忙碌,“杨大爷,打完球您可别急着吹空调啊,小心着凉。”“李大姐,通知你们楼栋的已婚妇女,该来体检了。”“杜姨,镇工业园区一家企业正招电工,我想你家大儿子的技术正好能用上,你让他去试试!?”

  这是夏季里一个普通的周末,截取于西青区侯台社区服务中心的某个片段。

  与侯台村一样,伴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的扩张,通过宅基地换房、小城镇建设等多种方式,西青区三分之二的农民搬进了楼房社区,截至去年年底,农村城市化率达到了61%。由于在地理位置上毗邻市区,走在西青区很多乡镇的社区内,你会发现,在同一个社区内,住户的身份更加多元化。

  由传统的纯农业人口的行政村,变成农非混居的新型社区,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带给农民一个个全新的居住环境。然而,仅有住房的改变,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化”,更重要的还在于公共服务的跟进。对此,崔惠琴和她的同事们深有感触,受城乡二元结构的桎梏,在农村,社会公共服务产品的供给一直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大多集中在城区或乡镇驻地,服务半径过大,还有很多与居民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因此,如何管理、服务好这样一个个新型社区,对于西青区来说已成为一个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探索新的模式和路径迫在眉睫。

  从2008年开始,作为民政部确定的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区,西青区在全市率先启动了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创建。根据每个社区的具体情况,按照城郊接合部农村社区、城镇中心村社区、传统农村社区等不同类型的农村社区建设模式,先行试点,然后全面推开。西青区民政局副局长张玉强介绍,对于集体经济实力较强的村,采取由村集体投资为主,政府以奖代补的方式,建成的社区服务中心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由区财政兑现奖励,同时区内有关职能部门配齐内部设施;对于村改居之后,原有行政村格局被打破,一个社区有多个村村民以及外来人口居住的,由区、镇财政投资为主,政府出资购买岗位,相关部门捆绑共进的方式进入,这样不仅确保了政府在基层的各项职能及服务能够延伸进社区,而且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

  截至目前,西青区已有20余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相继亮相,区、街镇、村共同投资已超过1亿元,今年计划再建15个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使全区农村社区服务中心的建筑面积达到1.5万平方米。在建设过程中,结合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与文明办、妇联、文化、体育等主管部门共建,社会救助、劳动就业、公共卫生、教育培训、计划生育等很多政府公共服务职能通过“中心”直达社区,让老百姓享受到“细事不出家门、小事不出楼门、一般事不出社区门”。

  杨柳青世纪新苑社区工作人员

  以人为本 改变农民生活方式

  社区怎么建,居民说了算。走访多个社区,每个社区的情况不尽相同,社区服务中心的部门构成、管理模式也不完全一致。需要哪些服务,要设置什么部门,都在充分征求老百姓的意见和建议后确定,绝不搞一刀切。但有一点完全一样,那就是不管建什么、怎么建,都本着为老百姓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原则,因此,西青区确定了社区服务的10分钟生活圈,各种日常需求,不出10分钟,居民基本能够享受到。

  刘学理大爷家住柳苑里社区,儿子在市区买了房子,准备接他过去住,可老人不愿意去。服务中心的建成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原来他没有什么娱乐活动,退了休就在家里闷着,而现在不同了,“在这儿住得挺舒服的,出门不到10分钟就有社区文体中心,每天和我那些老伙伴们在一起下下棋,聊聊天,心里舒坦。”

  搞了十几年社区工作的张家窝镇田丽社区主任张秀云这样对记者说,服务是社区工作最“硬”的“软件”,没有良好的服务,房子建得再漂亮也不顶用,老百姓不是看社区服务中心气派不气派,而是服务到位不到位。

  在农村,“看病难、看病贵”一直是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在不少地区,老百姓即便是买一些头疼脑热的常用药,也要走上几里路。中北斜村80多岁的郭志敏老人患上了动脉硬化,每次输液都是全家人出动,用车拉着他去几公里以外的卫生站。自打村里的社区服务中心建成后,卫生站就开在了家门口。郭大爷十分满足,“这个卫生站简直成了我的拐杖了,现在输液我自己溜达着就来了,不用儿女们送了,他们特别放心。”

  西青区民政局社区科负责人对记者说,建设社区服务中心,方便、周到、快捷是最基本的原则,说到底就是以人为本,以老百姓的需求为第一要务,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有没有生命力,关键是看进驻的部门是否真的符合老百姓的愿望。

  张家窝镇京福里社区服务中心是个即将投入使用的新中心,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服务范围覆盖社区内6000口人。为了把服务功能发挥到最大,区内十几个职能部门联合办公,征求居民意见;中北斜村是一个传统的农村社区,在创建中坚持民主决策,从村民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着手,设立了村民学校、图书馆、棋牌室、计生服务、远程教育、残疾康复、社会救助、社会保障、红白理事会等多个部门,又建成一个5400平方米的花园健身广场;而对于很多农非混居的新型社区,在社区服务中心的建设中更加注重城市管理理念的注入,让城市及外来人口在社区里找到归属感、幸福感。在微电子工业园区工作的杨先生家住大寺镇,刚搬来时,他的很多朋友都嘲笑他怎么住进了“村儿里”,为这,杨先生专门把朋友们请到社区参观,社区良好的居住环境和完善的服务设施,让朋友们惊讶不已,发现这个被他们一直戏称为农村的地方,其实和城市没有什么差别,和很多城市人一样,居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也能够在家门口得到及时解决。

