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卓琳,一位平凡的女性,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行动,站在一代伟人邓小平的背后,默默奉献了一生……
2009年7月29日,是巧合还是一种约定,卓琳也在自己93岁时追随他心爱的丈夫安详而去。
此刻,北京景山后街的一个两进式的普通院子里,那两棵相依并立的油松,仿佛还在凝望那一对老人携手漫步的身影。
因为爱,她甘愿如影相随,陪伴他熬过严酷的寒冬,和他一起等待春暖花开 翻开卓琳的履历,她的头衔只有“秘书”二字。但邓小平波澜壮阔的一生,却离不开她的执手相随。
在这间小院内,卓琳亲手种下的雪松、西府海棠和石榴树已经长大。在牡丹、芍药和月季花丛掩隐之中,曾经的小树如今已经郁郁葱葱。一夜雨后,花瓣夹杂着落叶铺陈在小路上,它们似乎也在静静地回忆些什么……
或许是那一段段难忘的岁月吧!
1939年,延安的金秋,给卓琳的一生带来了最大的改变,在这里,她认识了邓小平,彼此相识相爱。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卓琳抱着“砍头也要跟你走”的决心,陪伴丈夫一路走过。
1952年,邓小平从中共中央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对自己的妻子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
于是,卓琳甘愿退居幕后,做一个好助手。
“大哥在生活中不爱说话,和大嫂恰好相反,但他们两个好像天生就有默契。”一直在大嫂照顾下成长的邓小平的妹妹邓先群回忆起兄嫂间的相处,脸上挂着欣慰的笑。
回忆起父母的相处,儿女们会说:“爸爸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事无巨细,都由妈妈安排。”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邓小平被打倒,卓琳很痛苦,她不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也不知道将来会怎样。
但是,她深知丈夫的为人,便坚定地对女儿邓楠说:“我跟了你爸爸这么长时间,可以担保,他绝对没问题。”
邓小平挨批斗时,她在他身边,从未放开过他的手;
邓小平失去自由时,她仍在他身边,陪他一起劳动、散步,帮他打听外界的消息。
……
艰难岁月,更显出他们之间的情深意切。“发配”江西的日子里,挖地、拔草、种菜、施肥,虽然空间有限、空气压抑,他们却甘之如饴,夫唱妇随。
“妈妈身体不好,爸爸就干重活、粗活,妈妈就做些烧饭之类的技术活。”邓林说,和子女团聚后,卓琳还经常回忆那段难忘的岁月。
因为爱,她不离不弃,即使爱人已经远走,也一样要完成他的心愿 卓琳和她的丈夫,分享着一样的爱,也拥有一样的胸怀。她能陪伴他一路走来,始终宠辱不惊。
1978年10月和1979年1月,邓小平先后访问日本、美国,卓琳都随同出访。在国际交往的重大场合,有人评价卓琳的表现温文尔雅、落落大方,以中国女性特有的端庄,和邓小平一起给国外友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在美国前总统卡特的白宫日记中,记录着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夫妇在肯尼迪中心观看演出的场景。卡特写道:最后一个节目是约200名美国儿童用中文合唱《我爱北京天安门》,邓小平与夫人卓琳走上舞台,热情拥抱和亲吻了这些美国孩子,此举让很多美国人流下了激动的眼泪。
无论身处低谷还是走向辉煌,她对他,不会有丝毫的改变。风雨同舟、相濡以沫,这八个字是他们感情最真实的写照。
1997年2月,邓小平走了,留下孤独的她。时年81岁的卓琳眼含热泪,强忍悲痛,用颤巍巍的双手,捧起小平的骨灰,久久不愿放手,她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丈夫的名字,泣不成声……
只是,心愿未了,那是他的心愿,也是她必须要代他完成的心愿。
1997年,香港回归的时刻,卓琳穿上了儿女为她特别订制的新衣服,踏上香港的土地,完成邓小平“到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的夙愿。
如今,家中那台用了30多年的油漆已剥落的木衣柜中,还挂着她在香港穿过的一件红色外套和一件深蓝色中式外套,衣服外面是她亲手套上的防尘塑料袋。
邓榕说:“当时,中央提出请妈妈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的一员参加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她特别激动,因为她知道自己是代表爸爸去的。在香港回归前的那一夜,妈妈彻夜未眠。她说,我能代表小平同志完成这个遗愿,他在九泉之下也会感到高兴和欣慰的。”
