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余秋雨:中国文化不在乎公德 中国人喜欢听谣言

2009年09月04日09:05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海文化的形态

  上海的文化形态根子上应该是国际形态,上海应该站在国际码头上,要走出去。上海文化如果不充分国际化,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就失去了。

  今天这个题目叫做:上海文化的形态,既大又有学术价值,我想分三个部分来讲:文化的形态、中国文化的形态、上海文化的形态。

  上海文化一定是在一个大规模的逻辑结构当中它才有价值。现在,我们突然到了一个大家都在谈文化的时代,猛一看是件好事,实际上未必,大家有没有发现按照现在这样的格局和规模谈文化的话,每一个人都会感觉到我们这辈子根本啃不完文化的任何一个角,你突然会迷失在一个文化的沼泽地里走不出来。
由于我们自己迷失了,所以世界性的误会越来越大:中华文化是什么?好像很大,很神秘,而且越讲越悬。所以,现在面临的任务是需要有人来做减法。我们首先用做减法的心态来做前面两道题。

  首先回答一个大问题就是:什么是文化?这些年来跨国婚姻离婚的理由通常往往是“文化差异”,他们都以文化的原因离婚,可见“文化”这两个字一定不仅仅是我们所谓的写作、跳舞、唱歌等一个个的小范围。如果按照我的定义,文化是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我们选择某种生活方式是根据我们的精神价值来选择的。对于我们的精神价值,外国人现在了解得还非常少。这就造成了我们现在这个民族国际处境上的某些障碍。毫无疑问是因为精神价值真的没有很好地传播出去。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有一点点紧迫感。当文化不怎么样的时候,这个人种的生存的意义就失去了,当这个人种的生存意义失去的时候,这群人魂没有了,魄没有了,成为丧魂落魄的一群,这将是最大的悲哀。我们现在精神价值是有一点失落,我们不知道惧怕,不知道羞耻,我们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活着该做什么。精神价值失落会造成真正的灾难,民族的灾难,甚至人类的灾难。所以我们一起维持精神价值,不单是为中国,是为了人类。没有精神价值就等于完全在黑暗当中走路,这就非常糟糕。现在做文化人的使命就有些大了,年轻朋友们,我们一起把这个事情做得更好一点。

  中华文化在4200年前跨进了成熟、文明的门槛。在“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并且延续到今天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华文明。经过如此漫长的历史,可以归纳几条作为中国文化形态,其中包含有正面也有反面。

  第一,我们中国永远是一个非侵略性的政权。农耕文明造成了我们有一种只在乎脚下的热土,不希望去占领远方土地这样一个整体思维,中华文化不支持中国军队远征,这一点使中国文化不灭亡。

  第二,我们不喜欢极端,我们的核心思维是中庸之道。现在讲的“和谐”原则都来自中庸之道。中庸之道讲路,这是一条合适的路,恰当的路,对所有人包括对极端的人也能照顾到的路,这就是孔子所说中庸之道是至德,是最高道德。中庸之道是中华文明的正道,所以这个文明能够延续下来。

  第三个优点,不喜欢无序,是一个强行管理,讲究秩序的文明。中国创造了科举制度,使这个有序保持下去了。这是人类古代史上最优秀的文官选拔制度或者说公务员选拔制度。

  当然中国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第一个毛病是不在乎公德。中国文化在公共空间上缺少认真分析的能力,所以使中国人对公共空间一直处于陌生的地位。康德讲过一句话:“知识分子的最高标准是什么?敢于在一切公共空间运用理性。”公共空间是知识分子的场所,你就应该在那儿负责,而且要敢于负责,要有理性。而现在,由于知识分子不管理公共空间,所以公共空间被很多不负责任的网民左右着,公共空间理性没有了。

  第二个毛病是不在乎实证。中国人特别喜欢听谣言,而且通过中国文化的方式你找不到辟谣的程序,这是一个严肃的文化问题。所以我认为真实比正确更重要,正确是以后的事情,慢慢再说,首先要真实,这是最关键的。

  第三,中华文化不在乎创新。我们现在流行一个“无争议”原则。大家知道吗?社会历史上没有争议那一定是平庸的,任何创新都是对过往的挑战,都是对已有秩序的放弃,都是对已有成就的叛逆,怎么可能没有争议呢?没有争议一定没有创新,没有争议就一定是平庸的。

