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河套长烟·远古密语(组图)

2009年08月17日07:58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沈阳日报
  1979年早春时节,一个干燥寒冷的午后,内蒙古河套地区阴山山脉北侧的大漠戈壁上游动着大片羊群,这给荒凉单调的土地增添了几分生动鲜活的气息。

  在这片寂静的高原上,分布着方圆上百公里的红色砂岩层,就像神话传说中的火焰山。当地的牧羊人早已看惯了这里的景色,他们像往常一样,跟随着自己的羊群在宽阔的戈壁上漫游。

  就在这天下午,他们不经意间发现了一个巨大秘密。

  戈壁发现恐龙化石

  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后旗,有一个叫巴音满都呼(蒙古语是“富裕兴旺之地”)的地方,距离中蒙边境只有30公里,这里是一片荒凉的红色戈壁。


  1979年春天的一个午后,蒙古族牧羊人赶着羊群穿越红色峡谷时偶然发现了几块色如白雪形态怪异的石头。他停下脚步,试图把这些石头挖出来看看。但是,这些奇怪的石头被深深地嵌入地下。于是,他只好捡了几块碎石带了回去。

  巴音满都呼牧羊人发现奇怪石头的事情被逐级上报到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博物馆,为了一探究竟,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又把牧民送来的石头带到了北京。最终,这块来自戈壁上的石头引起了中国科学院古生物及古人类研究所的恐龙专家董枝明的强烈关注。

  董枝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研究员,先后参与了中国自贡和禄丰等地恐龙化石的发掘和研究,并且为35种新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业内都管他叫“恐龙王”。联系到这块化石发现的地点,董枝明断定,这很有可能是恐龙化石研究史上又一个不同寻常的发现。

  早在187年前,1822年3月,英国南部的苏塞克斯郡一位名叫曼特尔的乡村医生在乡间公路散步时,意外地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块恐龙化石,并把它命名为“鬣蜥的牙齿”。

  20世纪20年代,为了寻找最早的古人类留下的化石和文化遗迹,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组织了一个庞大的“中亚考察团”,深入中国内蒙古、甘肃和新疆以及蒙古国的戈壁沙漠地区,进行古生物考察。考察团在戈壁大漠中发现了完整的恐龙蛋化石,证实了恐龙是营造巢穴产卵的爬行动物,由此拉开了中亚地区恐龙研究史的帷幕。

  1927年,由袁复礼等中国学者与瑞典探险家、地理学家斯文·赫定组成的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开始了长达6年的科考旅程。他们在1928年春季经过巴音满都呼这片荒凉的红色戈壁时,发现了零星的恐龙化石迹象。

  然而不可思议的是,他们很快就被后面更加惊人的发现所吸引,巴音满都呼渐渐被人淡忘。

  恐龙坟场谜团重重

  让人称奇的是,中加联合科考队在这里竟发现了一个恐龙坟场。这个充满了死亡气息的古老坟场中,埋葬着一种体量不大的甲龙——也叫“绘龙”。

  “绘龙”是一种体态纤细的甲龙类恐龙,它的脑袋扁平,短鼻吻,牙齿小而脆弱,据专家推测它们大概只能觅食相当软的植物。

  这个死亡坟场里总共挖掘出12具体形像羊羔大小的未成年甲龙。其中,有7具甲龙呆在一个狭长的巢穴中。这类东西很可能是群居的,甚至有亲子行为。这些看上去还十分幼小的甲龙蜷缩着身体,相互偎依在一起。它们有的身子朝前,有的朝后,有的大张着口,有的抬头张望,那情形看上去似乎恐惧而绝望。

  这些可怜的小甲龙到底遭到了怎样恐怖的厄运?董枝明解释,一般的恐龙躺着或者是死掉了躺在那里,不过在巴音满都呼看到这个现象比较特别。它们的头都仰起来,好像不是正常死亡的,有点很恐怖的样子,据此想象推测,它们可能是和熊一样居住在一个洞穴里边。

  考察队员推测,或许就在67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的某个时辰,一场突如其来的灭顶之灾,把这些猝不及防的可怜的小恐龙埋入地下,最终成为凝固的化石。

  这会不会就是所谓“恐龙大灭绝”的那个时刻呢?董枝明并不赞同这种说法,至少,他不认为这群被突然埋葬的恐龙就是所有恐龙的末日。他认为,这个恐龙坟场只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灾难性风暴的意外结果。

  恐龙脚印

  随处可见

  2008年深秋时节,摄制组在奇石收藏家郑陶高的带领下,前往乌拉特中旗海流图镇察看一处神秘的脚印。在这块戈壁滩上,形状像鸡爪的脚印随处可见。

  据郑陶高介绍,他曾请教过古生物化石研究专家,经过分析,这些脚印极有可能是一种史前巨蜥类动物走过时留下的,这种动物很可能就是生活在7000万年以前的恐龙。古生物专家断定,这里应该是一片湖泊,在水还没有完全干涸的时候,恐龙在上面活动时留下了脚印,随着沉积形成了保留至今的痕迹。

  7000多万年前,巴彦淖尔地区气候炎热、植物也比较茂盛,地面散布着一些湖泊,形态各异的恐龙生活在这里。有原角龙、绘龙、奔龙、窃蛋龙,等等。此外,还有大量龟鳖类、鳄类以及蜥蜴类的爬行动物共同生活在这里。

