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记者手记:绥芬河印象

2009年08月17日12:0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华网
  新华网 黑龙江绥芬河8月17日电 记者手记:绥芬河印象

  新华社记者 刘景洋

  从主管城市牡丹江到绥芬河,乘坐公共汽车大约要两个小时,扩建工程正在进行,破损的水泥路上被打上了很多“补丁”,略显颠簸。房子附近的土地上,人们种着玉米、大豆、向日葵,剩下的满眼绿色是山坡上并不高大的树林,偶尔可见风车在其间转动。


  令初来者惊讶的,不仅是这座边境小城的繁华,俄罗斯元素也几乎融进了这里的一切,而在几千公里的中俄边境线上,这只是个起点。有趣的是,这个小城竟是个不折不扣的“山城”,在中国东北广袤的平原上十分罕见。

  “这是一座合资的城市”,载着记者的出租车司机宫福军说。绥芬河其实没有河,一座叫黄河大桥的公路桥下只有错综的铁轨。驻足观看,一列列火车从俄罗斯驶来,车上的原木和板材在火车站换装,然后运出小城。与我们并行入城的则是载着砂石的车辆,这里的建设正如火如荼。

  生意,是绥芬河人每时每刻惦记的事情。无论在旅游景点,还是饭店里,都可以听到绥芬河人用汉语或俄语谈论着生意。客运站旁的吉盛快餐店,一扇门大小的白色信息板被挂在所有人都能看到的位置,上面写满了出售木材、车辆、出国务工等贸易信息。

  当然,金融危机让两国边境人们的日子都不好过。在许多远东地区人士熟悉的青云大市场,店主们坐在自己的摊位前等待着稀少的俄罗斯顾客。看到中国游客过来,他们并没有太大的兴趣,头也不抬地发呆,或是互相讨论着俄语的发音。而卢布的贬值,也使俄罗斯人用同样的钱只能买到更少的东西。

  然而,两国边境间各种各样的往来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从一船西瓜换一船化肥的故事,再到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中俄边贸迅猛发展,中国商人一点点积累起了财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懂得享受生活的俄罗斯人也在中国买到了物美价廉的衣服、鞋子、日用品,同时学会了汉语,喜欢上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到了用餐时间,当地最讲究的马克西姆西餐厅里座无虚席。一层大厅里,一个大约10岁的俄罗斯小女孩正在用勺子调皮地拍着盘子里的土豆泥,漂亮的妈妈在一边喝着红菜汤。邻桌两个俄罗斯少年正和他们的中国朋友闲聊,穿着休闲款式的花短裤,和印有时尚图案的T恤,三人经常会心一笑,从容干杯。

  对于远东地区的俄罗斯人来说,约朋友来中国喝上一杯,绥芬河恐怕是最方便的地方了。城市的管理者在所有街路上都装上了监控探头,中国人还会非常自觉地维护身边的安全,即使夜幕降临,怀揣美金,也不会遇到什么危险。而绥芬河也对这一切充满了期待,毕竟要想成为中国的“北方深圳”,俄罗斯人必不可少。
(责任编辑:李孟漪)
[我来说两句]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最热视频最热视频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