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小学 最美又何妨?
某集团捐资350万为三峡移民的孩子建了所希望小学:背依大山,面朝长江,教学楼还颇有些瑞士古典建筑的风格。看着那些美轮美奂的校园照片,有些人不乐意了,说这钱足够建17所普通的希望小学了,说不应该让孩子接触这种奢侈风气,说这是赤裸裸的炒作……总之,就是看着这所别墅模样的希望小学不顺眼。
但让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建这样一所学校,又有什么不好?
首先,没有人规定希望小学必须是灰头土脸的。接受好心人捐助是一回事,享受宽敞明亮的教学环境是另一回事,没有必要因为是“爱心捐助”而降低要求。何况这学校也就是以“希望小学”的标准来说贵了些,拿它跟城市孩子享受的多媒体教室、小班化教学条件比比,哪里奢侈了?让我们听听孩子们欢呼雀跃的内容吧,“新教学楼里的每一层楼都有男女卫生间,再也不用一听到下课铃就抢着跑很远的地方去上厕所。”作为家家都有抽水马桶、不少人还双卫三卫的城里人,我们有什么理由指责学校的所谓“奢侈”?毕竟,现在的生活条件跟20年前希望工程刚成立时已经大不同了,多花点钱来建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好点的条件,没什么不对。
其次,既然希望小学花的是捐助者的钱,就该尊重他们的意愿。从捐助人的立场出发,花350万建17所学校,其社会反响绝对不如全力建这一所学校来得好。虽然我们崇尚不求回报的付出,但能让捐助人感受到物超所值,对希望工程长远的发展很有利,何乐而不为?况且,这所学校地处三峡移民的集中地,本来就需要收助大批学生,与其在各个山沟沟里分散地建学校,还真不如像现在这样,以最高标准建一个能容纳五百多孩子的示范性学校。在集中力量办学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和投身希望工程,一举两得。
另外,我们总说要缩小城乡差异,但如果不想办法缩小城乡学生间的差异,“知沟”就将永远存在并越来越大。看看一些偏远山区考出来的新生对大学的种种不适应吧,我们就该明白缩小城乡差距,不是简单的任务。
笔者曾去贵州山区的中小学里进行过社会实践,发现那些学生最缺乏的不是书本与文具,而是探索世界的机会。他们最多只能通过电视机看看外面的世界,偶尔遇到我们这样的志愿者来讲讲外面的故事,至于他们向外界展示自己的机会,则几乎为零。
而这所最美的希望小学,让笔者看到了农村孩子成长的希望。学校离三峡景区不远,又建造得漂亮,正如一些媒体所说,完全有希望成为一个景点。成为景点的好处,不是收门票,不是受捐赠,而是让学生们接触更多的人,了解更远的世界。“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年代早已过去了,如果我们现在还无法让贫穷的学生行万里路,那就让那些行万里路的人帮他们多开阔下眼界吧!
我来说两句(17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