  在这个时代,大陆之间被海洋分开,地球变得温暖、湿润,开花植物出现了,许多新的恐龙种类也开始出现。

  恐龙仍然统治着陆地,像飞鸟一样的翼龙在天空中滑翔,巨大的海生爬行动物统治着浅海地区,最早的蛇类、蛾、和蜜蜂以及许多新的小型哺乳动物也在这一时期纷纷登场,它们成群结队游荡在巴彦淖尔河套中辽阔的草原地带。

  从1988年开始,中加联合科考队在巴彦淖尔北部巴音满都呼连续进行了3年的发掘工作。

  在这片戈壁的白垩纪地层中,恐龙化石的埋藏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恐龙化石区是乌拉特后旗的巴音满都呼一带,向北一直延伸到蒙古国境内。

  毫无疑问,位于中国北方的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国乃至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而巴彦淖尔出土的白垩纪晚期恐龙化石,是中国唯一的一处原角龙、绘龙、甲龙、窃蛋龙动物群产地,在中国及亚洲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代表性,在恐龙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山沟里挖出魔头绘龙

  1996年,由内蒙古博物馆与比利时皇家科学院联合组成的科考队再次进驻巴音满都呼。这次,他们又有了新的发现。

  8月中旬,中比联合考察队的队员们在巴音满都呼的山沟里发现了一具基本完整的绘龙骨骼化石。被发掘出来的化石后来被运回呼和浩特市,专家们经过认真地修复,以及经过中比考察队专家们的认真研究,确认它是一具成年绘龙骨骼化石,命名为魔头绘龙。

  在这次考察期间,队员张哲敏和商长涌还意外地发现了一具罕见的泥龟化石。栩栩如生,非常好的龟化石,长度大概有70公分,宽度也有60多公分,这是迄今为止在该地区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一件龟化石。

  这次科考进一步填补了我国晚白垩纪哺乳类动物化石的空白,巴音满都呼也成为名扬中外的“恐龙化石宝库”。

  1999年,巴音满都呼被内蒙古自治区确定为“重点恐龙化石保护区”,巴彦淖尔人深感责任重大。

  河套人登上历史舞台

  2008年初冬,一轮新的古生物探索正在阴山北侧的巴音满都呼恐龙地质遗迹保护区范围内展开,人们把关注的目光再次投向这里,希望探寻到更多的来自远古时代的生命奇迹。

  但一个更大的秘密摆在研究者面前,那就是:人类究竟何时作为河套这片广袤土地上的主角登场呢?

  88年前,一个法国神父踏上了河套这片神奇的土地。这个来自法国的探险者名叫桑志华。他要在中国寻找古人类化石。

  1920年6月,桑志华在甘肃省庆阳县的黄土层和黄土底部砾石层中发现了3件旧石器,由此打破了自1882年以来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中国北方不可能有旧石器的看法。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桑志华和另一位法国古生物和史前学家德日进在河套地区乌审旗大沟湾一带进行野外考察,采集到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当他们把这些化石运回研究室修整时,惊喜地发现了一枚幼童的左上外侧门齿——这是在中国最早发现的人类化石。

  1923年,桑志华和德日进在银川横城以东一个叫水洞沟的地方发现了4处旧石器文化遗址,并且采集到了大量的旧石器、用火遗迹和哺乳动物化石,为“亚洲是人类演化的巨大舞台”这个观点提供了重要物证。他们很快又发现了著名的河套文化又一见证地萨拉乌苏遗址。

  1928年,桑志华和布勒、步日耶、德日进等人联名发表了以水洞沟和萨拉乌苏为主要材料的考古报告《中国的旧石器》。5年后,1933年,北京猿人第一块头盖骨的发现者裴文中在他的著作《中国史前时期之研究》中首次使用了“河套人”和“河套文化”这两个概念。

  从中国的地理形势图上看,黄河自青藏高原一路向东浩荡奔流姿肆汪洋,但受到来自贺兰山的阻遏,只能顺着贺兰山脉向北,但在内蒙古高原遇到了东西走向的阴山山脉,黄河不得不改道沿着阴山向东,在运行了数百公里后,再次遇到了纵贯南北的太行山脉,黄河被迫再度掉头朝南流去,由此勾画出一个气势恢弘的几字形大拐弯。

  自秦、汉以来,这里被称为河南地,到了明朝修筑榆林长城后,这里始称“河套”。

  河套的“河”,就是指的黄河;“套”,则特指“天下黄河十八弯”中最大的湾——那个黄河中游“几”字围起来的黄河两岸冲积平原。

  1980年7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内蒙古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萨拉乌苏河遗址再次发现了距今3万年至6万年的9件“河套人”化石。这次获得的“河套人”化石之多,是半个世纪以来本地区历次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次。

  通过对“河套人”化石的研究表明,他们的特征已接近现代人,但仍保留了一些原始性,属于晚期智人。更有专家认为,中国内蒙古河套地区极有可能就是非洲古人向亚洲大陆迁移过来的驻足之地。如果这个论断成立,一条早于著名的丝绸之路几万年的东西方人类交流的大通道就出现了。

  随着对于“河套人”考古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新的发现,更多的精彩将会呈现在人们眼前。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