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文物鉴定:为什么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来源:中国新闻网
2009年10月12日16:11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科学,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历久而弥坚,若它的存在、它的传承需像中医一样靠“申遗”来保护,当令人叹息。而科学仪器的先进与局限又让人想起刚诞生时的火车、电脑,那时它们的前景也曾被人怀疑。其实,无论是眼学还是科学仪器,都需要人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用智慧的头脑去优化。

  华义武说,文物是艺术,是人文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

  冯松林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鉴定文物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科学仪器鉴定有“眼学”所不具备的优势。

  吴隽说,文物鉴定需要“眼学”和科学仪器两种鉴定方法的协同发展。

  古语云:“乱世黄金,盛世古玩”。如今,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也掀起了古玩收藏的热潮。而古玩收藏的热潮也引发了文物鉴定的更多需求。中央电视台的“鉴宝”栏目每期都有很高的收视率,中国地质博物馆近期开展的玉石鉴定活动也吸引了大批公众。

  著名的文物鉴定家华义武是潘家园的常客,他在北京文物公司做了40多年的流散文物鉴定,对玉器鉴定颇有研究,退休后的华义武开始了玉器收藏,用他的话说,他经常到潘家园来“捡漏”。每次去潘家园华义武身后总跟着几个朋友、学生,或是跟着淘宝或是现场学习。而潘家园的摊主对这位经常出现在中央电视台《鉴宝》栏目的专家也很是崇拜,都极力邀请他去自己摊前看一看。毕竟华义武这样的明星,只要在摊前小留片刻都是极佳的广告。买主和卖主对华义武都特别的信任,这是对他多年经验的信任,也更是对“眼学”的信任。

  “眼学”可靠吗?

  华义武往玉器摊前一站,目光一扫,张口就来,“这是商周的,这是战国的,这是新工艺品……”和摊主的介绍不差毫厘,让你不得不惊叹眼力的迅速和准确。对于自己鉴定的功力,华义武颇为自负。从小就受文物专家的熏陶,后来又从事流散文物鉴定工作,那时每天都要辨别文物的真假,有时在海关现场把关,阅“物”无数也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

  华义武说,“眼学”也就是靠目测鉴定,看器型、纹饰、胎、釉、彩、工艺等。比如青花的呈色,对一个合格的鉴定师来说,他不但应当能一眼分出哪是永宣、哪是成弘、哪是嘉万、哪是康雍,而且应当能看出每一分期之间共同点前提下的细微差异。再结合胎、釉、彩、工艺、纹饰等要素综合考虑,对于常规鉴定应该是绰绰有余的。而许多高手之所以“打眼”,并不是因为目测鉴定不行了,而是因为看得太粗,或功夫不到家。

  造假者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会不会对“眼学”的准确性造成影响呢?华义武始终认为,造假顶多是“以假乱真”,不可能做到“以假成真”,任何原创和摹仿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原创的空灵、松弛、随意是模仿的生涩、夸张表现不出来的。因此再如何造假,在仔细的观察中都会显形。

  而对于近年来科学仪器介入文物鉴定,华义武却表示他既不懂科学仪器也不愿意去弄懂,“文物是艺术,是人文的东西,为什么要去分解它、去量化它?”就像烹调师、品茶师、调酒师一样,这些技艺都是口传心授的,科学仪器量化不了。况且文物的独特魅力是能从瓷器、铜器、珠宝翠钻、竹刻、根雕、书画的细细把玩中,把人带入悠悠怀古的情怀里,让人遨游于岁月长河中。古人就说,“玉,石之美者。”买玉器是欣赏它的工艺,不是要知道它是二氧化硅还是什么别的成分。华义武认为现在把玉分成透闪石、角闪石等等,过分地追求这些东西是舍本求末的做法。而文物鉴定来不得半点浮躁,现代科学仪器的兴起,大家都以为机器无所不能,只愿意走捷径,倒是把“眼学”这些经验的东西都要丢掉了。

  工艺可以量化吗?

  就国际上来说,用科学仪器做文物鉴定并非新鲜事物。国内虽然起步比较晚,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不少高科技的鉴定技术也开始应用于文物年代的断源断代和真伪识别之中。譬如“电子自旋共振谱记年法”、“同位素记年法”、“穆斯堡尔谱记年法”等,利用碳14、热释光都可以对不同的文物进行年代测定。

  使用科学仪器的依据何在呢?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的吴隽博士说不同的方法有各自的科学根据,而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古陶瓷实验室主要做古陶瓷研究和鉴定,运用的是成分分析法。他说,古代陶瓷器一般是就地取材,由粘土等天然矿物原料按不同配方配制后加工、成型并烧制而成。而岩石和矿物总是带着产地的某些特征信息,如主量和微量元素的种类和含量、同位素比值和矿物微结构等,如同人的指纹一样,后天无法伪造。原料在加工和烧结成陶瓷的过程中,经过物理和化学等变化,原料的部分信息仍然会保留在古陶瓷器中。同时在古陶瓷发展历史过程中,工匠们所用的原材料、制作和烧制工艺是不断地改变和提高的,不同产地的古陶瓷存在地域差异即产地特征,不同年代的古陶瓷存在时间差异即年代特征,这就为古陶瓷的断源断代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冯松林说,利用自然科学方法鉴定文物是一种发展趋势,现在的方法也越来越多,而且科学仪器的分析鉴定有“眼学”所不具备的优势。他举了一个例子,邢窑、定窑、井陉窑,这三个窑的白瓷产品的胎釉颜色、造型、纹饰方面有很多雷同或相似之处,尤其是精细白瓷更是用肉眼和经验难以判断其产地,使得一些精美的传世品无法确定其确切的产地,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精细白瓷烧制窑口难以确定,成为考古学上的“悬案”。但高能物理所通过元素组成的分析譬如着色元素Fe的平均含量等获得了界定产地的初步结果,将为解决陶瓷考古、文博和收藏界的难题提供科学依据。但冯松林也特别强调,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一定要考虑其可行性和实用性,不能盲目地追逐新技术。

  仪器科学吗?

