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科技部长万钢介绍新中国科技发展成就答问(图)

来源:中国政府网
2009年09月30日12:36
  国庆新闻中心于9月30日(星期三)10:00-11:00举行主题为“新中国成立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的新闻发布会,邀请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新闻发布会全景

  国庆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惠: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上午好。很高兴在我们国庆新闻中心和大家见面。今天是我们国庆新闻中心最后一场新闻发布会,我是新闻中心副主任王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60年来,实际上这个过程也是我们中国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60年。所以,今天我们新闻中心特别安排了一个新闻话题,我们想向各位介绍我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中国科技迅速发展的成果,所以我们也特别邀请到了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先生来和大家介绍有关的情况。

  我们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大约是一小时。我们先请万钢主席给大家介绍情况,之后回答各位的问题。现在我们请万钢主席给大家介绍有关中国科技发展的成果。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

  全国政协副主席、科技部部长万钢:谢谢主持人。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明天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纪念活动。今天,很高兴在这里向大家介绍60年来中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进步和发展的有关情况,并回答各位提出的问题。首先我想感谢新闻中心为科技部提供了这么一个很好的条件,能有时间和大家面对面地接触。

  新中国成立60年以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60年,也是中国科学技术事业蓬勃发展的60年。60年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做出了一系列的重大决策和部署。我们记得,从建国初期百废待兴的时候,毛主席就提出过“向科学进军”的号召,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90年代中期,中央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战略和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奋斗目标。应该说,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不断实现了自身的跨越,为推动现代化的建设,为改善人民的生活,为维护国家的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条件不断改善,首先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我们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走入了高等院校、各种职业学校,为我们国家提供了源源不断地科技人力资源。到2007年底,我们能够为科技发展提供的人力资源已经达到了4200万人,科技的投入持续大幅增长。2008年全社会研究开发的经费支出达到了457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了1.5%,形成了包括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文献、科技数据在内的比较完备的科技基础条件和学科布局。

  60多年以来,中国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的技术创新成果。从新中国建立以后,中国的科学技术工作者瞄准着世界科学前沿,相继在多复变函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反西格玛负超子、陆相成油理论、人工合成牛胰岛素等方面都取得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改革开放以后,又在高温超导、纳米科技、量子通讯、生命科学等领域取得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基础领域的创新成果,超级杂交水稻、汉字激光照排、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等许多重大关键产业技术取得了重要突破。

  超级水稻的研究成功和它的大面积推广,不光为中国人民,也为全世界人民的粮食安全做出重要贡献。据统计,仅超级杂交水稻增产的粮食就可以每年多养活6000多万人。

  6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载人航天、探月工程的成功实施,使中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有能力为维护世界和平、探索太空做出贡献的国家之一。基础工业,制造业、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高技术产业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新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我们国家的工业增加值的9.8%,占出口的比例接近20%。

  科学技术在推动节能减排,服务北京奥运,支撑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重大的工程和重大活动当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服务于“三农”,抗击SARS,防控禽流感、战胜雨雪冰冻灾害以及去年惊天动地的汶川抗震救灾当中,科技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60年来,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致力于关键技术突破的攻关计划,致力于农村科学技术发展的“星火”计划,致力于国家高新技术发展的“863”计划,致力于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火炬”计划,和致力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的“973”计划。这些计划相继得到实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以科学技术进步法为标志的科技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建立和完善了科技奖励制度和知识产权制度,出台了一大批激励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得到逐步增强。目前我们在各类科学技术计划中,企业承担的项目已经超过了40%。科学普及的活动在全社会展开,全民科学素质得到了不断提高。60多年来,国际科技合作不断深入,中国已经和152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签署的政府间科技合作协定达到了104个,积极地参与了多个国际科学技术大工程。民间科技交流也十分踊跃。

  6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快速发展,中国的科技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差距。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对资源环境和气候变化的挑战和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仍然是任重而道远。

  为了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奋斗目标,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的发展道路,从长远考虑,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把自主创新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加强基础研究和面向未来的前沿技术研究,提高我们科学技术持续发展的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加快培育新兴战略型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我们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当中的一个重点任务。

  加快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加强对于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节能减排的技术问题,适应气候变化的科技工作,以及政策推广和公众的科学普及,是我们应对长远挑战的具体行动。进一步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涉及到培养和造就一批能够支撑我们国家创新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需要继续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既要学习先进技术,也要同时帮助发展中国家共同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建设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的国家正处在一个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明确地提出了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我们将通过各项政策,来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的道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走上创新驱动的科学发展轨道。我们相信中国的科技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和发展。它不仅为中国人民,也将为全世界人民的福祉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我们新闻媒体的朋友们,你们时时刻刻在关心着中国科技事业的进步,你们向全国人民传播了我们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为建设繁荣昌盛的祖国所做出的努力和贡献。同时,你们也把社会上关注的问题经常反映给我们。让我们能够及时地照镜子,能够及时地了解各地的情况,能够不断地改进我们的工作。下面,希望各位提出问题。

