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8月11日电
题:信息披露不应让公众猜谜语
新华社记者黄冠
“躲猫猫”事件一审开庭不久,为查明死亡原因,目前检察机关已介入调查。
死者王树坤今年43岁,7月19日因涉嫌寻衅滋事罪被刑事拘留。
据昆明市公安局新闻发言人介绍,8月6日22时许,王树坤身体出现不适,官渡区看守所便将其送往云南省监狱管理局中心医院检查治疗。8月7日23时20分,医生发现王树坤出现异常,立即组织抢救。8月8日零时30分,王树坤经抢救无效死亡。
从新闻发言人的措辞中,人们看到更多的是送医、抢救及时,至于送医、抢救的原因却让人疑窦丛生。送医前,王树坤的身体到底出现了什么“不适”?送医后又出现了什么“异常”?既然已经有医院救治行为,自然应该有详细的诊断结果、救治报告,新闻发言人有条件对所谓的“不适”“异常”进行解释,不应该让公众猜谜语。
对于意外事件,信息披露不仅应该及时,而且应该充分,尽可能把公众关心的疑点解释清楚。这不仅有利于消除公众疑问,而且有利于增强有关部门调查的公信力。尤其是在有条件澄清一些传言时,更应该充分地披露信息。如果已经掌握了情况,却语焉不详甚至遮遮掩掩,则不但达不到披露信息的目的,还可能引来更多猜测,甚至导致不实传言。
“躲猫猫”事件事后调查证实系“牢头狱霸”所为,“躲猫猫”之说不过是为了掩盖看守所值班民警的失职行为和管理漏洞。今年4月,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印发了《全国看守所监管执法专项检查活动方案》,将对2006年以来看守所发生的非正常死亡事故,逐件审查其处理情况,重点审查事实是否查清、责任是否追究。人们希望这次专项检查活动能够有力促进看守所管理,切实减少在押人员意外死亡事故,保护他们的生命权及其他各项合法权益,同时能够规范相关信息披露工作,维护群众的知情权。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