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评论:珍惜“军报记者”这块金牌子

2009年08月05日10:31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一、珍惜我们的话语权

  地方记者对自己的职能有各种各样的诠释,比如:“记者就是一个通风报信的人”、“记者就是讲故事”、“记者要先学会质疑”等等,这对军报记者来说,只是一部分。我们军报记者有一项重要职能———工作指导,这是军委机关报赋予我们的特殊使命。
不论我们是否自觉面对,只要你署名的稿子见报,对军队建设就是一种舆论引导,你就肩负了这项使命。

  有了一份权力,就有了一份责任,权力越大责任越重。所以我们进入军报之初,就会记住军报人都知道的一句话:“军报记者应该站在中央军委领导的高度思考问题。”

  也就是说,军报记者不仅要具备观察问题的敏锐性和思考问题的深刻性,还应该具备战略眼光,具备从我军建设发展的战略上想全局、谋大事、看长远的能力,成为一个能够以鸟瞰全局的宏观视野审视国防和军队建设的瞭望者。

  1、不被通讯员牵着鼻子跑,确立独立的话语权意识。

  军报记者,特别是驻站记者,少不了和部队通讯员打交道。通讯员提供的报道线索,不少是本单位的工作成绩。其稿子有时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在本单位是新闻,在全军是旧闻;在本单位是成绩,在全军可能不值一谈。所以,军报记者必须用自己的脑子独立思考问题,对各种各样的线索有清醒的判断力,并用自己的嗅觉去发现新闻线索。我调进军报之初,很幸运地赶上中国特色军事变革起步。从海军记者站到总后记者站,再到军报记者部机动组,我更多地从全军角度关注改革:军事训练改革、后勤保障改革、政治工作改革,以及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人物。我独立发现采写了第一批飞行员舰长中的佼佼者柏耀平、全军政工网第一个开拓者姚戈……这些人物在改革中都有着开创性与启示性的意义。总政宣传部在首次对全军一线优秀军事指挥员的宣传方案调研时,在海军东海舰队看到了我写柏耀平的送审稿,确定将柏耀平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出。

  2、不被一些思维定势套住,清醒地使用话语权。

  我们曾经有一种说法:好稿出自基层。这个观点在过去信息封闭的时代可能是正确的,也因此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现在看就有些片面。其实好新闻并不以这样的层次划分,基层、高层都有好新闻。特别是驻总部记者站和机动组记者,尤其需要把握好新闻的微观与宏观的关系。我们的报道不仅有指导基层工作的任务,也有影响高层决策的责任。我在总后记者站写过很多后勤保障改革的调查报告,这些报告中,包括对高层的新决策、总部职能部门新政策的解读,对基层部队具体实施中经验与难点的调查,是高层与基层的互动,是一项改革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决策到实施再到政策完善的发展调整过程。比如《从长城小区看房改前景》、《破解军队职工分流难题》等,都是对我军后勤改革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深度调查分析及前瞻,是基层官兵、高层领导都关注的问题。这些被报社评为优质稿、被总后司令部以文件形式全文转登的稿件,都不仅仅出自基层。

  3、不被过时的舆论左右,敢于作出预见性的判断,不负我们的话语权。

  在改革进程中,很多新事物的尝试和探索,有时从基层开始,从某个具体单位、具体的人开始,尚未形成高层共识和相关政策时,就需要媒体从军队建设发展的大趋势作出预见性的判断,给予充分的舆论支持。

  全军政工网建设,我跟踪报道的10年,是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从无到有、发展成长的10年。1996年,互联网在中国刚刚起步,大多数人还不知网络为何物,我军内部互联网建设更是空白。我偶然发现,海军政工研究室的姚戈在钻研军队政治工作计算机联网,但周围很多人不理解他,甚至说他不务正业。而我感到,他正在做着一件具有开创意义的大事,我开始密切关注。今天回头看,那就是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的第一粒火种。1998年2月26日,海军政工网成功联网,我在现场发了消息《我军建成第一个政工互联网》。到2006年,全军政工网已经从总部联到所有的基层部队。我采写的调查与思考《政工网触动了我们什么》、系列现场报道《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记者观察》,从网络怎么建、怎么用,到有了这个全新的信息平台后,军队各级干部如何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我军政治工作如何科学高效,每一步都有记录。最初几年,也有人劝我:别再写这种稿子了,没啥意思。但我看到的是,在人类生活进入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军政治工作信息化是必然趋势,网络的建设,让曾经习惯封闭式管理的军营,突然进入了信息开放的新环境,基层的民主渠道被大大拓宽,我军传统的管理模式、教育模式,特别是许多传统的观念受到了挑战,一些部队还没有对此做好思想和人才准备,太多问题需要探讨和引导,军报记者不能失语。这10年中,我一边调研、报道,一边跟着网络的发展学习新知识,努力在我军政治工作步入信息时代这一进程中,做好一个见证者、记录者,更做好一个参与者。

  4、不只跟在后面鼓掌,更要以洞察的眼睛与新事物同步,建设性地用好话语权。

  国防生制度,是我军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的重大战略举措。人才建设,是兴军之本。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全军上下就高度关注,一片叫好。但每个新事物的诞生,都会伴随着艰难与困惑。对此我们记者心要热,头要冷,我们的声音不只是跟在后面鼓掌,而应该与新事物的生长同步,用洞察的眼睛去观察和剖析发展中的问题,为国防生制度的顺利实施营造舆论环境。

  作为国防生制度首批试点院校的最初成果,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班2004年毕业了。清华学子,是大学生中的一流人才,他们能否在军队健康成长,无疑是一种最有说服力的导向。我怀着极大的热情开始关注他们迈向军营的第一步,写了通讯《火样的年华,火样的激情》。但我发现这仅仅是那些学子一条艰难成长之路的开始。激情过去,就有了痛苦、矛盾、彷徨。他们该怎样闯过艰难破茧羽化?我们的军队能否保护好他们从军报国的热情,并让这美丽理想高高飞翔?我和几届清华国防生都保持着联系,成了他们的大朋友。我到部队调研,了解他们怎样战胜自己一步步融入部队;部队怎样引导、帮助这些大学生干部克服艰难与挫折,怎样摸索并建立适应他们生长的新机制,开拓他们在军营的成长之路。我还把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清华大学党委书记,以供他们在国防生培养教育中参考,并陪同他们到国防生所在的作战部队走访交流,倾听他们与基层部队的直接对话。2007年,清华大学首届国防生毕业3年,军报以整版篇幅刊发我采写的调查报告《艰难而自信的成长》。这篇报道被许多大学网站转贴,被总政干部部收入全军国防生教材《中国国防生》一书。作为记者,我努力用自己的话语权与信息优势,在国防生、部队和学校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力争让国防生培养这个接力赛的每一棒都衔接得更好。 (来源:军事记者)
(责任编辑:肖尧)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昵称: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