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 关闭
2009年7月8日至18日,中国青年代表团一行196人赴韩国访问交流。虽然只有短短的10天时间,此行却给每一位团员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和深切的感受:中韩两国有着共同的文化之源、共同的历史印迹;在今天的中韩经济和文化交往之中,“韩流”与“汉风”形成了交融、互动。
文化同宗焉能分谁高谁下 中韩虽同属东亚儒家文化圈,有过长达数千年的紧密文化交流,但在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由于分属不同的意识形态阵营,以至形成数十年的隔阂。在这段时间里,韩国更多地受到了西方文明、美国文化的影响,但这并不影响他们重视、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
近年,中韩在文化传统方面颇多争端。在7月9日的中韩关系讲座上,韩国外国语大学教授、中国研究所所长康荣埈对这些问题没有回避。中国青年代表团的大部分成员认为,中韩关系没有历史障碍,加上文化同宗的因素,中韩关系定会越来越密切,这些问题只是“花絮”,不会影响中韩两国关系的大局。但康荣埈却认为,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强大,“中国方面认为很小的问题,可能在韩国变成大问题”。
无论如何,韩国人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全盘照搬西方,而是充分表现出对本国文化的信任,这一态度是令人尊重的。韩国用他们的方式让儒家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并走向世界,这是好事,同时也给了我们警醒: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是可以并行不悖的,中国也要更加珍惜传统文化。不管是韩国还是中国,都要努力弘扬东方文明、儒家文化,至于谁是“正宗”,则似乎没有必要争个高下。
至于上述那些争议,恰恰表明中韩两个民族在历史联系上的密切,而这,正可以成为今天两国之间进一步加强交流、增进友谊的理由。
“韩流”“汉风”无须评孰强孰弱 在韩国,我们感受到,韩国普通民众对中国人民是友好的,对中国传统文化是认同和尊重的。但韩国是一个自尊心非常强的民族,他们非常注重强调自己民族的独特性。比如,在独立纪念馆,我们看到的关于韩民族起源的故事是:天神桓雄下凡,和一位由熊变成的女子结婚,生下檀君,后来成为古朝鲜的开国君主。韩国人由此强调,韩民族与华夏民族有着不同的起源。
走在韩国的街头,眼前基本全是韩文,感觉两眼一抹黑;但当我们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又突然感觉熟悉起来,因为所有的历史文献用的全是汉字;民俗文化村墙上的文书和宅院的对联、匾额,也都是汉字。韩国第一大报《朝鲜日报》虽然满篇都是韩文,报头却是熟悉的汉字。
朝鲜王朝创造自己的文字,也是出于一种提高本民族主体意识的意图。历史上,朝鲜半岛曾经长期完全使用汉字来书写。目前韩国使用的文字,是一种表音文字,韩国人为有了自己的民族文字而骄傲,并认为韩文是“世界上最科学的文字”。
不可否认的一个事实是,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汉风”在韩国开始盛行。“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升空,让韩国人感叹中国的尖端科技水平,对中国人刮目相看;中韩两国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已成为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韩民间交流越来越多,汉语也变得越来越“吃香”。据康荣埈教授介绍,目前韩国70%的大学(128所)设有中国学系;社会上还有各种程度的“汉语学院”(即补习班);政府公务员、公司职员甚至家庭主妇都以学习汉语为时髦。
韩国欲再创“汉江奇迹” 经历了二战和朝鲜战争后,韩国在战争废墟上奋发图强,制造了著名的“汉江奇迹”,由世界上最贫穷落后的国家之一,一跃进入世界发达国家之列。一个人口只有中国的三十分之一、土地面积仅是中国百分之一的小国,为什么能有如此惊人的潜力?通过这次交流访问,我们感觉到,“汉江奇迹”的创造,离不开韩国人民不服输的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汉江奇迹”之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韩国又靠技术创新,通过发展IT业,使韩国成为科技强国;上一轮金融危机后,韩国在困境中独辟蹊径,重点发展文化产业,再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些,都离不开韩国人民坚韧不拔的气质和团结的民族精神。
在韩国,我们从很多细节处体会到了韩国人的这种民族凝聚力。比如,在韩国公路上行驶的车辆,从轿车到大巴,从卡车到工程车,大都是现代、大宇和起亚,只偶尔见到个别“洋车”驶过。在韩国市场上,外国商品占有率很低,民众大多选择本国产品,诸如日本的电子产品和汽车等,在韩国少人问津。在首尔,最冷清的饭店,大概就是在我国门庭若市的麦当劳和肯德基。韩国人多数时候总是优先购买本国产品。难怪有人说,韩国的汽车工业,是韩国民众用口袋里的钱堆起来的。
眼下正值全球金融危机,各国都面临经济困境。靠着执着的民族性格和凝聚力,韩国人声称要再次打造“汉江奇迹”。我们中国,也应全民齐心协力、共度危机,创造自己的经济奇迹。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