  王惠: 谢谢万钢主席刚才给我们介绍了这么重要而翔实的信息。下面我们把时间交给记者朋友们。

  中新社记者:刚才万钢部长在讲话当中有提到,科技在三峡工程、青藏铁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活动中都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想请您谈谈关于上海世博会。我们都知道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想请您从科技的角度谈谈如何演绎这一主题,以及如何为上海世博会提供支撑?

  万钢:上海世博会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是在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以“城市”为主题的活动。这是有它深刻原因的。从全球范围来看,城市化是一个发展的趋势,就我国当前的发展阶段,城镇化也是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问题。全世界5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70%以上的GDP产生在城市,85%以上的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来自于城市,90%以上的高等院校和科研力量都是集中在城市。

  当前城市的发展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和挑战。首先,由于人口聚集,城市有限的资源、土地、水和能源的供应矛盾突出;其次,随着城市产业的聚集,环境和生态受到了影响;第三,城市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结构趋同,城市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和升级;第四,交通堵塞、城市管理等等,它也需要我们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提升。在世博申请伊始,2005年,科技部就和上海市、教育部、城建部、环境部、卫生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基金会等十几个部门共同实施了上海世博科技行动计划。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下,科技怎么能让上海的世博更加精彩。科技怎么让世博更精彩?我总结了20个字。第一,低碳能源;第二,生态环保;第三,高效安全;第四,创新活力;第五,引领发展。

  具体地说,我们将在世博园区和世博周边采用新能源,比如,东海大桥的30兆瓦的风力发电,园区内5兆瓦以上的太阳能屋顶。在园区的交通工具方面,有500多辆零排放的燃料电池汽车在园区内提供服务,在园区周边又有500多辆低排放混合动力汽车为参观客人提供服务。在园区的照明上,大规模的采用了节能的半导体照明LED技术。园区的建筑都从节约能源、减少排放和可回收建筑材料这些方面进行构筑和建设。在生态环保方面,园区内的雨污水收集处理达到100%,再利用超过30%,工程的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回收率100%,资源化利用超过50%,同时,对于江水源的利用、对于水的处理都采用了一系列新的技术。

  在高效安全方面,食品安全实现了从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就像奥运会时一样,把物流和网络联系结合在一起。比如公共安全方面,智能交通实现了传感器和智能处理以及网络的结合,为维护交通安全提供便捷的服务。在传染病防控方面,制定完善了应对应急事件预案,同时,在上海市域范围内到达世博区园区的时间不超过一个小时,人均通过世博园区的入口闸机时间不超过20秒,园内的信息反馈处理和应急反应时间不超过2分钟,这都是有具体指标的。

  在创新活力方面,我们在上海首先进行了“三网融合”的实践,50多万用户已经接入以广播网为主干的网络总线,这样的话,大家就可以很快地看到网上世博的情况。在网络安全方面,将展出量子调控、量子纠缠理论在网络安全上的应用。在能源方面,我们可以看到,人工培养油藻来生产生物柴油的中试系统等等,这些将显示出中国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力。

  世博会更多的是为了展示未来的发展,为产业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实际应用,比如太阳能光伏的应用,比如半导体照明材料的应用,比如生态节能建设的应用,第三代移动通信、智能交通、智能化的互联网和物联网的连接等等,这些都将成为我们在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特别是在应对金融危机以后,国际的产业进入深度的结构调整,我们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已经成为我们重要的任务。在这个情况下,展示科学技术对未来的引领,推动观众们和参观者与未来技术面对面的零距离接触,能够更大程度上促进和推动创新技术的未来发展。我们在北京的奥运会上的展览就已经深深地揭示了这一点。近五年来,我们安排了180多项科技项目,共投入了近8亿元的研发经费,凝聚了全国上千家科研单位,上万名的科技人员参加了研究和开发。到目前已经有65%的项目完成了预定的任务,并已经被应用,其它的大家可以在世博会的展览期间亲身体验。

  我这里也想做一个小广告,11月初的时候,上海的工博会将在1号馆展示整个世博科技的应用情况。到时候大家可以先睹为快,率先经历。总的说起来,我们的目标是通过世博会为上海市带来空气清新、环境友好、便捷高效、安全健康和充满活力和发展后劲的城市生活。

  中央电视台记者:在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的时候,我到南部的一些城市进行采访,当时出口对这个城市的冲击非常大,因为这个城市是外贸的依存度达到300%,但是我在那看到一些科技型的企业,特别是高科技的企业,依然保持很旺盛的势头。其中有一些企业,在外商普遍要求延迟一到两个月付款的时候,他却要求外商提前给他付款。他跟我讲,我们在国际市场上保持着很高的定价权。我想问一下,中国经济在全球金融危机中一直保持着强劲增长势头的时候,中国科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多少?

