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南都周刊》 > 精彩报道

“革”不掉的香火传承

来源:南都周刊
2009年10月01日16:16

  “革”不掉的香火传承

  在这个特别的年代,香火观念和饥荒搭档上演了一些人间的悲喜剧,本是陌路,却纠缠一生,原是至亲,却终难再见。

  文· 吴越

  社员们劳动之余的几句搭讪,改变的却是几百公里之外一个小孩的一生走向。

  三年困难时期,福建沿海地区,海边的日子普遍不如耕田相对丰盛的山区。偶尔也会有渔村的人前往山区的人民公社参加生产队,闽东陈镇的张细陆便是其中一个。

  作为封闭年代的外来者,他是个可以讲故事的人,他可以告诉旁人,饥荒如何在海边的村子里蔓延,灾害是如何摧残着人们简单的生存欲望。……

  “很多孩子都这样给糟蹋了。”

  “那不如带一些到这里来养?”负责食堂工作的刘阿姨接过话。

  “你要吗?”

  “可以啊。”

  刘阿姨当时不过27岁,她的公公是红军烈士,算是“红色家庭”。刘阿姨的丈夫去世已经好几年,膝下只有一个女儿,如果收养个男孩,既可以给夫家延续香火,又能救助一个孩子,倒是个善事。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族人的支持。

  1962年,农历二月,在当地,还是在“年头”,按惯例是要唱大戏祭祖宗的。未满4 周岁的张庆海,是张细陆的同乡,家中共有9个兄弟姐妹,他排行老六。二月初八这天,无风无雨,庆海一大早就起床了,别过父母,跟着长他将近16岁的大哥,从陈镇渔村出发,先是坐了3个来小时的船到了附近港口,然后开始翻山越岭,足足走了五个多小时山路,傍晚时分到了邻县那个山村刘阿姨的家门口。

  当刘阿姨见到这哥俩的时候,不禁细细打量。破棉袄里那个孱弱的孩子,看起来倒也是机灵可人的,让人欢喜,只是身上的虱子着实很多。但毕竟是棉袄,不能扔掉。随后,刘阿姨给小庆海换上了新衣服,用蒸笼蒸棉袄,笼子底部一层死虱。

  当天,招呼过晚饭,闲聊过几句,刘阿姨拿出积攒许久的46斤粮票,交给张家大哥,算是补偿,同时也千叮万嘱,粮票攒来不易,定要保管好,回去以后缓缓家中的燃眉之急等等。随后,立下字据:“某某某从今往后过继给某某家,不得反悔”之类。从那晚开始,张庆海不再姓张,改姓陈,为当地陈氏第三十六代子孙。

  无论怎样的革命运动,以及如何的思想改造,“香火”——这样一个观念在中国一直根深蒂固,多数的收养和过继均基于此。只是在这个奇怪的年代,香火观念和饥荒搭档上演了一些人间的悲喜剧,本是陌路,却纠缠一生,原是至亲,却终难再见。在庆海之后,这个山村又来过不少海边的孩子,他们有的过继给未能娶妻的光棍,有的过继给同刘姨一样没有男丁的家庭。

  第二天,大哥怀揣46斤粮票又是跋山涉水,回到渔村。此后,小庆海再也没见过大哥,大哥殁于“文革”武斗。(因涉及隐私,人名、地名已作处理)

责任编辑:黄珊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