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驻守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官兵:雪域铁骑守望和平

2009年07月31日04:39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人民网

  “八一”建军节就要到来了。翘首这个光荣的节日,驻守在拉萨的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官兵,有一种特殊的情怀。

  “这一天,是我们全团官兵共同的生日!”团政委肖光富指着团荣誉室里一面锦旗说:“我们全团官兵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它。



  这是一面宣告部队诞生的锦旗:1990年8月1日,该团官兵在拉萨河畔接过了这面旗帜。在这面锦旗上,寄托着党和人民的殷切希望:高原铁骑、戍边卫国。

  这是凝聚着全团官兵的奋斗和光荣的锦旗:锦旗旁,排列着17个受全军表彰的先进单位奖牌,23个成都军区授予的奖状,以及“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证书。

  19年前,该团党委在锦旗下立下誓言:建设一支起点高、过得硬、靠得住、打得赢的高原劲旅。

  如今,这支守望和平的雪域铁骑实现了他们的誓言。

    十九载艰苦创业:

  乱石滩上崛起全面建设先进团

  “我们那批新兵是1992年12月5日凌晨从成都乘飞机进藏的。那时的条件还不好,营房还在建设,炊事班是用铁皮、木板和塑料薄膜搭建的,停水停电、吃夹生饭是常事。不少人有高原反应。但大家克服了各种困难,把从前的乱石荒滩变成了绿树成荫的园林式营区;教育、训练、生活设施齐全、完善;武器装备也更先进了……”

  ——团装备处副营职助理员钟毅

  “摩步黑!”

  在摩步团,见到黑脸的官兵,经常会有人这样打招呼。为什么脸上会有两团黑?那是被高原的太阳烤的。

  这些年,来了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官兵,他们还喊出了一个别样的口号:没有“摩步黑”,不算合格兵!

  二连优秀班长陈德富,从山清水秀的贵州来到部队后,脸一年比一年黑。去年夏天,他带几名战士执行野外执勤任务,一去就是3个多月。其间,他白天蹲雪坑,晚上睡羊圈,竟没有洗上一次脸。当完成任务归来时,面部除了两个眼珠在转,其余一片黑……

  摩步团副政委卓显君说,官兵的脸是黑的,心是红的!

  了解摩步团创业历程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留下印记、浓厚本色的过程!

  摩步团的创业,得到了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干部骨干是从成都军区17个单位抽调来的佼佼者,许多人都在各类比武竞赛中夺过名次;很多装备不但在全军是一流,有的还是总部专门研发的“独生子”;西藏自治区和拉萨市政府也提供了许多方便。

  然而,高起点建设一支党和人民信得过的部队,外因终归只是条件,内因才是决定的因素。

  摩步团的创业和建设,首先从稳住思想抓起。

  带着极大热情来到团里的官兵们,在经历生理、心理和繁重建设任务的“三重考验”中,思想也出现过波动。入伍的新战士,在过高原反应关时,不少人打起了“退堂鼓”。

  “牢记嘱托、忠诚使命”教育和“老高原精神”教育,由此持续了19年,从未间断。一批又一批官兵的身上,留下了优良传统的印记,着上了艰苦奋斗的本色。

  争先创优、勇创一流,也让创业与奋斗一开始就显现出亮丽的“高原红”。

  19年中,团党委建设,走在全军前列;通用装备管理,名列全军前茅;司令部建设、政工网站建设等,相继获得全军评比优胜。上百次比武、上百个第一,让这个朝气蓬勃的新团队,精彩纷呈。

  2004年,装步三营七连四级士官程永康,因素质全面被挑选赴黎巴嫩执行维和任务。战斗在异国他乡,他时刻提醒自己:我是一名中国军人,代表的是中国的形象。

  一次,程永康因执行任务中暑晕倒,被紧急送回宿营地救治。正输液时,得知急需为一个断粮缺水20多天的友军哨所运送给养的消息。考虑到驾驶员紧缺,他拔掉针头归队,坚决要求担任驾驶任务。

  车队前进途中,经过多处哨卡和检查站,频繁遇到疑似爆炸物挡道。程永康一次次及时发出安全预警,一次次涉险通过,安全将物资送达目的地。

  无论是顶着烈日清理废墟中遇难者遗体,还是冒着炮火袭击的危险执行其他任务,程永康都表现得极其优秀,先后两次荣立三等功,被联合国授予“维和勋章”,为祖国赢得了荣誉。

    高标准精武强兵:

  靠智慧与拼搏锻造戍边卫国的战斗力

  “革命老前辈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能够挑战生命极限,创造无数人间奇迹,我们作为老西藏的新一辈,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在西藏,你不向生命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

  ——首任团长孙德禹

  2006年9月,来自英、美、法、德、印度等26个国家的40位驻华武官组成的观摩团来到摩步团。他们的眼光十分“挑剔”。

  “500米障碍怎么样?”武官们知道,在高海拔地区,走路都会喘息,何况全副武装通过障碍!

  然而,摩步团的官兵没有丝毫的含糊。所有点名参加演练的人,全部在3分钟内跑完500米障碍,最快的只用2分20秒!

  “地球第三极”的“坏脾气”是举世闻名的。摩步团的官兵夏练三伏,要顶着强烈紫外线的灼烤;冬练三九,则要抵抗零下50多摄氏度的严寒。

  苦练,没有因“生命禁区”而却步。来到摩步团的官兵,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魔鬼体能训练”。

  能挑战生理的极限,才能完成最艰巨的任务!

