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西昌解放故事:胡宗南深夜逃跑点燃棉被做照明

2009年08月10日11:34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四川在线-华西都市报
赵金奎(左一)和原中国国民党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少将专员张伯伦(中)及解放前供职于《宁远日报》的陈尚义(右一)。
赵金奎(左一)和原中国国民党远征军长官司令部少将专员张伯伦(中)及解放前供职于《宁远日报》的陈尚义(右一)。

讲述人:赵金奎。
讲述人:赵金奎。

  点燃棉被作夜航照明 胡宗南仓皇逃离西昌

  西昌城往西走5公里,一个毫不起眼的鱼塘。两旁的机耕道崎岖不平,不时穿梭的机动车颠簸着通过。60年前,这里曾经是个机场,名叫小庙机场。这里发生的故事跟国民党有关,1950年3月26日深夜,国民党高级将领胡宗南、贺国光就是从这里匆忙乘坐飞机逃亡台湾的,这里见证了国民党在大陆政权的瓦解。

  解放西昌路线

  解放城市:西昌

  解放时间:1950年3月27日

  解放军主要进攻的部队:第62军184师第15军44师

  解放军行军路线:1950年3月12日,北路部队184师分三路从温江出发,翻过蓑衣岭,突破大渡河,进军西昌。

南路部队44师分两路从云南出发到达西昌。

  沿途战役:大箐梁子沙骡马激战、黄联鹿马站战斗等数次战斗

  昔日小庙机场

  如今变成当地农民养鱼塘

  2009年5月27日,西昌骄阳似火。今年80多岁的赵金奎老人,听说记者想去看看胡宗南是从哪里逃跑的,不顾烈日自告奋勇担任向导。汽车往城西行驶,在一条机耕道上停了下来,赵金奎指着面前的鱼塘说:“这里原来就是小庙机场,但是后来荒废了,当地农民把这里挖成养鱼池。”

  赵金奎环视四周,指着一排郁郁苍苍的大树说:“这里原来是候机楼,当时很简陋,就一层平房,只能遮风避雨。”大树右侧的机耕道,赵金奎告诉记者,当时胡宗南乘坐的飞机就停在那个位置。当年的停机坪现在是两个鱼塘。

  “1950年3月26日,也就是在胡宗南逃跑的那天晚上,小庙机场被照得犹如白昼,机场上黑压压的全是人。”赵金奎说,解放军进城前,作为地下党的他负责观察国民党撤离的情况,然后设法把消息传达给上级领导。

  点燃棉被照明

  胡宗南贺国光仓皇逃跑

  1950年初,西昌电报局设在四牌楼王家祠。电报局老张是地下党员,他能够掌握很多可靠信息,据老张分析,凡是能够收到国民党电报的地方就说明没有解放。

  1950年3月20日前后,能收到国民党电报的城市越来越少,西昌城的街上也增加了大量荷枪实弹的巡逻队员,一些戴着歪帽子的“便衣”四处晃悠,侦察“共匪”的嫌疑,很多老百姓根本不敢出门。那段时间物价疯涨,一般公务员每个月的收入是1000万关金券,工资要用背篼装,但这么多钱却只能买到小半背篼粮食。“这是黎明前的曙光!”赵金奎说,老百姓都盼望着解放军快点进城。

  3月26日一大早,西昌地下党得到可靠情报,解放军已经过了礼州,很快就要进城了!

  “我被安排去西昌警备司令部和西康省政府观察情况,那里已是人去楼空,一路上都是神色紧张的国民党军队往北山方向撤离。”赵金奎说,他继续往小庙机场方向走,国民党军队已经将南场全部戒严,远远看去,停机坪上有两架飞机。“胡宗南出逃的飞机每架只能坐20多人,但是上百名国民党军官和家属蜂拥而上,机舱门都关不住了,最后只得对空鸣枪,才把抢乘的人员驱散。”《西昌军事志》这样记录着。

  由于胡宗南、贺国光是深夜逃走的,当时机场没有夜航,警卫营在机场跑道上每间隔50米就摆放一个汽油桶,点燃棉被、衣物等,为夜航照明所用。胡贺等人仓皇踏上两架飞机向海南逃窜。飞机起飞后,西昌的国民党残部犹如无头苍蝇乱作一团。从这一刻起,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存在成为历史,所谓“政治台北,军事西昌”成为笑谈。仅仅半个小时后,解放军先头部队没有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小庙机场。

  警备司令部

  贺国光在西昌最后的地盘

  西昌,见证了胡宗南和贺国光的逃离,也见证了他们在大陆的最后挣扎。

  5月27日这天,记者来到西昌老县城府街军分区修械所,60年前这里是贺国光的警备司令部。60年之后,修械所大门口一只“残废”的大石狮子孤独地站在这里,“这里是当时警备司令部唯一保存完好的东西。”离休前曾经是西昌二轻局党委书记的陈尚义老人告诉记者。60年前,陈尚义是警备司令部隔壁《宁远日报》印刷厂的工人,《宁远日报》当时是国民党西昌行辕的机关报。

  “当时国民党对上刊的消息管制非常严格,每天报社排好大样后必须交警备司令部审查,有时候重大消息必须由贺国光亲自审阅签字后才能刊发,每天交样稿的任务就落到我的头上。”陈尚义说:“警备司令部管得特别严,每天进门都要对暗号,而且暗号每日一换。从1950年开始,报纸审查更加严格,样报经常被改成‘大花脸’。”

  1950年初,陈尚义在排版时发现电稿上写的“中央社”不是来自成都、重庆,而是“雅安电”,印刷厂的工人们推测四川已经全部解放了。很快,国民党在西昌挂出了“西康省政府”的招牌,从这时候开始,国民党“中央社”的电稿就再也收不到了,但报纸还得继续出版,报社领导把几年前的消息搬出来,改改时间就上版,免得开天窗。但临近1950年3月27日,《宁远日报》的总编辑蒋治平、编辑施卓人飞往台湾,记者们纷纷逃走,工人工资停发,《宁远日报》名存实亡。

  1950年4月4日,留驻西昌部队的184师贴出布告:西昌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原《宁远日报》灌注了新鲜的血液,由184师办的《前线》报诞生了。

[1] [2] [下一页]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