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建国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最新消息

克拉玛依:从不毛之地到新中国首个大油田(图)

  新中国第一口出石油的“克一号井”。
  新中国第一口出石油的“克一号井”。

黑油山上的沥青池。
黑油山上的沥青池。
    一座石油城的前世今生

    本报记者 骆南华 李沛 文/图

  “当年我赶着马群寻找草地/到这里我勒住马了望过你/茫茫的戈壁像无边的火海/我赶紧转过脸/向别处走去/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草没有水/连鸟儿也不飞/啊,克拉玛依/我不愿意走进你/你没有歌声没有鲜花没有人迹……”

  “今年我又赶着马群经过这里/遍野是绿树高楼红旗/密密的油井像无边的红地/我赶紧催过马/向克拉玛依跑去/啊,克拉玛依/我多么地喜爱你/你那油井像森林红旗像鲜花歌声像海洋……”

  这是一首《克拉玛依之歌》的歌词,真实地歌唱了新疆克拉玛依从不毛之地,变成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再变成一座新城的历程。  

  一座山,一口井,大油田

  8月28日下午,新疆克拉玛依市郊的成吉思汗山麓,热辣辣的太阳,照射在一座布满环形坑、像月球表面的山。环形坑里不断冒着黑色泡泡。这就是黑油山,坑里冒着泡泡的都是石油。

  克拉玛依在维吾尔语里是“黑油”的音译。克拉玛依市从荒漠变成繁华的都市,与黑油山分不开。据记载,黑油山是由原油凝结成的沥青丘堆成,高13米,面积0.2平方公里。早在《魏书·西域传》里,就记载黑油山上的石油“流淌数十里”。

  诞生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的历史印记里,除了黑油山,还有一位老人和一口井。

  在黑油山边缘一个油坑边,有一个维吾尔族老人赛里木骑着毛驴的铜像。老人在上世纪40年代来到这里,发现了黑油山上流淌的液体可以照明取暖,便取油到外地换取物品。1951年,新疆地质工作者开始对黑油山进行勘察。

  1955年7月6日,钻井队在距离黑油山不远的地方开钻了一口被命名为“克一号井”的油井。当年10月29日,当钻到620米的深度时,井内终于喷出了油,这就是新中国第一口出油的油井。钻井队随后在黑油山周围又开钻了8口油井,都喷出了石油。外国人对中国的“贫油论”被粉碎了,新中国的第一大油田也诞生了。如今,在克拉玛依市胜利路尾的“克一号井”,仍在继续生产。 

  一窝棚,一代人,一座城

  在克拉玛依市展览馆里,这座城市发展的脉络,清晰地摆在了参观者的面前。展览馆里共有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90年代共4个展厅,克拉玛依从黑油山开始,逐渐演变成了如今的百里油田;最初的地窝棚子,也变成了如今流光溢彩的楼房。

  在克拉玛依市光明东路一间比较有规模的时装店里,46岁的店主人律永桂也是克拉玛依发展历程的见证人之一。

  算起来律永桂是克拉玛依大油田的第二代油田人了。她的父亲作为第一代油田人,在上世纪50年代,就和她母亲从山东省来到了克拉玛依开采石油。他们刚来时,这里是一片没有人烟的荒漠。没有房屋,大家就在戈壁上挖个地窝子居住。由于地窝子透气性很差,导致生火时产生的一氧化碳排不出去,结果酿出了不少惨剧。

  有一次,律永桂的二哥半夜里拼命地哭,她母亲起来想看个究竟,结果人才站起来就跌倒了。她父亲意识到妻子中毒了,拼命爬到门口,推开了地窝子的门,一家人才侥幸地活了过来。她母亲说,当初第一代油田人中,有的一家人在地窝子中毒死亡,有的人被野狼吞噬,有的被风沙卷走。

  在克拉玛依市展览馆里有开拓者在荒漠中顽强开拓的照片:连绵不绝的地窝子里,住着一群衣衫褴褛的人,有的人还住在帐篷里。展览馆的讲解员介绍说,当年有一次刮大风,多顶帐篷被吹翻,结果有2000多人无处可宿。那时没有水,每人每天只分到一脸盆饱含硫化氢的日常用水,这种水浓度高时甚至能点燃。

