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法制日报

盛事难忘 开国大典亲历者忆“1949”(图)

来源:法制日报
2009年10月01日09:57
  60年前的今天———1949年10月1日,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即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28响礼炮声轰鸣震惊世界;受阅部队脚步声铿锵撼动寰宇;30万群众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事件,也是二十世纪世界最伟大的事件之一。中国人民从此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华民族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虽然战争的余烬还没有熄灭,铁流还在大地上奔突,但一个统一、富强、民主的新中国正静静地走来……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之际,记者访问了当年参加过开国大典的公安民警和新闻工作者,听他们讲述与开国大典相关的故事。60年前参加开国大典的经历镌刻在这些亲历者的记忆深处,每每追忆都会热血沸腾……

  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新摄(资料照片)

  “老广播”再“播”庆典故事

  本报记者 杜萌

  走进今年86岁的杨兆麟先生的书房,与这位新闻前辈相对而坐,聆听他回忆开国大典的亲身经历是一种享受。

  杨兆麟于1923年10月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共党员,解放后曾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长。1949年9月30日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的采访,以及1949年10月1日对开国大典的采访,是他职业生涯中无比珍贵的经历。

  毛主席用的话筒是精心挑选的

  “看过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那段镜头吧?”杨兆麟问记者,“你注意到毛主席面对的那个扩音话筒了吗?”杨兆麟向记者透露了那个话筒的来历———“那是我们精心挑选的最好的话筒,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话筒”。

  在杨兆麟的讲述中记者获知,开国大典那天在天安门城楼上安置着两个一模一样的话筒,一个安放在天安门城楼正中间,专为领袖们讲话设置,另一个是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现场直播的播音员设置的。

  杨兆麟告诉记者,就在几天前,与他年龄相差不多的李志海来他家,带来一张老照片的复印件。老照片上的李志海正在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话筒前的毛主席调整话筒高度,那张老照片是从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的开国大典纪录片上“扒”下来的。

  “李志海是我们电台的技术人员,有关开国大典上播音的技术细节,他全都清楚,因为天安门上的两个话筒就由他负责。”杨兆麟说,“后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讲话用过的那个话筒和毛主席按下电钮在天安门广场升起的那面国旗,全都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新中国领导人从我们身旁经过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发出预告:“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及全国各地人民广播电台,决定全部转播今天下午3点钟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庆祝大会实况。”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决定用“实况广播”向全国人民报道现场情况,具体要求即通过广播设备,把现场的实际情况、音响和播音员的解说同步播出。

  杨兆麟记得,播音话筒原来安放在天安门城楼走廊的最西端,由于天安门城楼上参加观礼的人太多,嘈杂的人声势必影响实况广播的质量,他们不得不从城楼最西端挪至靠中间位置,“天安门上总共有五面红旗,我们搬到第二和第三面红旗的中间位置”。

  杨兆麟与胡若木作为广播电台编辑与播音员丁一岚、齐越4人并排站立,他们所处的位置视野开阔,可俯瞰天安门前经过的队伍,是现场报道的最佳位置。

  “天安门那时没有电梯,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他们都是走西侧楼梯上来的。”杨兆麟回忆着,“他们都从我们身旁经过。”就在前一天,杨兆麟与同事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闭幕式进行了报道,第一次近距离地与新中国的各位领导人、社会知名人士相处,但在天安门城楼上再见到这些国家领导人时,他依然心情激动。

  “我当时26岁。”杨兆麟说,“毛主席要在这里向全国人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我们为此做现场报道,广场上有那么多激动万分的群众,身后就站着受人民爱戴的领袖们,真的是很激动。”

  天安门广场架起诸多“九头鸟”

  开国大典举行之前,北京新华广播电台做足了准备工作。

  杨兆麟记得,电台编辑人员当年一次次采访受阅部队,一次次前往阅兵式和分列式演习现场观摩采访,事先还对各机关、团体、学校、工厂、农村参加游行的干部群众进行了采访。写成的广播稿是要在实况广播中插播的,那些稿件全都经过大家的反复讨论,不断修改。

