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国年轻人抗议萨科齐的金融危机对策,号召民众不要向政府妥协 |
巴黎,在美国小说家厄纳斯特·海明威的笔下,曾是“流动的盛宴”:“如果你有幸在青年时代到巴黎居住,那么,不管你以后到了哪里,它都会跟随你,一生一世。”这一想法曾真实萦绕于一代或是两代欧洲和美国人的心中,被年轻一代抑或是法国人自身有时候产生的叛逆精神鼓舞。但如今,这一盛宴已经移居别处——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丧失了这样的自豪感。
20多岁的年轻人西弗里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作为青年人,我们现在已经不再以自己是法国人而引以为豪了,而在美国,他们的确会以自己是美国人而骄傲。
”谈到未来,法国精英大学、巴黎政治学院的在校生科福认为,绝大多数法国年轻人都非常绝望,“我认为法国的年轻人很清楚像中国一样的巨人在这个变化的世界舞台上正在崛起,而法国国内,则毫无进步。”他对记者说。法国文化部官员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也委婉表达了失落感:“很早以前,法国外交可说是以文化为主,当时法国在全世界拥有最多的文化中心和学校……而在全球化时代,边界不再那么明显,现在法国的文化地位不如以前那么重要了。”
民族主义缺失
西弗里特大学毕业后,进了一家银行工作,工作之余还经营着一家艺术咨询公司,致力于将国外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作品引进法国。“在法国,年轻人看不到未来和前途,相比之下,德国却不同,因为他们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到研发领域。”
记者听到了这样一个真实故事:一名墨西哥籍的学生目前正在巴黎一所高校里研发一个计算机工程,突然,学校要求学生自己为这项科研项目埋单,问题在于,这个项目原本是应学校的要求而开始的。“这在德国和美国是不可思议的。”讲述者告诉记者。
问题不仅局限于投入。科福认为,“法国年轻人没有民族主义。这是个好事情,因为它能让我们自由地思索,但它却不能推动我们进步。”
在法国要推动变革,的确需要巨大的魄力和勇气。“在巴黎,社会改革特别容易难产。”法国土地开发顾问罗什蒙说道,“过去10年里,原本的进步党社会党如今沦为了保守党,任何政府推动的改革,它都进行阻拦。”和年轻学生有更多交流的翻译兼外语老师菲利普认为,更大的问题出在法国人自身,“一直都有抱怨的传统……不论政府推出什么改革措施,总能招致罢工。他们不喜欢改变。”
从各种民调来看,不论是对经济前景、国家未来,抑或是对孩子、住房,法国人都显得异常悲观,特别是青年人。《费加罗报》曾进行过一项民调,在对1310名美国人的调查中,仅仅有20%的人认为法国在文化领域领先,远远落后于法国美食。而法国通过吸收外来影响以取得领先的领域包括:时尚、美食和美酒。
对亚洲和中国很有热情
这无疑与法国几个世纪前创造的辉煌文明无法比肩。
“我们年轻时,对美国电影痴迷不已,而30年后,我们的孩子对亚洲和中国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法国文化部官员坦言,“而在很早之前,法国文化在世界上还是很强大的。”
这位官员同时强调,不能认为自己国家的文化是最好的,进而认为可以强加到其他国家去。无疑,他暗示的是美国。另一位女官员更加直言不讳:“法国一直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美国文化是一种巨大威胁,地位和影响力都高于其他文化,特别是通过电影等手段进行传播。美国文化地位和经济是分不开的。文化现在要考虑经济的因素。”
或许是面对中国记者,法国文化官员对于中国文化毫不吝惜溢美之词,但也坦言,法国的学生对于中国了解不够。对于“中国威胁”说,年轻人西弗里特认为,法国老一代人比较担心法国地位的衰落。在法国,听到中国的GDP增长率为7%-8%,而自己国家却是负增长,这当然使法国人忐忑不安。“但法国人并没有感到被超越。”菲利普说道。
未来是旅游业强国?
老一辈知识分子、巴黎第七大学前副校长高德涵教授认为,过分强调法国社会的消极面并不恰当,因为这里仍然存在着许多积极正面的东西,譬如法国是第二大农业国;农副食品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领先的核电技术等。但令他担忧的是,英国以前的工业强国地位已经消亡,现在正成为服务业为主导的国家,法国呢?沦为旅游业强国?
谈及未来,学过8种语言的菲利普相信,自己现在和外国人交流讲的都是英语,这种情况将来也会发生在汉语上。42岁的菲利普曾在德国生活过15年,和前妻育有两女,他告诉记者,他不同意自己的女儿来法国生活,“因为这里没有前途。”高德涵教授也有类似的故事,他有一对双胞胎孙子,目前正在巴黎攻读工程师院校的预科(工程师院校的学生找工作相当容易),但教授的建议是,孩子们今后要选择到德国或是中国去发展。
东方早报记者吴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