  克拉玛依市委宣传部的孙副部长说,开拓克拉玛依时,都是一个矿区一片地窝子,然后形成一个“城镇”,再逐步变成“城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才有了规划建设,最终成了一座现代化的石油城。

  一条河,一棵树,一绿洲

  未到克拉玛依时,脑海里想象的,总是电影里常见的荒漠和荒漠里破旧的楼房。真正沿着高速公路接近克拉玛依时,记者却惊讶地发现,荒漠里还有一片“塞上江南”:荒漠里成片的绿树屏障,保护着这个布满绿色的现代城市。

  徜徉在克拉玛依街头,看到的是穿城而过的湖泊河流、巨大的广场、整洁宽敞的街道和街道边参天的绿树。这个城市不但有繁华都市都有的购物广场、漂亮的商品房,也有“肯德基”,甚至还有南方城市都少有的设计精致的五星级公厕……

  克拉玛依还是原来的克拉玛依,石油的产量仍在持续上升,它还是石油城;克拉玛依再也不是原来的克拉玛依,因为它实现了从石油城到现代城的飞跃。人们从开始向它不断索取,变成了在索取中建设。

  在克拉玛依郊区的密林中,隐藏着一个造林基地。这里就是克拉玛依脱胎换骨的“动力源泉”。在基地办公楼前悬挂的一幅长联,正是克拉玛依的真实写照:“已将戈壁变油田,前辈英豪先着手;誓把荒漠化绿洲,当仁不让我来了。”这个造林基地承担着克拉玛依造林减排和绿化城市的重要功能。依托着城郊的几个水库滋润,它在首期就培育了苗木4800万株,首期实现造林8.5万亩。现在,培育的树高已达15米,成活率高达80%以上。

  在造林基地办公楼顶,建设着一个“醉绿亭”。国家领导人来视察时,都来这里眺望过克拉玛依的绿色海洋:连绵无边的林海,覆盖了黄沙遍地的土地,在林地间隙里,金黄色的向日葵铺满了农田……穿上绿衣裳的克拉玛依,气候也悄悄地发生了改变,年蒸发量从2000年以前的3000毫米,下降到了1700多毫米。

  8月28日晚上11时多,一场中雨竟然在克拉玛依不期而至。开着出租车的司机对乘车的记者说,以前在克拉玛依难见一场雨,如今小气候越来越好,下雨的次数也多了。

  一条街,一间店,文明城

  从荒漠变油田,再到繁华的都市,进而变成绿洲。克拉玛依人总在不断地改变和丰富自己的生活。

  律永桂说,她最初在油田工作时,工资从最初的每月28元到58元,而后达到了几年前的数千元。她的丈夫也成长为一名油田的负责人。她从商几年后,如今“连几千元一件的衣服也穿得起了”。让她遗憾的是,她84岁高龄的父亲在1992年就去世了,“未能看到克拉玛依人更美好的生活”。

  像律永桂那样富裕起来的克拉玛依人,在物质丰富的同时,也没有忘记精神文明的丰富。在克拉玛依的街头,让人随时感受到这座城市市民的文明素质。在街上,看不到随意丢弃的垃圾,也看不到一个乞丐,更没看到一条“办证广告”,在广场上也没有发现口香糖的痕迹,连五星级公厕里的大卷手纸,也没有丢失。走进商场,遇到的都是彬彬有礼的笑容,看不到有人争吵,也听不到有人大声喧哗。

  在这个城市的胜利社区,记者还看到一栋洁白素雅的“银龄乐园”养老日托站。数十名老人正在安静地享受午餐。该社区居委会主任仲力说,这里的老人们绝大部分是第一代油田人。他们为克拉玛依贡献了毕生的精力,克拉玛依也给了他们安逸的晚年。凡是60~74岁的老人,都可以享受政府购买或优惠的社区日托服务。其他特殊年龄段的老人,还可以享受政府部门的特殊补贴。

  仲力介绍说,在克拉玛依市,像这样纯属政府部门出资设立的老人日托服务站,已经拓展到各个社区,设施齐全规范的已有八九家。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