  记得在一次演习时,朱德向北京新华广播电台负责人询问实况转播的准备情况。如此庄重的重大场合,如果广播技术上出现问题怎么办?朱老总担心他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时会出现播音技术问题,于是,朱老总要求广播电台派人到中南海事先为他录好音。虽然这份录音资料当天没有使用,但却成为建国历史上一件珍贵的文物资料。

  参加开国大典的群众预计将有数十万人,尽管当年的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没有现今这么大,但如何让全广场群众听清天安门城楼上的扩音声,这的确让广播工作人员颇费脑筋。由于器材设备简陋,考虑到只有一个喇叭的普通扩音器无法承担更大音量的播出,有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将9个普通扩音喇叭焊在一块金属板上,果然音量巨大,大家欣喜地称之为“九头鸟”。当天安门广场架起诸多“九头鸟”时,发愁扩音问题的电台工作人员大松了一口气。

  怕影响播出音质我们不能出声

  1949年10月1日下午1时30分,北京新华广播电台的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全部抵达天安门。

  负责庆典筹备工作的周恩来总理提前来到天安门城楼,检查各项准备工作,过问实况广播工作的准备情况。

  下午2时45分,毛主席和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的各位委员分别乘汽车,出中南海东门到达天安门城楼北面,大家在西侧台阶处下车,然后拾级而上。当毛主席走到城楼正中央就位时,天安门广场欢声震耳。

  时针指向下午2时55分,丁一岚和齐越开始播音。瞬间,全国各地守在收音机前的人们屏住呼吸,等待那个神圣庄严时刻的降临。

  下午3时整,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宣布庆典开始。毛泽东走到立式扩音话筒前,用湖南口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随即,毛主席按动升旗电钮,五星红旗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冉冉升起。全场肃立,广场上的54门礼炮齐鸣28响,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的28年历程。

  开国大典实况广播时,播音员丁一岚、齐越两人轮流广播,杨兆麟和胡若木作为电台编辑分别站在播音员两边。

  “我们不能出一点声,以免影响播出音质。”

  记者问杨兆麟,既然稿件都准备好了,编辑站在那里干什么呢?

  “我们要对现场实况进行描述,播音员需要我们提醒,比如阅兵时有哪支队伍过来了,播音员插播稿件时顾不上注意现场的情形,我们不能出声,但我们可以用手向队伍指指点点提醒播音员及时报道呀!”

  由于大家熟悉庆典进行程序的全部细节,4个人配合默契,圆满地完成了实况广播任务。

  未能保留播音全过程终生遗憾

  “庆典结束是周总理大声宣布的。”杨兆麟回忆说,“毛主席在离开天安门时,挥舞着手上拿着的帽子,从东边缓步走到西边。”

  杨兆麟说,实况广播加上当天准备工作时间,大约持续了六七个小时,而他们4个人在天安门城楼上从始至终一直站立工作,现场也没有设置座椅,奇怪的是当时一点没觉得疲惫。

  “如果说有什么遗憾的话,”杨兆麟无奈地说,“当时技术设备条件不行,如果不是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的摄影师拍摄开国大典时,捎带有播音场景和声音的那一小段纪录影片,我们那段历史就一点史料也没保留下来啦。”

  没能保留当时播音的全过程,这是杨兆麟无法弥补的终生遗憾。

  女警卫城楼上下送水忙

  关瑞兰是北京市公安局的离休干部,在开国大典那天及之前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她和其他民警一起从事着警卫服务工作

  关瑞兰

  1949年3月中旬,为了确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绝对安全,北平市公安局成立了保卫政协警卫大队,并从各单位抽调了一部分年轻女同志到保卫政协警卫大队工作,我便是其中的一员,被分配到三分队。我们的任务是会场警卫。三分队女同志最多,而且年龄都是十六七岁。

  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中南海召开。我们做了精心的安排,警卫措施也很得力,顺利地完成了这次任务。

