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国内要闻 > 时事

福建大规模下派驻村干部破解双薄弱村发展难题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0月29日09:05
  新华网福州10月29日电(记者来建强)福建省永泰县协星村有8个自然村、10个村民小组、568名村民。过去,这里的山区条件恶劣、村民居住分散,饮水、交通、看病等都是村民的老大难问题。福建省纪委干部彭钢两年前到协星村上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以来,多方努力,筹资37万元,铺设7700多米的引水管道,实现了90%的村民用上自来水;投资56万元完成通村公路建设;筹资5万元,按甲级标准建设村卫生所,并由中国医师协会资助B超、全自动血检仪、尿检仪等价值10万元的医疗设备……如今的协星村已经大变样。

  彭钢仅仅是福建省从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单位派下去近万名干部中的普通一员,这些干部被派到经济相对贫困、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双薄弱”村后,高效务实地开展工作,带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社会和基层党组织的全面发展。

  连续下派两批驻村干部帮扶“双薄弱”村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农村事业发展较快,但发展不平衡现象仍未消除,截至2008年底,全省农村家庭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70多万,人均收入1000至1500元的低收入人口也还有130万。“这种状况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发展很不利。”福建省委组织部组织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调研发现,要真正改变一些农村地区积贫积弱,解决农村工作的领导体系断层这一根本性问题至关重要,这就需要有思路、有能力的带头人。”

  2004年和2007年,福建省先后从省、市、县(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央驻闽单位,选派出两批共9289名有一定工作经验、能力出众的优秀党员干部,到8941个经济相对贫困、工作基础相对薄弱的“双薄弱”村,担任为期3年的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或书记。

  据福建省委组织部统计,实施下派驻村干部工作以来,全省各级共投入给这些驻点村帮扶资金60.25亿元,8941个驻点村新建硬化道路1.85万公里,新建机耕路等其他道路2.39万公里,新修或修复引水灌溉渠道逾1万公里,新增照明用电覆盖人口近66万人、有线电视覆盖人口142.57万人、安全饮用水覆盖人口213.73万人,新增沼气池5.41万个,等等。一大批“双薄弱”村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群众对驻村工作欢迎者有之,观望者有之,怀疑猜测者亦有之。”谈及两年多的驻村工作体会,彭钢说:“干部到村里后,一定要紧扣民生问题开展工作,多进农家门,多知农家事,多排农家忧,多交农家友。”

  “16字经”: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

  福建下派驻村干部工作5年来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总结起来就是“16字经”: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福建省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就具体运作而言,可以归纳为以下5个特点:

  一是选定派驻的村庄,是各县(市、区)按照村总数30%左右的比例、倒排出的发展较慢的后进村,这些村大都不同程度存在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等问题。

  二是选拔出的驻村干部,基本条件是政治思想和工作能力都较强的人,他们有大专以上的学历,3年以上的工作经历,包括一些符合条件的后备干部和业务骨干。派他们下去不单纯是锻炼,主要是干实事。

  三是驻村干部的任职时间一般是3年,主要职责和任务是以增加村民收入和集体收入为重点,带领群众找好符合村情实际的发展路子,建设好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配套组织特别是“村两委”领导班子,培养出继任的村党支部书记的合适人选等。

  四是省委、省政府对驻村干部建立了一整套各级党政领导挂点联系、部门挂钩帮扶、村企结对共建等帮扶责任制,避免了驻村干部单枪匹马、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

  五是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协调小组和办公室,形成了对驻村干部工作的指导、监督、管理和服务等机制,保证党员干部驻村干部的稳定性和制度化。

  近年来,福建省下派驻村干部在强化基层组织建设方面成效突出,解决了一些基层组织“无人管事”、“无章理事”等问题,为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后劲。据统计,第一批208个省派驻点村,3年共推选650名优秀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和“两委”委员,发展新党员869名,超过这些村前10年发展党员的总和。2007年第二批228个省派驻点村,发展中共党员513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795人,村主干业务培训3419人次,制定或完善支部和村部相关制度1525个,召开村民议事会议1880次。

  福建经验:扎下人才“一根针”,服务三农“千条线”

  福建的经验表明,下派驻村干部是当前解决农村基层领导骨干和人才短缺的一项切合实际的措施,通过扎下人才这“一根针”,带动的是上下各部门整合资源,形成了服务三农的“千条线”,比较充分地将城市和机关的各种能量运用起来,将城乡各种资源统筹起来,进而增强推动农村发展的合力。

  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朱朝枝认为,福建大规模选派党员干部到农村基层一线任职,并逐步实现常态化、制度化,避免了以往下派工作队或工作组大都驻在乡镇一级,临时性明显,对涉及村民生产生活的全面工作推进不大,工作浮在面上的“皮球效应”等。这种做法把党和政府所需要落实的各项工作,直接延伸到了基层的村一级,也把农民的各种问题和困难及时反映到了上级各部门,构建起了一条上下紧密沟通的渠道。

  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铁民表示,新农村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障碍是“乡土”性与现代性的对峙。下派干部在协调解决这一问题时具有特殊优势:他们不挤占当地资源,不增加当地负担,比之本乡本土的“能人”,身份更为“超脱”。通过这一途径,能够较好地解决封建迷信势力、宗族派系势力、新生黑恶势力、自恃资历高深的“家长”势力以及来自村外的一些不法势力等妨碍和危害农村发展而当地干部又很难甚至无法解决的棘手问题。

  专家指出,在当前不少农村地区,农民群众包括从中产生的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的眼界、见识、办法和发展思路等受到很大局限,因此对这些落后的农村地区,有计划地充实领导骨干和人才力量,引导和帮助当地干群共同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具体路子、具体办法,已成为一种迫切的现实需要。
责任编辑:张庆龙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