  西青区侯台社区图书馆

  志愿服务 展现社区和谐生态

  杨柳青社区居民文化活动

  走进柳苑里社区,正值周末,服务中心主任冯玉荣和社区里的老党员们正为新栽植的树苗浇水。今年春天,退休老干部张洪泰带着几位老党员骑着自行车跑到大柳滩村,为社区联系到一批优质树苗,树栽好后组织义务护绿队包干负责,像照看孩子一样精心,带头用三轮车从自家拉水浇树,现在树苗的成活率达到100%。

  这些热心的老党员就是社区的志愿者队伍。冯大姐这样对记者说:“社区的工作很琐碎、很平凡,我们社区服务中心一共才5个工作人员,面对的服务对象却是2000多人,每个人几乎都成了"千手观音",一个人负责好几项工作,我们社区的15支志愿者队伍分担了不少工作,大事小情都有他们的身影。”

  其实,在西青区很多社区,都活跃着这样的队伍,这是该区在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中着重培养的一股力量,正是有了他们,才使得一项项服务快速推进,一个个活动顺利进行,有力地推进了社区社会化服务参与体系的形成。

  侯台社区的服务中心已经吸纳了400多位志愿者,他们中间有教师、工人、律师、民警、农民、科技工作者。2008年3月,根据居民的需求,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了“半边天家园”,做过多年妇女工作的志愿者于丽霞和儿童医院的主治医师姚立等4名志愿者成为这里的工作人员,着重围绕妇女就业创业、家庭矛盾、心理疏导、子女教育等问题开展活动。除此之外,社区服务中心还成立了爱晚俱乐部,依靠志愿者中的文艺骨干分子,建设20多个会员团体。每到节假日,一支支队伍就开始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拉拉家常、说说心里话,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增多,了解逐渐深入,也增进了彼此之间的理解,不论是原居此地的农民、城市居民,还是外来人口,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宿,城乡之间的“隔离带”在一点点消除。

  职能转变

  一站式一厅式

  服务模式形成

  在西青,共有160个行政村、48个居民委员会。农村城市化的推进,让更多村民集中到镇区居住,搬进了公寓式的楼房。新型社区都相继建起了居委会,但原有的村委会还依然存在。在很多村队,村委会只负责经济实体的经营,而对社区的管理则交由居委会负责。

  然而,不论居委会、还是村委会,都属于居民或村民的自治组织,并不是政府所辖的办事机构。因此,政府下沉到社区的很多职能,并不是居委会的本职工作。而实际情况是,长期以来,居(村)委会承担着太多的政府职能性工作。一位从事居委会工作多年的社区工作者这样说,居委会既是政府的“腿”,又是居民的“头”,居委会行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而其本身的自治职能逐渐弱化。

  社区服务中心的成立让居委会逐渐卸下了“重担”,日益还原为较为单纯的群众自治组织。随着居民对政府管理职能的需求越来越少,对各项服务职能需求的增多,社区服务中心已成为政府职能转移的有效载体,让政府的服务真正“落了地”,公共服务的阳光真正照进社区、照进老百姓的心里。

  走进京福里社区服务中心,目前这个2000余平方米的中心建设已基本完成,虽然离正式运转还有一段时间,但所有的准备工作都已经在紧张进行了。中心负责人由政府直接下派,按照西青区民政局副局长张玉强的话说,下派的负责人不是镀金来的,也不是当官来的,而是为居民们服务来的。进驻的部门包括社区医疗、残疾人康复站、劳动服务站、社区警务室、救济保障站、半边天家园等10余个部门,一站式服务,全部采用政府购买的形式,由政府出资,设置为社区公益性岗位,提供给贫困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一方面促进就业,另一方面促进社区社会化服务职能的充分发挥。

  不仅京福里社区,在西青,全区的社区服务中心都在逐步推行这种模式,“社区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这样的局面将逐渐得到改变。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重心的下移,一站式、一厅式的服务模式在社区形成,这使得社区服务变得更加高效、有效。现在,西青区正在对社区做进一步的规划,打破居委会的原有布局,以2000户至5000户为基础,建立成规模、易管理的新型社区,实现一镇一品,形成一街一镇一品牌一亮点,形成西青社区建设的特色。

  记者手记

  一样的月光

  一样的幸福

  步行10分钟可以到社区医院、超市、早餐店、书报亭,很多日常所需基本能在社区解决,这是今天越来越多的津郊农民触手可及的生活。

  农村与城市、村民与市民的距离到底有多远?连日来的采访,西青区的社区工作者们给了我这样的答案: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是依靠数字可以计量的,也不是楼房与平房能够代表的,这种差别分布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公共服务的均等相关、与个体的幸福感相关,还掺杂着机制体制等等很多复杂的问题。好在,西青区正在以社区服务进农村为突破口,探索并尝试着能有所改变。

  于是,就有了一个个亮丽的服务中心在社区里出现,以政府为主导、多方参与的形式,为老百姓提供“一揽子”便民服务,很多农民感慨地说,服务中心给他们带来了生活方式的改变,真没想到农民的生活也可以像今天这样的充实、便捷。

  采访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对教授夫妇,他们在市区住了40多年,退休后搬到了侯台社区“享清闲”,他们是社区里的活跃分子,他们告诉记者,在这生活和市区没什么两样。久居市区的老市民说出这些话,还是有些分量的。

  当然,郊区社区的建设才刚刚起步,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诸如资金投入的不足,基础设备不完善,服务理念有待更新,农民对新型社区需要逐渐适应,社区在农村建设中还存在盲点等等。但我们相信会有那么一天,城市、农村拥有一样的月光,市民与村民享受同样的幸福。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