两年多后,她在澳门,见证了又一个永恒的瞬间,再次告慰了小平的心愿。她对他付出的,是一种忠诚的信仰,远远超越了妻子对丈夫的爱。
邓榕说:“妈妈和爸爸分享的,不仅仅是一个家庭,还有他的政治理想,他的人生追求。”
因为爱,她这一辈子只有付出,没有索取,用和谐融洽的家庭氛围,安抚他忧国忧民的思虑 “妈妈心里没有她自己,她爱自己的丈夫,爱这个家,爱她的孩子,对所有的亲戚和朋友真诚相待,但是她心里唯独没有她自己。”邓榕,卓琳的小女儿,抚摸着院内的花木深情地说。
是啊,熟悉她的人都知道,她这一辈子只有付出,没有索取。但是她获得了大家的爱,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在邓小平的办公室中,一盏绿灯罩的小台灯仿佛诉说着一段段回忆——
就是在这盏小台灯下,卓琳夜复一夜亲手为女儿抄写着一本本数学竞赛的习题,因为邓楠爱做数学题,而习题册是向老师借来的;
就是在这盏小台灯下,卓琳一边打着全家孩子们的毛衣毛裤,一边为儿子默字,因为小儿子太调皮,总要妈妈督促;……
“妈妈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照看好,不让爸爸操心。”邓林说,“虽然他们之间没有太多语言上的表白,但几十年来从没红过脸。”
在邓家生活了20多年的王秘书说,小平同志和卓琳同志都非常喜欢孩子,也乐于帮助别人。自己的5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都由卓琳亲自照看,一视同仁。同时,因为许多老同志、老战友在外地工作,他们的孩子也被卓琳接到家里。
“妈妈对我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她不仅在生活上照料我们,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对我们来说,妈妈的影响力都是非同寻常的。”邓榕说。
卓琳的默默奉献,不啻为这个家庭营造出一片浓浓暖意,更让邓小平可以没有任何后顾之忧,可以从容地投入到他为祖国和人民而奋斗一生的事业之中。
而孙辈们也从他们的一言一行中,学习着如何做人、怎样成长——
孙子卓泝和孙女卓玥说,爷爷奶奶从小就教育我们要自立。我们读书时从小学二年级开始就是自己坐公交车上学,取名字都随奶奶的姓,长大了工作生活也都是自食其力。
因为爱,她终生铭记他的嘱托“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将忠诚和挚爱献给自己的父老乡亲 邓小平和卓琳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希望工程”捐款。
1992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希望工程”百万爱心行动。“一位老共产党员”分两次捐款5000元。后来人们才知道,那是邓小平夫妇的捐款。
“最早的主意就是妈妈提出的,而且也是她一手操办的。”邓楠回忆说。
其实,无论小平在世时还是他走后,卓琳从未停止过自己的捐助。邓林说:“我们一家人都支持希望工程,母亲多次为希望工程捐款,1994年她补发了4000多元工资,都捐给了希望工程,不过她捐款从来不透露真实姓名。”
“母亲还时常在饭桌上询问我们大家:"你捐了吗?"”在儿女们的言谈中,流露的是卓琳老人对希望工程的极大关注。
在一封给家乡云南宣威的信中,卓琳写道:“我们虽然离开家乡数十年,但对家乡人民还是念念不忘,我们现已年迈,常以不能为家乡多作贡献而内疚……”随信卓琳寄出了2600元钱给家乡的“希望工程”。
在“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主题展览”中,曾摆放过这样一张捐款收据。
收据上“捐款者”一栏印着两个字:卓琳。“去年5月15日,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收到一笔10万元的捐款。”成都博物院副院长李明斌介绍说,这笔善款来自卓琳老人。
在得知四川发生地震的消息后,卓琳心急如焚,她一面积极发动家人为灾区捐款,一面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10万元捐给中国红十字会总会。
这10万元,不仅是卓琳老人一生的积蓄,还有她对灾区群众无尽的惦念和关心。
卓琳一生非常低调,生前多次嘱咐子女在办理她的后事时一定要从简。这几天,儿孙们在她原先住过的屋子里设起小小的灵堂,这也是他们唯一一次违背母亲的意愿。照片上的妈妈,精神饱满,笑容爽朗。
因为卓琳一生几乎没什么个人照片,几乎都是与家人的合影。这张是她在一次赴美演讲时抓拍的。“妈妈生前最爱笑。”邓榕说,“我们都觉得,她就是在对孩子们说话。”
卓琳的一生,始终是这样爽朗地微笑着,无论是身逢喜事,还是遭遇逆境。
按照卓琳的遗愿——她的遗体和角膜捐献出来,骨灰将撒向大海。在他们共同热爱的大海深处,她将与自己挚爱的丈夫重逢……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