  在这期间有一件事使我久久不能忘记。那是政协会议临近结束时,彭真同志和一些代表到北海公园游览。我和另一位女同志在另外一条船上紧跟着做警卫工作。呆了一会儿,彭真同志的船划过来,他非常和蔼地对我们说:“你们这些小鬼是哪儿的?”我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是工会的。”我们对外的统一口径是工会干部。彭真同志笑着说:“是吗?我看你们都是公安局的。”我们也不知道怎么回答了。他又说:“你们太死板了。游人是观景,而你们总是盯着首长。要自然些。”我们听后都笑了。当时我们感到首长说得对,更感到彭真同志特别平易近人。

  开国大典那天早上,我们起得很早,分队长向我们交待了任务,因为这次警卫地点是在天安门后面午门前面,场地大,而且还要往返到天安门城楼上去送水,况且人员既多又杂,警卫工作比较难做,所以大家必须时刻提高警惕。我们匆匆吃完早点就从驻地出发了,当时下着小雨,我们分队也没有车,整个大队只有一辆吉普车,所以我们只好从西四乘有轨电车赶到天安门。每个同志都按分配的任务来到岗位上。我当时是在城楼下烧水,后来又将开水用铁壶一壶一壶地送到天安门城楼上。那天我们受到了特别照顾,每人发了面包和小香肠作为中午饭。

  下午3点整,开国大典开始了。国歌声、礼炮声、欢呼声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激荡。我们当时心情也非常激动,真想走过去,仔细看看首长们。但是,我们的任务是保卫首长安全,只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表达此时此刻的心情。这一天我们从城楼下到城楼上不停地忙碌着,直到晚会结束,我们才放下心来。

  见证者讲述保卫开国大典

  本报记者 崔立伟

  老人身板笔直地坐在沙发上,在他面前,一个充满朝气的少年正在炫耀着一套崭新的运动式样的服装。

  “这套衣服平时训练不能穿。”少年说,“只能在国庆节那天在天安门广场表演时才能穿。怎么样,比您在开国大典那天穿的服装好看吧?”

  老人目不转睛地望着少年,红润的脸上始终挂着微笑,听到少年的问话,他摇摇头:“开国大典那天我穿的是公安干部制服,豆绿色的,帽徽是圆形的,上面嵌着"公安"两个字,我觉得,那套服装最好看。”

  这是记者在北京市三环路边一间普通的住宅里看到的情景。

  老人名叫刘朝江,是北京市公安局离休干部,今年81岁,他有着一头短短的银发,两道浓密的白眉“站立”在眉弓上,让他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那少年是刘朝江的孙子,在读高中二年级,9月19日———记者采访刘朝江的这天上午,他刚刚参加完国庆60周年庆典彩排,一时难掩兴奋之情。

  “开国大典那天,我也像他这样兴奋。”老人指指自己的孙子,转过脸对记者说,“当时我在市公安局内七分局人事股工作,内七分局管辖的就是以天安门为中心的地区。”

  说到这里,老人把话停住,从脸上的神态看像是在思索着什么。

  “要说开国大典的保卫工作,不能只谈10月1日这一天,准确地讲,应该是从7月中旬开始的。当时,市公安局根据中央和市委的有关指示开展了从7月中旬到9月中旬为期两个月的集中行动。”老人说,“我记得,在那两个月里有几次大的行动,我好像还写过一些相关的东西……”

  在采访之前,记者搜集了一些刘朝江老人写过的有关回忆文章,便拿出来给老人看。老人看后说:“对,大概就是这几次。最有名的应该是打击王凤岗残匪和抓捕赵冰谷的行动了。”

  在回忆文章里,对打击王凤岗残匪的行动是这样记述的:王凤岗匪徒不同于一般的散兵游勇,他们大多是些恶霸、惯匪,他们更名改姓,伪装成三轮车夫、摊贩等各种身份的平民,隐藏在北平各个角落,他们利用手中的武器,无恶不作,同时还与暗藏的国民党军统特务勾结,伺机暴动。7月19日,市公安局会同有关部门在全市搜捕王凤岗匪徒,抓获87人。8月4日,内三分局捕获了王凤岗的胞弟王凤武,通过审讯进一步摸清了这股残匪在北平的情况。9月9日晚,全局上下一起行动,再次进行大搜捕,一夜之间抓获残匪209人。

