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新闻-搜狐网站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策划-追寻现代中国-娃哈哈营养快线特约 > 庆祝建国60周年成就消息

中国最早工人聚居区再现产业工人60年生存状态

  新华网沈阳9月30日电(记者王军)中国最早的工人聚居区沈阳市铁西区工人村将13户工人家庭在原址真实复原,这些真实的生活场景从上世纪50年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见证了东北工业发展历史及发展进程中产业工人的酸甜苦辣。

  简陋的桌椅、床铺、台灯、收音机、衣服鞋帽、挎包甚至粮票、布票,以及菜市场、合作社、粮站、邮局、抗大小学、幼儿园等原貌的恢复,构成了50多年前中国产业工人的基本生活内容。新中国60华诞来临之际,一些早已搬进新小区的老工人仍愿意回来看看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素有“东方鲁尔”之美誉的沈阳市铁西区,曾为共和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50多年前的工人村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大的工人聚集区。1952年9月,沈阳市投资1200万元开始了工人村住宅的建设。到1957年形成占地面积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多万平方米的143栋苏式风格的建筑,这是共和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被称为“工人村”,最多时这里居住了2.7万人。

  今年72岁的李金凤老人是50年代最早入驻工人村的家庭之一。“那时候,一家10口人住在48.76平方米的套间里,尽管住房紧张,但是生活条件在当时的沈阳已经算不错的了。”她说。

  当这些全部为三层起脊闷顶式苏式风格建筑群拔地而起时,在那个当时还是平房与棚户遍地的沈阳,其蔚为壮观的程度可想而知。

  1953年第一批入住工人村的住户都是厂级领导、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但仍可明显看到当年物资的匮乏:厨房里,有水泥灶台,原木菜板、用切开的葫芦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秆串成的水缸盖儿、烧水用的铝制尖嘴壶等厨房用具,房间内也不过是三屉桌、双人木床、老式收音机等简单的生活用品。

  “不用说家用电器,就连件像样的家具也很少。”李金凤说。她家的台灯、衣柜等都是自己动手做的。

  进入新世纪,工人村里设施超老化,工人居住条件急需改善。2003年,工人新村奠基,老工人村开始分期分批改造。至今,已经有5600户居民住上了新房,工人村旧貌变新颜。

  6年之后回首工人村,老旧房屋在工人村已经鲜见踪迹。成片的“苏联楼”被现代化的物业小区住宅所代替,但是老工人村仍保留7栋起脊闷顶式苏式住宅楼,翻修后在这里建起了“工人村生活馆”。去年6月,生活馆对外开放,这里保留了50年来中国产业工人的生活原貌,复原和展出各个年代的13个家庭,老照片200多幅、各种生活实物5000余件。

  作为60年代家庭的代表,李金凤的家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这个时代的家庭摆设与50年代基本相同,家庭里有半导体收音机沙发和茶几、台灯等,厨房里开始有了煤气灶。不过这个年代的家庭则带有显著的时代烙印,墙上贴着毛主席像,抗大小学里立有雷锋半身像。

  70年代的家庭家用电器明显多了一些,单桶洗衣机、收录机开始进入中国家庭,但是,70年代的家庭生活依然艰苦,高粱米和玉米面是当时的主食。由于当时中国政府尚未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居住拥挤成为这个年代工人家庭最大的难题。

  老工人李树义70年代已有4个孩子,居住在一间房内,为了增加空间,多住几个人,他不得不在半空中做了一个吊铺,还在壁橱间安了一张床。

  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工人家庭带来了最明显的变化。80年代和90年代的家庭里开始有了电视机、电冰箱、电话等现代化电器。不同的是,80年代的家庭用的是黑白电视机,90年代的家庭里则拥有了彩色电视机。

  不过,变化最大的还属新世纪。6年前,工人村被全面改造。李金凤家2008年搬进了在原址附近新建的工人新村,老两口带一个孙女居住在80平方米的新房里。“出门就是树林,还有健身器材,晚饭后喜欢在小区内散步,锻炼身体。”她说。

  身体依然健康的李金凤现在已是社区志愿者,她每天上午要在社区内巡逻值勤,“如今生活好了,退休后也想为社区和社会做点工作。”她说。
(责任编辑:杨笑)

我要发布

*搜狗拼音输入法,中文处理专家>>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欢迎您注册发言。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纪念六十年的国家历史,不仅仅是对建国过程的简单描述,还是一次对自己祖国的宏大审视。

更多>>> 我的解放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