  万钢: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一直到今年上半年,我基本上走遍了所有的省市。我不仅在东部,还到西部、中部,考察了很多企业,特别是我们国家高新区的中小型科技型企业。应该说我感到十分欣慰。经过了国家多年的超前部署和支持,我们的科技型高新企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经历了这场考验,也取得了快速的进步。

  在新能源领域,信息领域,特别是软件、游戏、创意产业,在节能减排领域,特别是新型的照明、新能源汽车和关键零部件这些方面,包括在一些大家都很熟悉的玩具领域,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亲眼看到一个制造变形金刚玩具的,把每一个模块都变成电动的,可以控制的,成了变形金刚的机器人。我曾在很多场合说过,过去一个变形金刚也许就卖100块,加上智能,加上自动,就变成1000块。所以,我觉得这些企业通过在自主创新方面的努力,都可以取得很大的发展。

  也应该说我们有很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东部和南部的中小企业受到过极大的冲击。这一点,温总理在多次考察的时候都给予了高度重视,特别要求科技界、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要面向中小企业,为它们提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的服务。温总理亲自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研究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问题,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发挥科技支撑作用,保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动员科研院所的科技人员进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带着技术、带着产品,帮助企业改善管理、开展产品创新和优化生产程序,提高这些中小企业的抵御风险的能力。

  从三月份《意见》发布以来,我们很高兴地看到,科技人员服务企业已经成为我们全国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自身的动力。据统计,将有近10万名科技人员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进入企业、进入农村、进入各行各业,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帮助中小企业进行产品创新和技术改进。由于时间关系,我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会通过各种信息发布的渠道向大家报告这些科技人员是怎么样在这些中小企业里面发挥作用的,怎么样帮助中小企业。

  在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时候,我们曾经有一个目标,就是到2020年,我们要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个目标。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科技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要达到60%以上。我们目前是在40%左右。我相信通过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经过科技工作人员的努力,我们这个指标在今后将会有很大的提高。因为国家正在走上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依靠科技实现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和各行各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这一点我们的信心越来越足。

  美国新闻周刊记者:刚才在您的发言过程当中您提到在上海世博会期间会使用一些低排放甚至是零排放的汽车。现在您能不能告诉我们,在全国范围内,大概有多少这样的新能源或者清洁能源的汽车,包括在公交系统使用的汽车,以及私人使用的清洁能源的汽车?您能不能告诉我们,政府现在正在采取什么措施来促进私人使用或者更多地使用这种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汽车?鉴于您的经历和您现在所掌握的这种情况,您认为有没有可能中国在将来会成为清洁能源汽车方面的超级大国?

  万钢:前天晚上,我代表科技部宴请了从美国来的客人,我们举行了在中美清洁能源研究中心框架下的一次重要的有关于清洁汽车发展的一个论坛,昨天,有80多名中国专家,大概有将近70名美国专家共同研讨了今后的发展。

  在欢迎晚宴上,我用了比较长的时间介绍了我们中国有关于清洁能源方面的发展,美国能源部的助理部长也对这个方面进行了发言,介绍了美国这些方面的努力。

  我想简单说一下。第一,中国政府从2000年开始就规划了重大科技专项来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在电驱动的汽车方面主要是三个领域:一个是混合动力汽车,一个是纯电池的电驱动的汽车,还有一个是燃料电池的汽车。这三种都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只是时间各有不同。同时关键的零部件,比如说,动力蓄电池、驱动电机、整个控制系统,都有了比较好的布局,并且形成了一定产业化的能力。去年年底,我们确定了要推动节能减排的新能源汽车的应用,不仅是在世博会,在全国的13个城市,每个城市都将推动千辆以上的节能与新能源的汽车应用,包括使用锂离子电池驱动的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的汽车。我们预计,到2012年之前,将有超过6万辆各种类型的新能源汽车投入使用。按照现在产业规模的数据和投资情况来看,我们将在2010年到2012年之间,形成每年为十万辆电动汽车配套的锂离子电池和驱动电机的能力。

  在推广应用方面,中国政府在交通领域的政策是“公交优先”。也就是说,构建强大的公共交通,使每一个市民都能够出行方便。所以,政府支持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示范推广,也是从公共交通领域开始。首先,在公共交通的大客车和出租车以及租赁车这些领域中进行推广。我的理念是:政府支持的科技项目所产生的科技成果首先应该让我们广大的市民、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有机会享受到,这本身也是一个科学普及的内容。

