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昆明回应公务员学5门外语:鼓励多学不强制考证

2009年08月16日09:26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漫画 刘道伟

  昆明:公务员学五门外语起“风波”

  昆明市新闻发言人强调,“开展公务员"三普"培训,但并不强制实行考证制度,只是借此鼓励公务员多学一些知识”

  昆明市最新规定,从2009年8月开始,用一年的时间,对全市50周岁以下的在职公职人员进行“三普”教育培训,到2010年底实现:全市公职人员在上班时间、各类会议、公务活动和公共场合自觉使用普通话,通过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掌握电子政务的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应用技能;掌握英语日常用语300句,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四国日常用语各100句。


  此举引来一片热议,有肯定,也有质疑。

  8月11日,昆明市新闻发言人刘海发再次发表声明,“昆明开展公务员"三普"培训,但并不强制实行考证制度,只是借此鼓励公务员多学一些知识。”

  市委书记带头学外语

  8月8日是立秋的第二天,供职昆明市政府某“边沿”部门的张女士借假日来到石林县一个乡下朋友家采摘,一是休息,二是释放压力。

  “我们太艰难了,"五加二"和"白加黑"把休息时间占完了,现在又要我们学五门外语,”她说,“不过也适应了,仇书记是想尽快把昆明搞好。”

  事情的起因是,今年7月16日,昆明市委、市政府举行专题会议,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有关人民团体调研成果。有关部门汇报说,目前,昆明市乃至云南省开办小语种教育教学的机构,每年培养的各小语种人才不超过200人/种,小语种人才缺口很大,与昆明市作为我国面向东南亚、南亚“桥头堡”的地位不相称。

  在场的市委书记仇和当即责成分管领导抓落实,并表示目前他自己正在自学越南语、缅甸语和老挝语。

  很快,一个新规定出台,在今年国庆节前,全市50岁以下的公务员要学会说300句英语、100句越南语、100句缅语和100句老挝语,昆明市委、市政府将针对实际学习情况组织测试,并将小语种掌握程度作为干部选拔的一项条件。

  自从仇和上任昆明市委书记后,公务员普遍感到日子“难过”了。

  过去几十年形成的工作上、生活中懒散拖沓漫不经心和无忧无虑状态被彻底改变了,紧张、繁忙、责任重、要求高成为常态,尤其是,不论哪级领导还是一般公务员,每个人头上都高悬着“问责”的板子。

  前述所谓“五加二”、“白加黑”,据非正式介绍,是指全天候工作,即一周的5个工作日如果工作没干完,就必须自动把2个休息日奉献出来接着干;如果白天工作没干完,就必须把夜间也拿出来加班。

  事实上,最近一两年,昆明市委那座大楼深夜灯火通明并不罕见,夜里十一二点开会研究问题,也是常态。

  记者和政府部门的一位公务员说起几年前到市政府采访遭遇“四难”的窘境,她说:“现在你去看看,哪个部门还敢如此傲慢对待来访者?”

  三普培训旨在招商引资

  对于公务员学5门700句外语的要求,昆明市早有想法。

  昆明市面对东南亚、南亚,昆明的对外开放一定程度上因为地域关系最直接的就是对东南亚和南亚开放,而要和这些国家交流,除了英语,最需要的就是所谓“小语种”,即缅甸语、老挝语、泰语、越南语。

  事实上,为了招商,昆明公务员必须学外语的风声,今年4月下旬就已经传出。仇和在昆明会见前来访问考察的泰国商务部副部长阿隆功蓬拉布以及泰国华商企业家投资考察访问团时透露,今年下半年,昆明市将在公务员中开设外语培训课程,从而让广大公务员普遍掌握百句以上基础、常用的英语、泰语等外国语言。

  据了解,当前,昆明官方把针对公务员的外语、普通话、计算机培训称为“三普”教育培训,即普及外语、普通话、计算机。

  为确保“三普”教育培训工作顺利开展,昆明市成立了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张红苹,副市长廖晓珊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任副组长,市人事局、教育局等市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三普”教育培训工作领导小组。

  市委、市政府要求“在职公职人员”凡50岁以下者都必须参加学习。对于“在职公职人员”的范围,有关方面给出了界定,他们是指——党政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窗口服务行业部门的工作人员。

