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边防战士晚上在南疆巡逻,时常需要匍匐在雪中观察形势 |
| |
刚到中吉边境吐尔尕特山口驻防的战士,床头挂有吸氧器,以适应高原生活 |
| |
前哨班所在的位置,海拔甚至接近4000米,四周高山常年积雪,低温极值达零下40多摄氏度 |
本报记者探访新疆吐尔尕特山口 目睹战士风雪戍边
新来的几乎每天要吸氧
南疆巡逻兵七月雪夜匍匐观察
北京的7月已是酷暑,但位于南疆的吐尔尕特边防连所在地却下起了鹅毛大雪。
“氧气吃不饱,风吹石头跑,天上无鸟飞,四季穿棉衣”是对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吐尔尕特山口真实的写照。
吐尔尕特地处帕米尔高原之上,与吉尔吉斯斯坦国接壤,前哨班所在的位置,海拔甚至接近4000米,四周高山常年积雪,低温极值达零下40多摄氏度,地表没有植被,空气中的氧气仅为平原的60%。
本报记者一行近日来到吐尔尕特边防连,目睹了战士们风雪戍边的事迹。
巡逻
匍匐在雪地身体常冻僵
在吐尔尕特边防连的辖区内共有七个需要巡逻的山口,其中最为险峻的是3821隘口,常年冰封,海拔4300多米。战士们夏季巡逻时常采用骑马的方式,但在雪地里骑马,远不如想象中简单。“我当新兵那年,知道大伙要骑马巡逻,非拉着指导员带我去,结果回来的时候屁股和大腿都被磨破了,躺在床上不敢喊疼……”一名战士提起第一次在雪地里骑马的经历,十分激动。
在巡逻的过程中,不但要克服下雪的恶劣天气,还常常会遇到悬崖或陡坡等险峻地势,对战士们和马都是一种考验。有时候,巡逻一趟需要一周时间,战士们怕马挨饿,甚至会把自己的口粮省下来给马吃。
而夜幕降临后,战士们巡逻时常需要匍匐在雪中观察形势。只要一声令下,他们马上要卧倒在刺骨的雪地上,一动不能动,而起身时,战士们的身体往往被冻僵了。
每当巡逻结束回到连队后,战士们胸前的棉衣都被雪水浸湿。此时,没有出去巡逻的战士们会拿着干净的毛巾迎出来,为他们拍打棉衣,并拿出热水为他们暖手。
饮食 钢盔盛满雪化成水饮用
两间十多平方米相邻的房间是吐尔尕特边防连前哨班的食堂和厨房。食堂里除了桌椅外,还摆放着几乎全新的冰箱和微波炉。战士们说,为了节约用电,这些电器没舍得用过几次。厨房里,一名战士蹲在地上做饭,一旁的高压锅正在吱吱地冒着热气。
前哨班没有自来水可用,遍地的积雪变成他们的“天然”水源。一场大雪停止后,战士们便会拿着钢盔走到雪地里,盛上满得冒尖的一钢盔雪,等着雪化成水后,就拿融化出的水做饭和饮用。
通常一钢盔雪只能融化出三分之一的水。因此,战士们对雪水格外珍惜,常常是一份水当两份用,先拿来洗脸,再拿来打扫卫生。
入睡 每天睡觉前吸氧一小时
挂在战士们床头的吸氧器是吐尔尕特边防连特有的装置。
海拔3700多米的地势已经造成氧气稀薄,再加上吐尔尕特自然条件恶劣,常年高寒积雪,绿色植被非常少,更加不利于人类生存。
1995年11月,吐尔尕特海关往下迁至海拔2000米的托帕,自然条件恶劣是其迁址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吐尔尕特边防连和前哨班的战士们仍然坚守在海拔3700多米的地方。
由于兵源多来自平原地区,一些战士刚来到吐尔尕特时都有强烈的高原反应,整晚头疼得睡不着觉。不仅如此,生活中打不着打火机或者划不着火柴,也让他们觉得不便。
因此,在来到连队的前一个月里,他们几乎每天晚上在睡觉前都需要吸氧一个小时,慢慢地才适应了高原的生活。
文/特派记者魏佳孙杨
摄/特派记者柴程自新疆边防现场报道(技术支持:中国移动G3上网卡)
感谢新疆军区为本次采访提供的帮助和资料
更多内容请点击搜狐专题:
http://news.sohu.com/s2009/60bianjiang/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