  其次,由于公共交通要求的运行强度强,对产品的可靠性可以持续考验,对于新产品的应用和开发能够提出更强的要求。

  第三,公共汽车和公交系统都是专职的驾驶员,对于产品的使用和它的问题找得也比较准,有利于产品改善。通过在公共交通领域的推广,技术成熟了,产品规模扩大了,产品的价格也可能降低,这样的话,就更加适合私人用车。中国的公共交通领域规模巨大,仅北京市就有5万多辆公共汽车、7万多辆出租车,还有几万辆清洁车、公务用车、邮政用车等等。还有一个很大的电动汽车的租赁车市场,我们的飞机、高速列车都会快速发展。这样的话,还有一个很大的租赁市场。所以,从这些市场先做起来,将会为个人用车提供更加合适的产品。

  科技日报记者:部长好。您刚才在讲话中也提到如今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同时,在改善民生这方面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想请您介绍一下,我们今后怎样更好地实现科技为民?

  万钢: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改善民生,改善民生要从几个方面着手:保证粮食安全;我们实施了粮食丰产工程。在公共卫生安全方面,应对各种疾病研发新药,解决人民吃药贵的问题,在环境保护、信息技术应用、新能源应用推广方面,能够改善老百姓的生活,提高老百姓的生活安全度和舒适度,都是科技工作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应该说,在民生领域的投入,在“十五”以前,科技投入大概在民生领域占30%,从“十一五”开始进行了调整,有50%左右是投入于民生领域。今后结合应对气候变化、节能减排的工作,我们会更多地加强在民生方面的投入。我一直有这样一个理念,就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体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当中,老百姓用的起、用的上、用的好的科技产品,就是最酷的技术。科学发展必须按照老百姓的需要来进行布局,来进行攻关。

  光明日报记者:我的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气候变化的问题,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日出席了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并在开幕式上发表了讲话。而且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将于今年12月份在哥本哈根举行。请问万部长,中国政府将如何参与到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当中?在以科技手段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已经或者将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

  万钢:应该说,中国政府已经自觉地、主动地参与了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系列活动,并且在努力地做出自己的贡献。我举两个例子:比如,“十一五”政府制定了单位GDP的能耗降低20%的约束性指标,这是一个硬性指标,也是我们需要花费巨大的努力要完成的指标。如果达到这个指标,意味着在我们的发展过程当中要减少超过13亿吨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这个指标的完成确实是一个十分艰难的任务。但是经过我们的努力,在“十一五”头三年,我们已经完成了10.1%,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应用,节能减排深入人心,再加上全国老百姓共同努力,我们坚信我们能够在预定的时间完成这个任务,在“十一五”结束的时候达到我们的指标。这样的话,我们就做出了我们自己能够做的贡献。

  第二,中国政府是发展中国家第一个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的国家。随着2007年6月份的公布,科技部和发改委等14个相关部门共同启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行动计划。在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科学问题、节能减排的技术问题、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防灾减灾的问题以及公共政策和动员群众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十一五”期间,国家用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各类科技投入,大概要超过100个亿。这也需要我们做出巨大努力。

  在最近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作了“携手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讲话,提出了四点:履行各自的责任是核心、互利共赢是目标、促进共同发展是基础、确保资金技术是关键。上个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也通过了《关于促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草案)》,我想,我们应对气候变化整个的工作将得到一个新的发展。

  目前,我们也正和全国科技界一起讨论、制订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我们一定会尽我们最大的努力,积极地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这也是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需求。

  我想,气候变化是一个国际性的问题、全球性的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当中,更需要我们全世界各国的努力合作,特别是在科技工作方面要努力合作。各国都要充分利用好国际的科技资源,这里面包括人类的智慧和知识,先进技术的相互交流和应用,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科学普及的问题。中国政府一定会尽我们的努力,也希望发达国家,特别是在这个方面具有领先能力的发达国家,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加强技术交流、共同研发。我们共同支持发展中国家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王惠: 谢谢万钢副主席,也谢谢各位记者的提问。

  大家知道,我们国庆新闻中心到今天为止所有的新闻发布会就结束了。在此,我代表我们新闻中心的全体工作人员对我们记者朋友们对我们八场新闻发布会和13场采访活动的支持、关注表示我们衷心的感谢。明天是我们的大日子,我们共和国成立60周年的大典要在天安门广场举行了,我们新闻中心的同志们还将在现场为大家现场报道提供服务。谢谢大家的光临。再见! (来源:中国网)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