  抓捕军统特务赵冰谷的行动更是令人紧张,当时,距开国大典只有10天。

  赵冰谷先后混迹奉军和国民党政界,后加入国民党军统组织。1949年9月,他以经商为名,从当时还没有解放的四川转道香港来到北平。他自称已联络川康民主人士待机起义,准备迎接解放军入川等等。一些人受其蒙蔽,介绍他与李济深、张澜等重要人物见了面,赵冰谷还请求他们引见,想尽快见到周恩来等领导人。

  赵冰谷的行为引起了市公安局的高度重视,市局二处(侦讯处)经过迅速调查,了解到赵冰谷前来刺探军政情报的真实目的。

  9月20日,赵冰谷被抓获,从他的行李中搜出了国民党的“东南工作团”证件及电台密码等物。

  “除去这些大的行动外,为保障开国大典的顺利进行,我们在社会上做了大量的调查摸底工作,调查摸底的对象一共24种,其中包括旧政权时期的军政警宪的情况;同时,我们还发展了治保积极分子队伍。经过两个多月的集中行动,我们迎来了开国大典。”刘朝江回忆说。

  虽然60年的光阴过去了,但对开国大典这一天的情景,刘朝江老人记忆犹新。他说,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担任会场和现在东西长安街警戒任务的是解放军战士,公安民警的主要任务是管理辖区的治安。他当时的岗位是在高碑胡同派出所,高碑胡同位于天安门广场的西侧,就开国大典仪式的保卫工作而言,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他们的具体工作是在辖区内徒步巡逻,目的是防止不法分子进行破坏,维护社会秩序,及时发现处置异常情况。

  “那天心里还是有些紧张。”刘朝江说,“因为这个辖区内的情况比较复杂,有曾参与抢劫盗窃的人,也有曾藏匿枪支的人,有些还是重点控制对象。所以,我们一直在不间断地巡逻。渴了,就在路过派出所时喝上一口水。那一天就是这样度过的。”

  “当时辖区里没有发生什么情况。不过,那天可真的不平静。由于我们这里临近会场区,许多参加庆祝活动的队伍都从这里经过。从上午开始,经过辖区的工人、农民、机关干部、学生、居民的队伍络绎不绝,他们拿着彩旗,打着标语,托着领袖们的画像,敲锣打鼓、浩浩荡荡……”老人的脸上现出激动的神情,说话时的语速也加快了。

  刘朝江不是北京人,60多年前,他是承德师范学校的学生,不过,在读书期间,刘朝江就在党组织的领导下,冒着生命危险宣传革命。1948年3月,党组织安排他和十几名同学来到北平,为迎接北平解放做了大量工作。

  “当时离广场那么近,却不能到会场中去,是不是有些遗憾?”记者问。

  “有点。”老人憨憨地笑笑,“不过,也看到了一些会场的情况。下午3点左右,我们巡逻到紧靠广场的四眼井胡同的时候,看到广场上千万面红旗和密密麻麻的队伍,随后礼炮发出了震耳的轰响,天安门国旗杆上的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一刻,只觉得浑身热血沸腾,强烈的自豪感让自己的心怦怦地跳。可是我不敢多看,因为我的职责是保卫开国大典的安全。我只是在心里说"可盼到这一天了"!”说到这里,老人提高了语调,脸色越发地红润起来……

  开国大典大事记

  1949年7月7日,中共中央成立了由周恩来为主任,彭真等人为副主任的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筹委会根据中央指示拟定的开国大典有三项内容: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二、中国人民解放军阅兵仪式;三、人民群众游行活动。

  8月9日至14日,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作出了迎开国庆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

  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会议制订了《共同纲领》,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号、国旗,并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10月1日上午8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到达指定地点。

  10时,30万群众陆续从四面八方涌向天安门广场,一时间天安门广场人山人海,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下午2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会议。会议一致决议,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向各国政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愿与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建立外交关系。

  下午3时,毛泽东主席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随后,开国大典阅兵式开始了。阅兵式持续近3个小时,此时天色已晚,长安街华灯齐放,群众游行开始。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