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专家发现1600年前药丸 为传说中“长生不老药”

2009年09月07日06:20 [我来说两句] [字号: ]

来源:新民晚报·新民网
盒子里装的神秘药丸,就是东晋名士趋之若鹜的五石散    快报记者 顾炜 摄

高崧墓中的鎏金带盖银鼎

  ●南京出土的“不老仙丹”为何深藏库房近半个世纪

  ●古人吃的“长生不老药”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如皋是个有名的长寿之乡,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多了去了,据统计,这里的百岁老人多达251名。在当地坊间,流传着一个神秘传说:当年秦始皇想长生不老,就派徐福到东海寻找长生不老仙丹,没想到徐福在海上遇到了狂风大浪,找来的长生不老仙丹全撒在了如皋,从此这里的水土有了一种灵气,长寿老人就特别多。

  这种传说不无道理,因为在中国古代,希望通过服食丹药而长生不老的人特别多,那么真有这种“不老仙丹”吗?发现周刊记者在探寻这个问题时,意外发现,南京市博物馆就收藏了这种丹丸,从出土至今,鲜有人知道它们的存在,见过它们的人更是寥寥无几。从出土至今,不老仙丹从来没有展览过,一直“养”在地库中。

  南京专家考古发现神奇“红色米粒”

  故事要从1965年说起。当时的考古发掘人员在象山的东晋大墓里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东西,它们有米粒大小,通体红艳,看上去直径0.4~0.6厘米,每颗重量也不一,大的有0.468克,小的为0.275克,平均每粒重约0.372克。

  当时一共发现了200多粒这种东西,部分已成粉末,“刚发现的时候,它们放在一个直径约10厘米、圆形的漆盒内,就放在墓主人的头部位置,可见它们对墓主人来说是何等重要。”南京市博物馆研究员王志高介绍说,“古墓主人是王羲之家族的,王彬的长女,字丹虎,死的时候58岁,由于终生没嫁人,死后就葬在了父母坟的右边。”

  让考古专家们高兴的是,这一粒粒红艳艳的小丸子虽然已经1600多年了,至今还比较完整,看上去还有几分可爱。只是,它们是什么?是1600年前的水果?还是主人生前最喜欢的药呢?

  对这些只有米粒大小、圆乎乎的小颗粒,考古专家们一时也摸不清它们究竟是什么,因为,这样的宝贝当时在中国还是首次发现,它们不能摸,不能碰,更不能去咬……

  神奇小丸竟然就是传说中的长生不老药

  为了解开这些小丸子的身份,有关专家拿了其中三粒,对它们进行化验,最终认定它们就是东晋时期非常流行的“长生不老仙丹”。

  “从墓志看,王丹虎死于东晋升平三年(359年),这个时期正是炼制金丹及士大夫阶层倡导‘服食’盛行的时代。‘服食’就是‘服石’,就是服用一种所谓能长生不老的丹药。”“长生不老仙丹”究竟由什么成分组成?它们是如何炼成的?不要说现代人搞不清楚,就是在东晋,对于那些吃不上仙丹的人来说,也是显得扑朔迷离,加上炼丹是非常私密的事情,师徒相传,并且严守秘密,这给“不老仙丹”更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再次发现不老仙丹是1998年发现高崧家族墓。“1998年6月17日,南京师范大学仙林新校区在道路施工中发现一处六朝砖室墓群。在江苏省文化厅及南京市文物局的直接领导和协调下,我们迅速组织考古队于6月下旬至8月上旬对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考古发掘在当年轰动一时,并被列入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王志高回忆说,当时一共发掘了3座砖石墓,砖墓规模较大,全长7米以上,墓葬形制为凸字形单室墓,出土了金器、铜铁、玉石玻璃、琥珀、水晶、陶瓷等文物200余件。在众多的出土文物中,有一样宝贝让专家们很眼熟,那就是红色的“不老仙丹”,只是和王丹虎墓出土情况不太一样的是,丹药摆在墓主人的手边,在右侧手臂附近,还有一个精致小巧的鎏金带盖银鼎,像是专门用来盛放丹药用的。但是,这些“不老仙丹”由于氧化很快就成了粉末。

  “这说明,在东晋大宅门里的名士们都吃这种小药丸,这种药丸也是秦始皇派人苦苦寻找的长生不老仙丹。”

  “不老仙丹”出土半个世纪为何见者寥寥

  在南京市博物馆《六朝风采》撤展前,记者有幸看到了“不老仙丹”的克隆品。穿过幽静的楼道,在展厅二楼青瓷莲花尊的后面,一粒粒如米粒大小的颗粒状物体藏在一个小玻璃盒子里,虽然灯光偏暗,但它们看上去相当鲜艳,隔着玻璃也能看到它们泛着橘红色的光。细细看去,它们就像是用红橡皮泥捏出来的一粒粒小药丸,有的呈圆形,也有的呈椭圆形……

