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广网北京9月26日消息 据中国之声《央广新闻》14时40分报道,全球主要央行昨天宣布,随着金融市场逐步稳定,他们将削减注入银行体系的美元资金。就在舆论猜测各国是否开始逐步收回额外刺激措施时,今天(26日)凌晨,二十国集团第三次金融峰会发表《领导人声明》,承诺将继续实施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经济活动,直到经济复苏得到明显巩固。
为什么经济刺激措施不能退出?连线中央台记者冯雅,做相关分析。
主持人: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把握上,是否存在一些基本规律?
记者:一般而言,在经济刺激政策退出时机的把握上,存在一些基本规律,就是在已确认本国经济连续三个月回升之后,经济刺激政策就可以逐步减轻,而减轻的过程就是逐步退出的过程;在判明经济已连续六个月回升之后,就可以将刺激经济政策“全身而退”,甚至可以视物价上涨情况决定货币政策方向和力度。如果根据这个来判断的话,那显然,目前欧美各国还远没有到可以实施刺激经济政策退出的时候,中国也没有到可以选择经济刺激政策退出的时候。
除了基本的经济数据和形势对经济刺激措施退出有决定性作用以外,从外部环境来看,有些分析人士认为,如果美国不考虑经济刺激政策的退出,那么其他的国家也不宜、也能大规模调整自己的经济策略,因为外部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贸然改变本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不管是德国还是中国或者其它的一些国家,美国政策的调整是各国要考虑的第一个也是最主要的外部因素。当然更要考虑国内的因素,毕竟金融危机对各国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主持人:具体到何时退出,各国经济学家是否也有不同的看法?
记者:关于经济刺激政策何时退出,以及怎样退出,怎么把握尺度,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这是最大的难点。晚退出,退出不彻底,可能会导致通胀风险加剧;早退出,收缩过度,又可能釜底抽薪,危及复苏进程。这对各国决策者来说都是一个两难选择和重大考验。就象摩根士丹利亚洲主席史蒂芬·罗奇所说的,以前没有看到过一年出台这样大规模的刺激政策,以后也肯定会看到这样的刺激计划会怎么退出。但是,必须要有明确的时间表,确定采取什么样的合适的退出策略。
有的经济学家认为,从全球的层面说,当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让极端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在未来两年逐步退出。通常这样的非常规政策都只能维持12到18个月,一旦超时维持,就可能引发严重的通胀压力和风险,但眼下显然大多数国家还不敢贸然出手。
但是有一些情况相对较好的经济体现在已经开始把政策重点转向预防通胀风险。8月份以色列中央银行全球率先宣布调高利率。市场预计,未来数月澳大利亚、韩国和印度可能也会开始升息。这种政策调整的不同步趋势,将对各经济体的汇率,资产价格和外贸等产生影响,从而导致更多的政策博弈出现,进而为全球经济带来新的变数。
但是既然这一次G20峰会探讨关于退出策略的启动时机和其他细节问题,那么人们有理由预期,可能会在下一次G20峰会作详细讨论。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