  摩步团的军事训练,更突出的还在于结合职能任务实际,主动追踪军事变革前沿,大胆进行改革创新。

  2003年11月,西藏军区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的精英和军队院校的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

  尽管蓝军做了充分准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摩步团官兵却以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对方的装甲部队陷入困境。

  怎么会这样?

  当蓝军代表参观了摩步团自办的“摩步电台”和“摩步电视台”,得知他们邀请军内外知名军事专家,举办信息化战争知识专题讲座时,就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翻阅摩步团的年度训练记录,用更高标准自加压力的事,屡见不鲜。

  装甲车蝶形移位驾驶训练,大纲没有要求闭窗驾驶。训练中,官兵一个个都主动要求闭窗驾驶。步战车限制路驾驶通过各种障碍物训练,按大纲规定是车宽加60厘米,可官兵们在训练这一科目时仅设置为车宽加40厘米。

  自加压力,带来新的超越。西藏军区机关有一组军事训练考核成绩统计百分比:在军区统一组织的大大小小32项军事比武中,摩步团夺走其中96%的金牌。

  2005年10月,总部和成都军区联合工作组到摩步团考核检验重点部队建设达标情况,摩步团官兵在前面的考核项目中一路优秀过关,只剩最后一个项目了。

  就在这时,时任政委的李峥阳突然向考核组提议:“增加考核难度,将实兵实装紧急拉动改在夜间进行。”

  建议被接受。最终,考核组无一例外地打出了最高分。

  “我们可以选择训练的天候与时机,但我们不一定能选择战争的天候与时机。”2006年,郑卫国走马上任团长当年,就把冬季野外生存训练提上训练日程。

  那年11月,迎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他亲自把部队带到白雪茫茫的藏北无人区。一个星期后,官兵随身所带给养消耗殆尽,体力和耐力也消耗殆尽。

  有个战士栽倒在雪地里后,沮丧地说:“就让我死在这里算了,我再也走不动了。”

  “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决不能让一个人落下,这是命令。”郑卫国斩钉截铁。

  23天后,跨越了生死考验,经历了无畏探索的勇士们终于走出这片“死亡之地”。

  19年来,摩步团官兵通过一次次生死历险,成功探索出30多种生存技能,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在海拔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空白,刷新了暴风雪夜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纪录。

    心连心忠诚守望:

  青春热血献给祖国献给西藏

  “在雪域高原,我们心向北京,心怀使命,心中牵挂着西藏各民族群众。我们懂得为喜马拉雅站岗、为祖国边陲站岗、为"太阳城"拉萨站岗的责任有多大。我们只有一种心愿:让头顶飘过的每一朵白云,都是吉祥的云彩;让雅鲁藏布江的涛声,都是扎西德勒的回声;让这里的各族人民,都与祖国共享幸福生活……”

  ——装步四营副教导员、藏族干部泽仁杨培

  “班长!班长……”

  2005年7月的一天上午,雪山久久回荡着阵阵声嘶力竭的呼唤。

  然而,他们的班长彭秋人再也没有回来。这名年仅19岁的年轻战士,把忠魂融进了雪山。

  这天上午,正在海拔4700多米的林芝色季拉雪山驻训的四炮连一支小分队,奉命奔赴某山口进行潜伏训练,六班副班长彭秋人是9名队员之一。

  当队伍行至一处塌方路段时,突遇泥石流暴发。山下激流翻腾,山上乱石飞滚。彭秋人主动请缨,前去探路。

  当他走进塌方区不远处时,他发现一名藏族老阿妈迎面而来。突然,一块石头从200米高的山顶滚落,向老阿妈砸来。彭秋人一个箭步冲上去,把老阿妈护倒在地。

  阿妈得救了,彭秋人却被飞石击中头部,献出了宝贵生命。

  海拔高,追求和境界更高!这就是摩步团官兵在雪域高原履行庄严责任的生动写照。

  2007年5月,团长郑卫国的妻子刘杰被查出身患心脏病。这消息令他很意外,郑卫国一连好几天寝食不安。几十年的两地分居生活,妻子一个人在东北老家上班,既要拉扯孩子,又要服侍老人。尽管如此,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在西藏,你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别操心。”

  两个月后,郑卫国到黑龙江出差路过家乡,特意回家看望妻子。没想到,一年多没见,妻子变得更加的苍老与憔悴。

  为了照顾妻子,郑卫国特意把她接到西藏。由于身体虚弱,到拉萨后面对高寒缺氧的环境,刘杰几次休克住院。

  亏了妻子,误了孩子,欠了父母,这是摩步团官兵和西藏军人无法回避的人生考验。

  大爱无言,誓言无声。

  生命可以透支,履行使命决不欠账。这是摩步团官兵向党和人民许下的庄严承诺。

  2008年5月9日,正在冰天雪地组织部队训练的三营营长刘建兵突然大汗淋漓,呼吸困难,晕倒在地。官兵们把他紧急送往医院,被诊断为高原肺水肿。经抢救治疗,保住了性命。出院时,医生特地嘱咐他和团领导:“这种病随时都有可能猝死,必须全休!”

  “军人因使命而存在,哪有全休躺着睡大觉的道理?”出院第三天,刘建兵就憋不住了,主动找到团领导,强烈要求再上雪山。团领导坚决不同意。

  “我宁可死在"阵地"上,也不愿趴下当孬种!”刘建兵横下一条心。

  其实,长期在西藏工作,哪个官兵身体没落下点毛病。尽管随着生活和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但掉发、痛风、关节炎、心脏肥大等等这些高原病依然困扰着官兵,但官兵们视使命重于生命,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一次次挑战生命的极限。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黄珊)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