  事实上,记者看到的只是“不老仙丹”的复制品,原件从来没有展出过。据南京市博物馆保管部的相关负责人介绍,自从1965年,“不老仙丹”被考古发掘入藏后,就再也没出过库房的大门,近半个世纪以来从来没有对外展出过,甚至连博物馆的很多内部人士都没见过它们的“庐山真面目”;展厅内对外展出的不过是为了满足现代人的好奇心,而后期加工的“克隆品”。“真的不老仙丹被放在地下库房中,放在一个锦盒当中,每天都有人专门照顾它们,看它们的温度湿度,观察它们入藏博物馆后有没有变化。”据了解,这些丹丸虽然已经有1600多年,但直到如今也没有发生多大的变化,颜色依旧艳丽,看上去就像刚从炼丹炉内拿出来的一样。不过也有的“不老仙丹”,由于在底下埋藏了千年,考古发掘的时候已经变成了粉末,很难保存。

  它们究竟有多宝贝,为何不能拿出来亮相呢?专家说,它们是迄今发现最早的药类文物,为研究东晋时期丹药的化学成分与作用,提供了实物依据。“见过‘不老仙丹’原件的人屈指可数。”这位负责人说,虽然丹丸是用多种矿物质炼制成的,但经过1600多年,温湿度、光线稍有变化,对它们都会造成一定的杀伤力,保存它们的最好办法就是放在库房内不要动它们;“原件不能展出,它们对外界环境变化太敏感了”。

  那么,南京市博物馆一共收藏了多少颗不老仙丹?它们都有多大?这么多年来有没有变色、变形?相关负责人笑笑说,从入藏至今,“不老仙丹”都没有发生大变化,至于它们的体重、身高等等,都是秘密,不能对外透露。

  这种仙丹妙药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上世纪60年代的化验显示,丹丸的主要成分是硫化汞,这是一种毒性很大的化合物,其中硫的含量为13.0%,汞的含量为60.9%,另有约26.1%的成分目前尚不清楚为何物。”王志高说,那时的技术并不发达,因此“不老仙丹”中的成分无法完全解码,如果今天再拿去检测,应该可以把不老仙丹中的成分100%都解读出来,只是现在无人提出这个请求。

  为什么魏晋名士都那么痴迷这种小药丸呢?甚至死后都要把它们带进棺材?“东晋时期,大宅门里的男男女女们都很迷恋它,每天都少不了。王羲之整个大家族,高崧大家族,还有皇帝也吃,在吃‘不老仙丹’风靡一时的朝代,炼丹家也应运而生。这些炼丹家像现在的明星一样走红。”

  “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东晋葛洪在《抱朴子》一书中介绍了炼丹的过程。由于丹砂的化学成分是硫化汞,加热后它分解出汞,即水银;冷却后,水银和硫磺蒸汽又相化合,再生成硫化汞。

  这些辛辛苦苦炼成的丹药真的能让魏晋名流们如愿以偿吗?全国政协委员、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所长王旭东说,丹药其实是由石钟乳、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紫石英等五种矿物质炼制而成。丹砂在我国药用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将它列为上品中的第一位,认为它可治百病、养精神、安魂魄,久服使人通神明,不衰老。但实际上,东晋人炼成的“不老仙丹”有很大的毒性,吃的时候要掌握药量,很容易因为丹药的毒性而丧命,热衷于炼丹术的道士服药中毒事件屡有发生,道士们便将服药中毒猝死讳言为尸解或白日升仙,这不过是欺人的谎言。

  在中国历史上,信道士之言,服食长生不死之药而死的皇帝约有10人,东晋的哀帝是第一位。公元365年,晋哀帝像往常一样吃了“不老仙丹”,但身体很快燥热难当,哀帝拼命喝酒想泄掉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但无奈,日积月累毒性太大,哀帝最终撒手人寰。可怜的他,死前连个继承皇位的子嗣都没有。

  魏晋风度原来是痛苦的药性折磨所致

  “穷人不能吃,假使吃了之后,一不小心,就会毒死。先吃下去的时候,倒不怎样的,后来药的效验既显,名曰‘散发’。倘若没有‘散发’,就有弊而无利。因此吃了之后不能休息,非走路不可,因走路才能‘散发’,所以走路名曰‘行散’。”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说,吃“不老仙丹”是非常麻烦的事。

  人吃了之后,身体先是发冷,接着发热,就像得了疟疾一般。“人吃进去后会面红,五脏六腑都会感觉在燃烧,必须大量饮酒来排掉身体内的毒。”王旭东说,这种“不老仙丹”的名字其实就是“五石散”,又叫“寒食散”,按照史书上的说法,就是“寒衣、寒饮、寒食、寒卧,极寒益善”。但喝酒除外。服用五石散后必须喝好酒、醇酒,而且必须是热酒,这样才能散掉体内燥乱的热气。

