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访上海世博会瑞士馆总代表乌利-希克
把瑞士雪山上的缆车搬进世博馆
乌利-希克说,瑞士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运用缆车的国家馆。“我们这次特意搬来了瑞士雪山上的缆车。只需要几分钟,缆车就能把大家从总展馆底部送到顶部;俯瞰下方,呈现在眼前的是由360 度环绕幕墙播放的瑞士风光,一大片蒲公英随风起舞,简直跟在瑞士的山间旅行一模一样!”
文/ 莫书莹 图/ 唐晓毅
关于世博会这件事情,瑞士人乌利.希克一直保持着挑剔的品味。
他第二次参观世博,是在2000 年德国的汉诺威,那是一次计划之外的短暂参观。当时,乌利-希克刚刚卸任瑞士驻中国大使。那一届的瑞士馆由今年的普利兹奖得主、瑞士建筑师彼特-组索尔设计。这位喜好自然的设计师堆砌出一个全木材结构的国家馆,但当时的这个作品没有博得乌利-希克的好感,“主题极简,缺乏感官冲击力。”
这一次,在2010 年上海世博会,乌利-希克终于能够自己做主了。早在2007 年,他就被瑞士世博局邀请参加瑞士馆的设计方案甄选工作;紧接着,他又被邀请担任瑞士馆的总代表、代言人。在这个位子上,他被赋予了更多的“沟通”职能,“既要代表瑞士方面与上海世博局沟通,也要负责将上海世博的概念在瑞士进行推广。”可以想象,这些工作对这位前瑞士驻中国大使而言是得心应手。
几个月前, 乌利-希克完成了作为瑞士馆总代表在上海的第一次亮相。他当时的主要责任是对上海人民宣传瑞士馆,并与上海世博局工作人员进行了第一次面对面的沟通交流。
他对上海世博局领导留下了深刻印象,“他们非常开明、务实并且易于沟通。”
8 月,总造价达1.4 亿人民币的瑞士馆正式动工。“对于明年的上海世博会,我真的非常期待。当年我做记者的时候,没机会就世博写出什么好文章,希望明年你们能带给大家许多精彩的故事。”他以一个媒体人的口气这样向记者感慨道。
最适合的人选
“左转,左转!”瑞士世博局一行人刚刚从位于浦东的世博园区回到车水马龙的南京路上,乌利-希克正在用他那极不熟练的中文娴熟地为司机指路。
乌利-希克对北京、上海这些大城市非常熟悉,“说老实话,因为是他这样的人出任总代表,我们的工作轻松了不少。”负责瑞士馆宣传事务的中国公关表示。当天采访结束后,乌利.希克撇下公关人员,独自离开酒店,就如同任何一个在上海生活、工作的老外一样,熟门熟路地消失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乌利-希克现在的身份是瑞士苏黎世荣格传媒集团的董事会副主席,他与中国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80 年代,他帮助迅达电梯在北京和上海成立了分公司,并任公司副总裁,这是中国首家中外合资企业。不过,他在中国最知名的还是他的兴趣爱好——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他被誉为“完整收藏中国当代艺术的人”。
“乌利-希克博士曾是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办公司的先驱之一,与中国保持着长期的友好关系。另外,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全球最大的收藏家,无论是在瑞士还是在中国,他都具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我们认为他是瑞士国家馆总代表的不二人选。”2010 年上海世博瑞士馆馆长马努埃尔-萨尔赫利这样告诉记者。
于是,我们有机会在瑞士馆推广周上看到这样的乌利-希克。穿着深色西装,捧着一堆宣传手册,被熙熙攘攘的参观人群与记者包围着。不过,这一次,他要面对的问题没有一个是与当代艺术有关的。
“听说瑞士馆里装置了缆车,一架缆车能坐多少人?”有观众好奇地问。
“我很高兴你注意到缆车,这也是我最喜欢的项目。我们会在馆内装置缆车,只需要几分钟,缆车就能把大家从总展馆底部送到顶部,俯瞰下方的景色,简直跟在瑞士的山间旅行一模一样!”他一边解释,一边细心地嘱咐一旁的工作人员再核实一下相关数据。
缆车,可以算得上是瑞士馆整体策划中最具特色的一个设计。在乌利-希克的眼里,缆车也算得上是瑞士的一个标签,“来瑞士旅游,登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旅游项目。你可以选择徒步登山,也可以选择搭乘缆车登山。”他透露说,在瑞士馆内搭乘缆车的感觉将会给游客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乘坐一辆循环往复的缆车由底层的城市渐渐升到馆顶,呈现在眼前的是由360 度环绕幕墙播放的一大片随风起舞的蒲公英图像,深深地呼吸一口,仿佛空气中有淡淡的青草香味。
瑞士馆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运用缆车的国家馆。为此,自豪的瑞士人早早地就将一部缆车空运到上海,并在世博瑞士馆的推广周上亮相。 那是一部可以搭乘六个人的白色缆车,预计世博会期间,将不断循环运送游客至馆顶,体验6 分钟的瑞士自然景观。
[1] [2] [下一页] |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