  一百年前,中国第一个走向现代的梦想从上海开始,以租界为龙头,以徐家汇文明为亮点的上海文明建立了。上海文明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有几个特征或者说有几个形态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国际化形态。现在我们的眼界,对国际文化的熟识程度、敏感程度、了解程度远远不行。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一直到“文革”结束,中国在文艺思潮上面最具有国际化的一个人就是黄佐临先生,他在“极左”时代提出世界表演方面的三大体系,即使现在看起来也是非常先进的。像他这样的人对当时上海的活动有实质性的影响,现在,这样的人在上海已经不多了,也就是说上海充分的国际化是不够的。上海的文化形态根子上应该是国际形态,上海应该站在国际码头上,要走出去。上海文化如果充分国际化,中国没有一座城市能够比上海更国际化;上海文化如果不国际化,中国文化国际化的前沿阵地就失去了。我也重视上海的地方戏,但是,不要陷入小小的文化圈子里面,不要在螺蛳壳里面做道场。文化是大概念,文化里有故乡,但是文化没有国界。上海文化必须在国际上重新呼唤起我们的尊严,当上海文化失去充分的国际性的时候,中华文化的当代尊严有一部分就失去了。用国际化标准重新选择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然后用中国的标准看看西方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上海文化应该是大踏步往前走的。

  第二,上海文化的第二个形态是文化企业或文化产业。近代以来,有大量教科书和科普读物普及科学、民主、自由、博爱,通过图书馆、众多的开明书店大量地推行,这都是文化产业或者说文化企业,这是上海的特点。现在,由于我们的领导比较强有力,所以很多人过多乞求领导的支持,我们一定经常有这样的思维,我们的眼光看着领导,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就是我们总是走不出来。说是产业化,最后还是等待领导,每个产业都有这样的毛病,这个毛病是错误的,文化的本质实际上是民间行为,是产业化的民间行为。所以我们上海要越来越减少政府部门的投入,越来越增加企业形态的成分,这是上海文化的非常重要的一些特点。我们在推进现代文化产业和文化企业当中能否更开阔一点?我发现辽宁省文化体制的转型慢慢走向企业化和产业化,四川、湖南、安徽出版业做得也非常好,我们应该好好学习一下,在产业化和企业化方面大踏步往前走。今后中华文化的复兴也一定是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它无边界地渗入到世界的任何场所,这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道路。我们上海的文化人能否认真地想一想?我觉得我们离这个形态的距离还比较远,如果我们还是过多地把头抬起来看领导给我们多少钱,这个是永远做不好的。

  第三个形态是创新形态。创新是一种神秘的力量,像我讲到唐代我们需要呼唤北方马背上的雄气一样,现在上海文化创新势头不够,没有感觉到整体创新实力。没有大艺术家们的聚集,没有世界流浪者们在这儿汇合,也没有看到出奇制胜的东西受到这座城市的整体呼唤。我们也可能埋藏着一些创新的影子,但创新的热忱还没有被调动起来。法国文化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曾经出现这样的奇迹,所有的老百姓用他们赤诚的热情鼓励每一个人创新,而不是等待评奖结果的出现,等待一个大家都承认的什么人出现。各个行业当中都要有创新的东西出来,现在中国文化界已经有一些了,赵本山每个小品出来都不一样,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我觉得也不错,电视剧《潜伏》和《武林外传》也很好。无所不在的世界,大家不要用原来的模式去看,这样一种非常创新的态势,而且是高层次的态势,希望上海作为领军人物,作为领头羊,作为一个第一线的现场。我寄希望于上海。

  第四个形态是个体形态。文化最后是以个体作为代表体现的。一个剧种、一个剧团或者一种理论、一个大学、一个奖项、一个什么节,这是文化不够发达时候的一个过渡形态,文化发达时一定是个人出现。这也非常符合创新的一种格局。我们等待成为文化信号的个人,这个个人不是个人主义,上海文化最终是由一些名字来标明的,就像我们讲到德国文化的时候,会说贝多芬、巴赫,我们讲英国一定会提莎士比亚。上海文化缺少的是个人。近几年一下子走了一大批,现在有点空荡荡的感觉。上海文化形态是创新型国际企业化的个体形态。创新型的、具有企业化的个体形态一定是它的主要形态,一个明智的协会和明智的市政府会明白文化是落实在个体之上的。我们对于个体文化、个体形态要强烈保护。因为一个个体的出现是极其困难的,培养的难度极高,上海人民对这一点要非常明确。台湾一流的文化精英是全民熟知和全民爱护的,街上没有一个人不知道余光中、白先勇,大家都非常认真爱护他们,不可能在报纸或者杂志上侮辱他们。我真的为那些留在上海的我的朋友们、艺术家们、作家和各种各样的文化人才呼吁,希望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环境。现在我们一起来做这个事情。上海文化的基本形态,它有国际化、有企业化、又有创新化等等各种各样的形态,最终这一切都落实在个性心态,是非常安全和自由的个性心态,如果做到这一点的话,上海还会来很多艺术家。(此内容为作者今年8月18日在上海市文联“海上文化论坛”第一期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有删节)

  作者:余秋雨 (来源:文学报)
(责任编辑:刘晓静)
[我来说两句]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