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专区
疏堵并重方能抑制“炒金”乱象
素有“国内最大地下炒金案”之称的“世纪黄金案”始作俑者张勇近期正式被检察机关提起公诉:该案件涉案交易金额逾600亿元、牵涉上万人。
“地下炒金”之乱在目前的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而言,地下炒金分为两类:一类是境内打着投资公司旗号代理海外黄金及其衍生品交易的“皮包公司”,这类皮包公司的本质就是一些国际期货经纪公司的境内经纪代理人,专门在境内“拉客”提供炒作纽约、伦敦、香港等地黄金市场的“灰色管道”;还有一类就是境内的企业和机构自己设立交易平台充当所谓的“做市商”,往往打着代理国内外各种黄金产品及其延伸品的旗号,但是却可以完全掌控投资者的保证金,这是出问题最多的“地下炒金”方式,“世纪黄金案”就属于此类。
同时,在那些私自开设交易平台提供“地下炒金”服务的非法机构中,出现“兰州证券黑幕”那样的“电子游戏”诈骗现象也很常见。
根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通过“非法通道”进行地下“炒金”的交易量远远高于国内上海期货交易所和上海黄金交易所的相关产品交易量,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黄金国际定价权不在国内,国内黄金市场不过是国际黄金市场的“影子市场”,再加上正规渠道在保证金比例、二十四小时全天候交易提供方面存在差距,导致了地下“炒金”的泛滥以及夹杂其中欺诈案件的发生。由此可见,要想抑制地下“炒金”乱象,唯有疏堵并重方能真正取得成效。
江苏蒋悦音警官
谨防车改在“制度创薪”的轨道上“飙车”
沈海涛/画
辽宁省辽阳市宏伟区区委书记、区长年车补7.6万元近期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宏伟区的车改方案之所以引起争议,党政一把手7.6万元的数额是最大焦点。不过,还有比这更高的车补,辽阳市弓长岭区委书记和区长从2008年4月开始,就已经开始享受一年8万的车补待遇了。(7月23日《都市快报》)
公车改革,定义很好下,本质不好定。纵观近年来“车改”的现实,已基本暴露出其本质———贴上“车贴”标签,或打上“车补”补丁。早有人说过:“车贴”不是“一贴灵”,“车贴”其实是掩盖公众对公车积怨的“创可贴”。今又看到8万元的高额“车补”,不仅已实施了一年多,而且“在全国经济体制改革会议上介绍车改经验”。这实在诧异得让人无话可说。
公车改革已有十多年,各地都在探索、在渐进。但诚如有关人士所分析的,由于缺乏监督约束机制,不是把“车改”变成了给干部变相增加福利,就是越改公车越多越威风、越豪华。地球人都知道要进行“车改”,这是缘于公车消费是“三公”的重要成员,同时,整个社会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与资源成本,付出了政府形象和社会风气的成本,付出了高额的行政成本。那么,“屁股底下一栋楼”的公车将何去何从?
车改,确实需要制度创新。然而,现在越来越多的车改,正在“制度创薪”的轨道上“飙车”。“车补8万”的车改居然在全国介绍经验,难道让这样的“改革经验”共享?难道是车改成果让官员共享?难道让车改“再创薪高”?车改福利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也越来越招摇。
正是由于车改迫在眉睫,也是众望所归,所以车改是顺应民意之举。可是,一些车改决策却恰恰缺少民意。公车改革考量政府睿智,尤其讲究科学决策。为此,公车改革首先要贴上“民意”标签,印上“民智”印花。之前与时下一些缺少民意民智的“公车改革”,除了延续“制度创薪”这条道外,别无他途。这就脱不了“以改革之名,谋福利之实”的干系。因此,如何加快推进公务车改革,不妨进行更为全面、充分的论证,引入更多的民意民智来当“方向盘”。
安徽王旭东媒体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