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夫人卓琳7月29日在京逝世 享年93岁 卓琳逝世专题 悼念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央军委办公厅原顾问卓琳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9年7月29日12时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卓琳同志是邓小平同志的夫人,1916年4月6日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37年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9月任中共中央北方局秘书处新闻材料室组长,1950年3月任中共中央西南局人民小学校长,1952年任中共中央秘书处机要秘书。
卓琳同志是第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
从一个名牌大学的女生,到迈入革命殿堂的青年革命者,卓琳的经历虽不像邓小平那样波澜壮阔、震撼人心,但却同样充满曲折而耐人寻味。
出生工商名绅家庭
卓琳原名浦琼英,1916年出生在一个富甲一方的工商名绅家庭里,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父亲是云南有名的“火腿大王”,曾因某种原因而被“软禁”过,当时才四五岁的浦琼英就由母亲带着先后赴越南、香港、广州,千里寻父。
童年和少年时代,浦琼英从周围的好多事情中感受到世间女性所遭受的不平等遭遇,并为之愤愤不平。
上中学时,有一个音乐女教员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宣讲共产主义,她深受感染。
有一天,这个教员突然被捕了。在押赴刑场时,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慷慨悲歌,高喊革命的口号,英勇就义的场面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形象,深深铭刻在浦琼英心底。于是,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革命的真理,渐渐在她的心底明确。
投身革命改名卓琳
1931年,浦琼英作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刚刚到达香港时,“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难当头,运动会没开成,云南队只好撤返
。浦琼英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写信给家里,表示不回云南,要求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她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6年,浦琼英抱着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在校时,她积极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没多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浦琼英乔装成百姓,逃出了北平。几经折腾,她终于到达革命圣地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次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并因工作需要而改名为卓琳。
跟随丈夫行军转移
卓琳比邓小平小12岁,两人都属龙。1939年结婚后,她便跟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先后在八路军129师师部秘书科、中共中央办公厅等单位或部门工作,任妇女训练班队长。
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在中共晋冀鲁豫中央局组织部工作。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她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
从一个名牌大学的女生,到迈入革命殿堂的青年革命者,卓琳毫无畏惧接受战争的洗礼,投入到抗战的枪林弹雨中。她的头三个孩子都是在战火纷飞的岁月中出生的,在战争的残酷环境中成长。卓琳多次忍痛把孩子托付给老乡,只身一人,随部队行军、转移。
恪守不到外面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卓琳任重庆人民小学的校长,负责管理、教育第二野战军干部子女的责任。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全家一同来到了北京,住进中南海。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默默在邓小平背后奉献着。
1997年邓小平辞世后,时年81岁高龄的卓琳女士恪守着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
希望把骨灰
撒在小河沟
邓小平辞逝,卓琳通过特殊的形式表达悲哀。她说:“他去世了,我们全家人都很悲哀,但是这是自然规律,你也没办法。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一样,大家一块儿给他过生日,纪念他。”
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并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
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
平生积蓄10万
捐赠地震灾区
2008年5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了一笔10万元捐款,这笔善款来自邓小平夫人、92岁高龄的卓琳老人。
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卓琳得知消息后,13日和14日,连续两天匿名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15日,卓琳又拿出自己全部积蓄,并向家人筹措了部分资金,凑足10万元整数捐给了中国红十字会。所借部分将从她日后的工资里扣除。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