  五石散不仅对饮食要求极高,对衣着要求也很怪。吃药之后会浑身长疮,必须穿着宽袍大袖才舒服,如果穿紧身衣,就会和皮肤摩擦,就像刀一样在身上割来割去;除了宽大,衣服的新旧也很重要,新衣服发硬,一般不受欢迎。又因皮肤敏感,衣物不能浆洗,新衣服和洗过的衣服比较硬,穿起来极不舒服。为了减少脚被摩擦的面积,他们不穿鞋而选择穿木屐,所以,魏晋的人看起来个个都是宽袍大袖,表面高雅、飘逸得一塌糊涂,其实他们心里苦得一塌糊涂。

  因为几乎不洗澡和换衣服,衣服和身体脏了,便成了虱子的乐园,于是,“扪虱而谈”就成了晋朝名士风度的一部分。“晋朝人多是脾气很坏,高傲,发狂,性暴如火,大约便是服药的缘故。比方有苍蝇扰他,竟至拔剑追赶;就是说话,也要糊糊涂涂的才好,有时简直是近于发疯。”王旭东说,在丹药的毒害下,魏晋人的脾气变得很坏,有时甚至性暴如火。“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因经常服用五石散,结果有一次一只苍蝇过来烦他,他竟气得拔剑追赶。在说话方式上,魏晋名士也以说胡话、疯话为荣。其实并不是他们想要表现得多么“有性格”,而是因为在药物和酒精的毒害下,他们根本管不住自己的情绪,也管不住自己的舌头。

  “不老仙丹”既是毒药为何能在东晋盛行

  既然“不老仙丹”其实是取人性命的毒药,为何在魏晋时期,名门望族们还对它如此热衷,白白丢了性命呢?南京文史专家薛冰说,这和当时动荡不安的社会有关。魏晋200多年是一个黑暗时期,政权频繁更迭,战祸屠杀,几无宁岁,再加上天灾和瘟疫,人民生活动荡不安。“东晋政府从中原被赶到了南京,这种迁徙之痛,让名门望族们顿时消极。”残酷的现实使名士内心的压抑和痛苦越来越深。为了摆脱内心的苦闷和不平,他们不再谈论政治,开始追求精神上的解脱。道家“消极避世,任情自然”的思想正好契合了名士的这种心态,于是他们便开始转求三玄之学,把对现实的关注移到那些玄远哲理上,以期暂时忘却现实的烦恼,沉浸于虚无缥缈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麻醉。“这是魏晋名士在遭遇生命的危险和心灵的苦闷下,在精神层面寻找慰藉和解脱的一种方式。”

  “在魏晋时期,汉代主张的‘独尊儒术’正统思想被打破,儒家思想不再是主流,人们的思想文化趋向于多元化。而道家思想比较关注自我,主张无为而治,在名士们都消极悲观遁世之际,乘虚而入。”当时,道教中还分离出了一支神仙道教,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葛洪,他把长生成仙作为道士修炼的最终目标和自己的核心思想,把长生术突出为一切方术的核心,为神仙道教奠定了宗教神学体系,构造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此外,葛洪神仙观的核心内容中,还有一个“地仙”的概念,这就是修仙者可以先服用半剂金丹,成为“地仙”,在地上人间恣情享乐,直到想做“天仙”时,再将剩余的半剂金丹服下升仙。“地仙”的神仙世界是现实和超现实的奇妙重合,葛洪描述的这种“地仙”,不过是在世俗生活的延长线上补充了道士的宗教理想,是当时贵族名士安逸、放荡和嗜欲生活在神仙世界里的投影。

  东晋时期,虽然还存在着多种道教派别,而经过葛洪的改造,理论化了的天师道——神仙道教是最重要且影响最大的道教派别。当时的高门贵族之中,信奉道教的现象非常普遍,琅琊王氏、陈郡谢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琅琊颜氏、高平郗氏、长平殷氏、太原王氏等,其家族全体或部分家族成员都是信奉道教的。

  本版主笔

  快报记者 胡玉梅 毛丽萍

[1] [2] [下一页]

测测你灵魂的模样

测试:2010年你要提防你身边的哪个小人

测试你的智商到底有多高 测完可能会被气死

看你这一生有没有富贵命? 世界上最变态的八大菜

全球排名第十二位的心理测试:荒岛求生

测测你的死穴在哪里

搜狗搜索我要发布

以上相关内容由搜狗搜索技术生成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搜狐博客更多>>

精彩推荐

搜狗问答更多>>

美容保健

搜狐无线更多>>

茶余饭后更多>>

搜狐社区更多>>

ChinaRen社区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