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上午,北京市民拿着荷花,前来送季老最后一程。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
7月19日上午,北京众多市民前来送季老最后一程。中新社发 郑雄增 摄 |
数千人送别季羡林先生:最是那一缕“季荷”清香
中新网7月19日电(张中江) 19日的八宝山,天空布满阴云,数千人送别季羡林先生最后一程。
七时三十分许,距遗体告别仪式还有好几个小时,殡仪馆外已有上百人翘首等待。其中有各路媒体记者,更多的还是普通民众,须发皆白者亦不在少数。北京大学的工作人员在现场发放小白花和季先生生平的小册子。
殡仪馆外,高悬着“沉痛悼念季羡林先生”的横幅,两侧的“文望起齐鲁通华梵通中西通古今至道有道心育英才光北大”、“德誉贻天地辞大师辞泰斗辞国宝大名无名性存淡泊归未名”,正是季老一生最好的写照。
已经入伏的北京,正是酷暑时节。今天淡云遮日,更显闷热。在殡仪馆外站一小会儿,便已汗水涔涔。但现场无一人摇扇乘凉,静穆的人群,安静地等待送别时刻。
八时许,现场等待的民众越来越多,前来送别季老的名人也多了起来。只一会儿功夫,笔者就看到一诚大师、铁凝等步入殡仪馆,不久后离开。
九时许,殡仪馆对普通民众开放,排在前列的季老弟子钱文忠教授快步入场。这位近来在媒体频频曝光的学者,今日没能获准提前进入,只能和众人一起在外等待。等候期间,钱教授表示,季老所留下的文化遗产属于全社会。
殡仪馆内,迎面正中高悬着“沉重悼念季羡林先生”的横幅。横幅下是季先生遗像——还是那顶线绒帽,那熟悉的蓝色中山装,那和蔼的微笑,而今已成永恒。
遗像之下,摆放着胡锦涛、江泽民、吴邦国、温家宝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敬献的花圈。事实上,整个殡仪馆已经摆满了花圈,一个个公众熟知的名字,层层叠叠。
季老安详地静卧在鲜花翠柏当中,仿佛睡熟一般,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季老的家属排成一排,向前来送别的民众致谢。季老之子季承先生排在第一个,每经过一个人,便鞠一个躬。这一日,不知鞠了几千个躬。
十时三十分许,殡仪馆已开放一个半小时,前来送别季老的人群依然络绎不绝。距殡仪馆百米之外的通道入口处,也摆满了大大小小的花圈、挽联等。季老素来爱荷,有心人还抬来了一大盆含苞待放的荷花。那一抹淡红,为现场增加了几许温情。那一缕清香,正合季老之高洁品性。
十时四十五分许,殡仪馆结束对外开放,但现场仍有很多人不舍离去。
笔者随后离开,心中默默回忆季老的音容笑貌。距现场六七百米,从两名学生模样的少女身旁经过,耳畔传来低低的哽咽声。她们手中,正是季老生平的小册子。老人微笑着凝视后辈,安详无比。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