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最穷村”团支书用科技致富赢得青年尊重

2009年07月23日04:17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贵阳云锦村:从找团员到青年找上门要求入团

  “最穷村”团支书用科技致富赢得青年尊重

  本报记者 雷成

  “我只做了一些很小的事情。”贵阳市乌当区东风镇云锦村团支部书记唐菁不理解记者为什么要来采访她。

  乌当区离贵阳市中心有十多公里,东风镇是乌当区最偏远的镇之一,云锦村曾经是东风镇最穷的村之一。

  然而,就是这个最穷村的团支部,在12年间发展了50多名团员,一些团员青年已经成了“学科技、奔小康”的带头人。在农村青年大都外出打工、一些村级团支部只剩一个名头的时候,云锦村团支部焕发出的勃勃生机令人眼前一亮。

  当邻村的团支书们前来讨教如何才能凝聚青年时,身材瘦小的唐菁却总是和他们聊“科技致富经”。

  正是靠着与全村青年一起学科技、推广新技术,想方设法为大家寻找致富信息,唐菁从一个“光杆司令”发展到青年找上门来要求入团。

  1997年,唐菁高中毕业没考上大学,回到村小当了一名代课教师。担任村支书的父亲唐祥武有一天说,全村只有你一个团员,你来当团支部书记吧。

  当时,云锦村的团支部空了很久,“我来了以后什么也没有”。背后还有些议论,认为唐菁是靠着父亲才当上团支书的,没什么了不起;也有人很不屑,觉得“团员能干什么”?

  “是啊,我一个人能干什么呢?”唐菁想了想,认为首先得壮大队伍。她先开始在村里摸底,一家一户上门去“找团员”。唐菁找到两三个在学校里入了团但回家务农后与组织失去联系的团员,并一一为他们建档,把团组织关系转回了村里。又通过主动沟通和侧面了解,发展了几名团员,总算把组织建起来了。

  有了人,怎么开展活动呢?在区里读完高中的唐菁觉得,“家乡太落后了,落后的关键是观念太守旧,要学习才能改变观念。团员大都是村里读了初中、高中的青年,比较胆大,也容易接受新的知识。”

  “家乡的苦就是我的苦。”唐菁说。

  一件至今记忆犹新的小事让她深深感到农村青年对科技致富的渴望。

  有一次,她组织团员去东风镇的一个茄子示范基地参观学习。一个叫周朝云的团员青年连午饭也不肯吃,也不说原因,硬是急着回家。唐菁实在留不住他,只好同意。下午四五点钟,大家参加完活动后回到村里,经过周朝云家时,都惊呆了。原来,一个下午的时间,周朝云已经把家里种的一亩多茄子全都绑上了小木枝。

  “我太感动了。他知道科学的重要性,学到了一点实用的技术,连吃个午饭的时间都不愿意等。”唐菁说。

  周朝云现在是云锦村最大的蔬果种植专业户之一,他已经不太记得唐菁说的这件事。但这件事给唐菁的启发却很大:农村青年最迫切的需求,就是学习科技知识,发展生产,脱贫致富。

  团支部办起了手抄报,取名《杂草》。当时没有网络也没有图书室,很难找资料,团员们在报纸或杂志上只要一看到农业技术、卫生保健、法律、科学养殖种植等相关的知识,就摘抄下来,贴在团员活动室和村民组的公开栏上。一个月一期,坚持了3年,直到2001年村里有了第一台电脑。

  不仅要宣传,还得带头干。为了推广新技术,团员们没少做义务劳动。

  以前,村民们插秧的时候很随意,东一窝西一窝,叫做“顺田弯”。团员们通过学习了解到,插秧也得讲究方法,稀了浪费空间,密了采光透气不好,影响产量。为此,他们推广“拉绳插秧”的新方法。然而,这个插秧新方法却遭到了村民们的嘲笑。老人们说,几千年都是这么种的,没听说插个秧还要拉绳子、算距离的,浪费时间,还浪费绳子!

  团员们一边做家人的工作,一边在村里挨家挨户做宣传,谁动了心,一堆绳子就送上了门。小龙井组有一位叫陈述玉的老人丧失了劳动力,儿女又不在身边。团支部的十几个姑娘小伙子扛着绳子到他家的田里,一个上午就把两亩多田都插上了秧苗。

  实验结果很快就出来了。用新式方法插秧的水稻,亩产达到1300斤,比以前增产500斤。团员们义务劳动时在田边直摇头的陈述玉老人,这时脸上笑开了花。

  “在农村,各家各户种什么、怎么种都是你看我,我看你。”唐菁说,有了第一次的示范效应,第二年插秧时,村里每一家都用上了绳子,还不时有人上门来讨教。

  唐菁说,以前,村里人拿玉米喂猪。团员们打听到城里人爱吃玉米的信息后,又一户户去宣传,并手把手地教村民改良种植方法,云锦村种出的玉米不再“像鸡脑壳那么大”,而是又大又饱满。当年种的玉米收入可比以前多五六倍。

  “我们农民最喜欢实际的东西。”唐菁说,看到团支部宣传推广的农技知识大有益处,这几年主动上门来“讨要知识”的人明显多了。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背着喷雾器拿着一盒农药来找我,问我按比例怎么打。去年虫灾比较严重,有一户人家的媳妇急匆匆地给我打电话说‘我们买的药怎么越打虫子越多?你快帮我查一下’。我特别高兴他们能主动来找我。”唐菁说。

  团员青年走在了科技致富的前列。“我觉得我们村的这些团员,都比较自强、自信、自立,他们靠自己的劳动建起了新房,最少都是两层楼。”一位村干部评价说。

  村里的年轻人自发向团组织靠拢,一些团员青年主动将团关系转回了村里,还有更多的青年交了入团申请书。最多的时候,全村有50多名团员。

  “我们村的团支部特别活跃。平时经常组织活动,在村里打扫卫生,帮助没有劳动力的乡亲。谁要帮忙,团员都是随叫随到。”云锦村团支部组织委员唐胜贵说。他从办《杂草》开始在自家的桃树和李树上实践新的剪枝方法,现在已经成为村里的蔬果大户,年收入一万多元。

  如今,被村民们评价为“乐于帮助人、特别热心”的唐菁连任两届团支书了。她一直没觉得自己做了什么大事,和记者不管聊什么,话题很快就会回到“学科技”上面去。

  今年6月17日,团中央书记处第一书记陆昊在乌当区调研,与基层团干部座谈时听了唐菁的工作汇报。陆昊赞赏唐菁“有一份对普通青年的热爱”。他说,在农村,脱贫致富是青年农民最基本的利益诉求,唐菁以带领全村团员青年“学科技、奔小康”为切入点开展工作,赢得了青年的尊重。

  

(责任编辑:杨笑)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