  8月3日晚上,昆明市委宣传部的公务员率先走进课堂,参加了第一堂培训课。培训课程从20时开始,22时结束,学习的内容是英语,授课教师来自国内一家知名的培训学校。

  昆明市委宣传部相关人士告诉记者,该部门的培训班开班在昆明算是比较早的。2日晚上,宣传部系统内包括外宣办、文明办的五六十名干部职工参加了培训。这是7月下旬,接到市委办公厅下发的培训要求后,该部党总支、干部处就开始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不用鞭子赶,鸭子上不了架”

  此举也在社会公众中引起很大关注。

  “昆明这个城市由于地域较为封闭,文化偏保守,昆明人喜欢自以为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从吉林小丰满水电站来云南工作的退休老工程师赵之琥说,“我刚到昆明时,无法和本地人交流,他们不说也不会说普通话,这些年情况好多了,但本地出生的公务员,还是不愿意说普通话。”

  赵先生所说的是实情。

  昆明人把说普通话,尤其是不太准的人嘲讽为说“马普”,意思是说这人说的普通话是所谓“马街普通话”,是怪腔怪调、非常可笑的意思。一般情况下,昆明人不讲普通话,甚至至今不少人不会讲普通话,包括一些党政官员。

  现在好了,在职公职人员不仅要求讲普通话,而且要求达到一定标准,“对于普通话是否合格,有着明确的标准,具体是三级甲等及以上,如果不合格则要再继续培训。这是根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而提出的要求。”市政府新闻办官员解释说。

  根据计划,培训将由各单位组织进行,但公务员们不能不给予重视。因为,培训结束后,他们需要参加全市的统一测试和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未通过的要进行补训补考。考试的成绩也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培训考试的成绩,将作为公务员年终考核和评先进评优秀的条件之一。这意味着,培训的成绩可能会影响到他们今后的提拔。

  此间一位从事语言文字研究的学者高晋宇认为,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当一种通用语不被当事一方所掌握时,证明交流太少,开放程度低,“从而也证明这个地方的保守与落后。"三普"的做法我觉得还不能从急功近利的招商引资角度去理解,应当把它放到一个较为长远的时空去审视,包括他的其它改革措施也一样。”

  公务员李永坤说:“我也才40来岁,学就学呗,多懂点总是好。不被"鞭子"赶着,兴许还上不了架呢。”他唯一的意见是,希望这不是仅仅为了招商引资而“着急上火”的事,“应当形成一种长期的制度,循序渐进,又有压力,迫使大家真能学到知识,甚至掌握几门外语。”

  云南作家李锦华说:“我到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访问时,发现当地许多居民,包括一些街头小贩都能说英语和中国话,虽然讲得不是很地道,但给人的感觉就是这个国家的教育很到位,老百姓的文化水平高,而政府工作人员的英语则相当流利。相比之下,我们一些访问团成员压根不会讲英语。”

  “昆明的国贸中心就在我们官渡区,经常会有东盟国家过来办展览、搞交流,从长远来看,掌握几门外语肯定是有好处的。”昆明市官渡区文明办副主任张玉洁支持“三普”教育培训。张玉洁认为,公职人员有所侧重地学习,这种示范效应也有利于在社会上营造一种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

  “这点学习的压力不算很大。”昆明市信访局副局长李旭升说,“有人认为,现在来搞外语培训,一是跟实际工作有些脱节,二是加大了工作量。这种想法虽然可以理解,但市里并不是要大家精通这几门语言,而只是要求掌握几百句日常用语。”

  “逼迫”在职公职人员学外语也引发了不少争议,争议的焦点是“培训外语该不该一刀切?”

  云南农业大学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副处长朱耀顺认为,云南地处边境,提倡公务员学外语,本身是个好事,也是很有远见的考虑。但无论学什么语言,熟练和应用是关键,在培训的同时也应该尽可能地创造实践机会。学习外语需要多听多说,一旦丢下很容易生疏,学了不用相当于白学。

  其次,还有人认为,这种“急用先学”的做法主要是围绕招商引资的“急活”,与正常的学习交流有很大差距,“一共700句外语就能与5国的人员交流?太夸张了吧?”市民蒋卿建议说,“应该建立一个长效的培训机制,对公务员不间断培训,使学外语成为常态。”(记者陈昌云)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赵婷)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