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观察与思考 > 观察与思考

忆09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低调谦恭真君子

来源:《观察与思考》杂志
2009年10月16日15:19

  高锟: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张敏杰

  北京时间10月6日,200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华裔科学家高锟(Charles K. Kao)、美国科学家韦拉德•博伊尔(Willard Boyle)和乔治•史密斯(George Smith)3人共享此奖。高锟在“有关光在纤维中的传输以用于光学通信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将获得今年物理学奖一半的奖金,另两位美国科学家则各得该项奖金的1/4。消息传来,科学界深感高锟获得此项迟到的物理奖确是实至名归。

  “光纤之父”: 使信息高速

  公路在全球迅猛发展

  得知获奖后,高锟表示:“我对于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深感荣幸。诺贝尔奖鲜有表彰应用科学的成就,故我从来没有想过会获奖,感到非常惊喜。”

  确实,高锟的研究是开拓性的,也是致力应用性的,其科研成就彻底革新了整个通讯方式,互联网、电子邮件的出现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都要归功于他的光纤发明,为人类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约瑟夫•努德格伦所解释的那样,高锟取得了光纤物理学上的突破性成果,他计算出如何使光在光导纤维中进行远距离传输,这项成果最终促使光纤通信系统问世,而正是光纤通信为当今互联网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光纤大幅提高信息传输速度,令人们可以“在刹那间把文本、音乐、图像和视频传输到世界各地……如今,每个人都在使用光纤媒介”。 可以说,光纤构成了电话和高速互联网等现代通讯网络运行的基石,构成了支撑我们信息社会的环路系统。在互联网中畅游、欣赏高清晰电视转播节目、与千里之外的友人通话,又或者躺在病床上接受胃镜检查,这些事情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没有高锟一如既往、坚持不懈的研究,就没有今天的互联网时代,信息科技就难言发展,由此衍生的商业活动、金融交易,乃至纽约、香港、东京、上海作为金融中心的地位更谈不上来。

  但是,高锟的科学成就来之不易。

  上世纪60年代初,高锟已在一篇论文中首度提出“光通讯”理论:以玻璃制造一条比头发还要细小的光纤,代替体积庞大的千百万条铜线,作为传送容量几近无限的信息传送管道。这一崭新构想提出之后,学界均嗤之以鼻,认为是“痴人说梦、绝无可能”。在当时,即使是最好的导体,光波在其中传输20米,能量就只剩下原来的百分之一,更何谈“通讯”二字。但是高锟并没有因为专家们的话而放弃,他一意孤行,除了埋首研究自己的理论外,还亲自向当时美国通讯界的权威贝尔实验室推销自己的想法;但即使高锟愿把专利权出售,贝尔实验室也不看好。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渐变成现实。后来,他的理论得到通讯界以外的玻璃生产商康宁公司的赏识,1981年第一个光纤传输系统成功问世。

  高锟提出的光纤,是用高纯度的玻璃纤维制成,光进入到其中,就像进入了一个周围全是镜子的管线,在全反射的作用下,再也跑不掉,只有从另一端出来。光纤有低损失、宽频带、尺寸小、重量轻的优点,高锟的发明不仅有效解决了信息长距离传输的问题,而且还极大地提高了效率并降低了成本,给人类通讯带来了一场革命。高锟的“光纤之父”地位从此正式确立,并把人类带进光纤通讯年代。然而,由理论到实践,由发明到推广,高锟的光纤之路长达20多年。

  由于高锟的杰出贡献,1996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将一颗于1981年12月3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463”的小行星命名为“高锟星”。物理学家杨振宁在“高锟星”的命名典礼上说:“今天以后,我知道每次我和小孙女看夜空的时候,将会告诉她,其中一颗是‘高锟星’。我还会对她说,就在那刹那,数不清的光纤,正在传递着数不尽的数位(bits),把人类世界推进高速资讯的新纪元。”

  低调谦恭:

  富有中国传统

  色彩的谦谦君子

  我曾与高锟教授有一面之缘。1994年11月7日,在香港中文大学出席国际会议期间,高锟校长曾特意邀请与会的几位大陆学者赴其宅邸会面,我有幸受邀。当时,我们这批中国社会科学学者对高锟的学术背景并不了解,仅知道他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物理学家,是香港中文大学的第三任校长。当我们被接送到半山的寓所时,受到他与夫人的热情相迎;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雍容大雅、举止随和,给内地学者很高的礼遇,却毫无张扬之势。

  高锟夫妇把我们迎进挂有中国字画的客厅,便有服务人员送来饮料点心,主宾随意交谈,气氛随和。我和高锟交换了名片,他双手接过,低头一览后说:“张先生是从浙江杭州来的,好地方啊!”我答道:“我出生上海,成长于广州,目前工作在杭州。”他应声接着说:“我也是生在上海的。”因为有此开头,我们便有了其他的话题。

  当时,内地学者应邀赴香港参加学术会议还很不方便,既要有新华社驻港办的批复,又要有设北京的英国驻华大使馆的签证,所以当他得知我已是第三次赴港时,高兴地说这是很好的事情,表示祝贺;同时又期待有更多内地学者有机会走出来参加这一些高层次的学术会议,大陆人才是很有发展潜力的,只有加强学术的互动交流才能促进科学的发展。他还表示,内地学者来中大出席国际会议,中大将提供支持。这番充满中国大陆情结的话语至今难忘,使我对他充满了敬仰之情。

  高锟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及钱永健之后,第八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华裔科学家。我觉得,相比于往届的华人诺奖得主,高锟身上似乎“中国味”最浓,这一印象从他给我的名片也反映出来。这是一张极其普通的双面名片:一面是黄底黑色的直排中文,右上侧是“香港中文大学校长”一列小字,居中直书“高锟”,左下方是简单的地址与电话信息。另一面则是横排的英文文字,内容与中文面相同。这样一张质朴无华、散发中国文化气息的名片,与高锟的低调谦恭相得益彰,更显其不平凡。

  高锟1933年出生于上海书香世家,1948年全家移居香港,并在香港就读,后远赴英国伦敦大学理学院深造,开展自己的科学研究。他发明的光纤,为人类生活形式和文化作出巨大的贡献,产生的经济效益以千亿元计,其中只要有千分之一由个人所得,已是天文数字的财产,但由于专利权属于雇用他的英国公司,他并没有从中得到很多的财富,也没有斤斤计较这些好处。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的高辊,以一种近乎老庄哲学的态度说:“我的发明确有成就,是我的运气,我应该心满意足了。”

  高锟持有英国和美国双重国籍,但大部分时间都在香港工作、生活。1970年,当香港中文大学初设电子学系时,他已受聘为该系教授,并任系主任;1987年担任校长以来,领导校务发展,致力改善教学素质,促进跨学科研究,提升校园主干网络,连接世界各地系统,与国际学术重镇保持密切联系,取得长足进步,直到1996年因年事已高而退休。他在地球兜了一个圈之后,在1997回归之年又返回香港,随后,成立了一个高科技顾问公司,担任香港电讯等多家公司的顾问。回归后顺便拿了中国香港的护照,拥有中国香港居民的身份。目前他有5个职务,其中一个是创新科技委员会成员,专门为香港特区政府如何发展高科技出谋献策。他说:“香港给了我机会,我要尽力报答她。”今年更把他所有共17项的奖牌慷慨赠予了中文大学。

  高锟获得诺贝尔大奖,对港人来说,这份荣耀对鼓舞香港精神具有非凡的意义。香港中文大学更是欣喜若狂。中文大学校长刘遵义表示:“中大今天成为区内以至国际上教研皆具份量的学府,高教授居功厥伟。”中文大学物理学系主任林海青则认为,国际上很多顶尖学者虽为华人身份,但多于国外工作和生活,故高锟可谓是首位获得世界级科研荣誉、但同时在中国做贡献的“本土”华人。

  (作者系浙江工商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邰月红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