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杞人忧天”该追问啥
河南杞县上演现代版“杞人忧天”——7月13日、14日,陆续有媒体报道网上热传的河南开封杞县一辐照厂“钴60泄漏”事件,后经当地公告核实其并未发生,而仅是“卡源”故障。
即便职能部门公开发布真相,也无法遏止谣言影响下的群体恐慌,现代版的“杞人忧天”无疑促人深思。而对谣言尾巴由后及先式的追溯,或许能找到“杞人忧天”的真实缘由:自6月7日杞县一辐照厂“卡源”故障以来,相关职能部门一直“三缄其口”。等谣言炒成一片,当地政府才在7月12日第一次发布消息。而等到公众大规模“外逃”后,开封市环保局才联合该县人民政府“率先”辟谣,重申放射源处于安全状态。
不得不说,恰是有关方面在“真相”前的推诿,谣言的尾巴才越生越长。然而对泄漏传言的“三缄其口”,虽折射出相关部门不应有的行政惰性,但更多的或许是一种“理性”赌博:试图以沉默来换取当地政绩形象的不受损。显然的道理是,如及时公布真相,当然能很快解公众之惑,但无疑会使当地政绩形象部分被“污名化”。但若视而不见,只需谣言风头一过,政绩形象并不会受损。即便事后东窗事发,也可用各种理由来推诿。只是他们并没想到公众会相信谣言,选择“外逃”方式,这打碎了他们的好梦。
真相的出台有多“理性”,谣言尾巴就会有多长——杞县事件反证出这样的“必然逻辑”,但倘若再移位至日常的政府公共回应生态中,其却有着某种“普遍性”。比如漠然视之式、鸡同鸭讲式以及刻意高调式的公共回应实例,不少都渗透着这种“理性”逻辑。而当遵循“理性”却偏离了行政品质的公共回应不断闪现时,自然会出现荒谬结论、公众的愤愤不平及谣言的“前赴后继”。
而为什么谣言的尾巴常会在“理性”的真相里越生越长?部分官员的畸形政绩观固然难辞其咎,而上升至制度层面,则是打太极拳式的公共回应问责制。即便《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已被广泛推行,但有威慑力的回应问责机制并未建立,所以官员有理由更有底气只从“自身利益最大化”出发,决定回应的内容与方式。
从某种意义上说,杞县有关方面的“理性”与谣言尾巴共涨消等类似公共回应闹剧的一再出现,其实更是提醒:如何制约“唯政绩理性”的公共回应,使公共回应名至实归;如何通过外力,不让谣言尾巴缠住不端权力心态生长。这将因为其所指向政绩冲动的束缚与追责,而让人充满期待。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