  提到科学仪器,人们往往认为它比人更客观,准确率应该能达到100%,然而科学仪器在文物鉴定上也存在失误因素。有的器物用仪器得出数据后,不同的专家却给出不同的结论。还有是在高科技造假上栽的跟头。你用碳14测定器物,我就在你“取样”的底足部位把原来远古年代的有效成分粘结上去,让你取刮下来的碳标本测出的年代仍然古远。你用“热释光”鉴定来测试陶俑,我便用原来墓葬中的砖土碾成粉制作,不经过烧结,只是在瓷土中加入高能固化剂,这样,“热释光”测出的年代依然久远。于是有人感叹,科学仪器也无能为力了。

  吴隽说,这些情况的出现并不是仪器的错,在鉴定过程的三个环节中,任意一环有问题都可能导致结果的不准确:或是分析者缺乏必要的陶瓷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丰富的古陶瓷专业知识(古陶瓷的工艺、化学组成、物相结构、各种物理性能等),无论是在测试过程中对测试的部位和层次的选择、还是对测试数据结果的处理和认识都有可能产生歧义,甚至使鉴定结果南辕北辙;或是缺乏完整的数据库,结果难免有错。

  记者曾到过高能物理所核分析室的古陶瓷核分析研究实验室,冯松林和他的同事自2000年起开始建立中国古陶瓷标本数据库。单是标本,他们就收集了福建建窑的、从唐代早期到南宋早期6个文化期的黑釉瓷标本139件,浙江寺龙口和荷花芯越窑出土的、从晚唐到南宋早期6个文化期的青瓷标本344件,江西洪州窑从东汉到五代的青瓷标本400余件,景德镇湖田窑从五代到明代8个文化期的青瓷……十几个典型窑口的古陶瓷标本6300多件。冯松林却说这个标本库还只是初具规模,只是某些重要窑口的较全面收集,他估计还得5年之后才能比较完善。

  “眼学”和科学仪器协同发展

  说到文物鉴定工作的前景,冯松林认为,假以时日,科学仪器一定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他也希望能加强沟通,他说,现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中国科大、上海硅酸盐研究所、陕西科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上海复旦大学、故宫博物院等都采用了科学分析方法进行陶瓷的研究工作。但到目前为止,多数单位只是各自建立了单一分析方法的小型数据库,没有统一的分析质量保证体系,所以实验数据之间不能相互验证和补充,形成了分散和各自为政的研究现状。此外,是否按科学分析要求收集和分析古陶瓷标本,分析的标本是否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实验数据是否满足统计分析要求和覆盖化学组成的变化范围……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研究结果的实用价值和应用价值。各部门之间若能协作、沟通,或许能更便利地达到目标。

  吴隽博士说,文物鉴定需要“眼学”和科学仪器两种鉴定方法的协同发展。眼学和科学仪器二者是互补的关系,并不是对立,只是各自采取的角度不一样,提取的信息不一样,一个从外型、文饰、绘画风格的形态来考虑,一个更多地从内在的组成、成分来鉴定,但都有合理的地方。如果能构建二者的沟通平台,实现相互严证、互相补充,文物鉴定会更加科学和可信。

  文物鉴定是一门综合科学,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物理、化学无所不包。眼学作为一门经验科学,历经数百年的口传心授,历久而弥坚,若它的存在、它的传承需像中医一样靠“申遗”来保护,当令人叹息。而科学仪器的先进与局限又让人想起刚诞生的火车、电脑,那时它们的前景也曾被人怀疑。其实,无论是“眼学”还是科学仪器,都需要人们用宽容的眼光来看待,用智慧的头脑去优化。

  : 科学仪器是如何鉴定的?

  中国科学院硅酸盐所有一台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仪(EDXRF),是2003年花了150万元人民币从美国一家公司引进。这台仪器体积为640mm×640mm×460mm,是目前世界上样品室最大的设备,也是特制的。该仪器样品室特别大,因而多数被检测的文物能完整地放进去,可以进行无损分析鉴定。

  现在这台仪器不仅用于研究,还有限(该所研究比较成熟的窑口且不影响研究工作)地对社会服务,对外服务鉴定费为每次1000元左右。如果检测样品,只需将器物放入仪器经2~3小时测试,两天左右就可以拿到一份鉴定报告。鉴定报告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该器物的化学组成结果和分析结果,第二部分是判断结果,有诸如“与明代相符或不符”的字样。

  吴隽介绍说,其实科学仪器鉴定并不像所说的那么简单,还有不可见的工作,那些工作才是庞杂而艰巨的。鉴定工作主要有三环,首先是建立一个非常可靠、完备即具有相应时代和窑口的大量古陶瓷样本的主次及微量元素组成、结构和物理性能的参数数据库,这项工作要经过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积累才能完成。第二步是,建立一套适合于古陶瓷无损测试的设备和成熟的分析方法,并保证分析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最后是测试数据的专业技术处理,通过对数据变量的筛选、元素组成的确定等预处理,根据所得到的许多不同特征的统计分析处理结果图,就像对一个物体的多角度透视,寻找一个能反映所需要信息的最佳角度,并加以放大,归纳提取,得出结论。因此可见的那部分——测试数据只是鉴定工作的一环。只有充实的背景、完备的数据库,并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处理,才能得出准确的结论。 (来源:CCTV《探索·发现》)
责任编辑:郭扬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