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万象 > 最新要闻 > 世态万象

职校女生打人续:媒体应对未成年人有保护意识

来源:新华网
2009年10月31日07:31
  《新闻1+1》2009年10月30日节目——另一种“暴力”

  演播室主持人(董倩):欢迎收看正在直播的《新闻1+1》。

  最近一段时间,有关少年暴力的视频不断现身网上,这就一次一次强烈刺激着人们的各种感官,有人说这是表达了一种愤怒,还有的说应当保持克制,岩松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白岩松(评论员):

  其实暴力固然是很让人生气的,也不应该,但是人们在面对暴力的时候,千万别把你的做法,或者说是你的态度,变成了另外的一种暴力,因为这同样是让人很担心的。毕竟刚才前面加了一个限定词,就是说很多少年的暴力,很多少年本身就是未成年人,我们在采取了义愤填膺,为了捍卫正义等等,采取了很多很多相关类似这样的举动的时候,把一个未成年人逼到了某种墙角里面,这种暴力的后果怎么去收场呢?

  主持人:

  岩松你说,在咱们这代人成长的过程中,这种少年暴力的事是比现在多还是少?还是说现在因为各种传播媒体把这件事放大了?

  白岩松:

  我只能凭一个,起码在我自己成长的过程中,这样的事情也没少见,我也不一定认为现在比过去多多少,比如说在我上初中的时候,尤其是女生的这种暴力更容易成为今后,你看我们都这么大岁数了,但有时候同学聚会的时候还会讲起那样的。

  主持人:

  你们也经历过。

  白岩松:

  对。在上初中的时候,我的一个同班女同学就骑在了一个男同学身上,用钢笔扎那个男同学的脑袋。

  主持人:

  但是那是开玩笑吗还是暴力?

  白岩松:

  当时打起来了,我们在旁边看傻了,都不敢劝。你想想当时如果有手机,把这段视频播下来,然后在这块一放大的话,大家会不会得出比现在你看到的视频更残暴的一种局面。但是很有趣的是,很多年之后,当我们同学聚会的时候还会讲到这段故事,而这两个当事人也都在现场,也都在我们聚会的场所里头,这个女同学后来没打过多少回人,这个男同学现在没有说多恨这个女同学,因为完全是在莫名的成长时期的时候,突然某一个因素就激活了。

  主持人:

  也不知道刺激他哪了。

  白岩松:

  对,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也曾经听说过,不是我们班,另外的班级,女同学打起来了,一个女同学把另一个女同学直接从铺上就拽下来了,扔在地上了,大家想像一下如果要放视频也是很残酷的,但是现在毕竟有了网络,有了视频,这样局部的,可能跟以往是很相似的事件,但是现在一放大,大家做惊讶状,其实在你的成长中难道不也有过类似的这种画面吗?

  主持人:

  可能在不同年代的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经历某些青春期时候要遇到的一些特殊的事件,我们接下来就不妨看一下最近在网上流传的所谓熊姓女孩子的暴力事件。

  (播放短片)

  解说:

  视频中这名出手打人的女生被人称为熊姐,在这段长达5分20秒的视频中,身穿紫色T恤,中学生模样的熊姐使出各种招数,对另外一名女生实施拳打脚踢。在视频中,熊姐一直出手凶狠,而被打的女生却自始至终没有任何反抗,周围有十多位学生围观,但没有人上前阻止,更有甚者在熊姐打人间隙,还为其递上香烟。

  这段熊姐打人的视频21号在酷6网发布之后,当天点击量就突破了70万,截止到今天下午5点,该视频的播放量就已经超过了348万次,被转载引用17万次。据知情网友称,这次事件的发生是因为抢男友而发生的争端,而熊姐所在的南湖职业学校二分校,校方也表示会严肃处理。

  主持人:

  岩松,你怎么看这段暴力的冲突被拍下来,然后放到网上这种行为?

  白岩松:

  这个应该是几个月之前发生的这样一种行为。现在其实究竟这里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比如说双方当事人是不是很清楚,这段视频将来要上传网络,还是为网络专门拍的,还是像一开始调查的时候,被打的女孩说这只是游戏,打人的女孩也说是游戏,后来在新闻媒体报道当中我看到一句话,经老师的劝导,被打的女孩承认了被打的现实。所以这个事情到底是一个少年阶段的时候,他们一种什么样的作为,是真的就是在打人,还是一种游戏,还是一种打完了之后觉得蛮有趣的,咱们上网酷一下,能在画面上看到咱们自己。其实真实的情况,我觉得现在未必一定我们已经很清楚。

  所以这个视频当然很触目惊心,让大家很愤怒,可是这样的事情,我想在不同的年龄段,在不同的过去时代里头也曾有过,我很怕的是这个视频很让人愤怒,可能熊姓的女孩子也该道歉。但是另一方面,媒体或者说社会公众没必要得出这样两个结论:第一个,现在的女孩子怎么这样子,这是第一个;第二个,90后怎么这个样子,跟这两者没有关系。

  主持人:

  刚才通过网络的这段视频,更多的人了解到了现在所谓的少年暴力事件,接下来我们就连线一下中国政法大学的徐久生教授,他是《校园暴力研究》的作者,徐教授您好。

  徐久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你好,主持人好。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演播室也在探讨这个问题,到底是现在的孩子,现在的少年,比以往暴力事件增加了,还是由于各种媒体的加入,把这件事情放大了,您怎么看?

  徐久生:

  人们觉得现在好像校园暴力比较多,但是实际上校园暴力很久以来就一直存在,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了。过去只是被人们关注的比较少一些。

  主持人:

  那您说女孩子现在的暴力事件是因为放到网上被人更多地关注,还是说女孩子暴力以前也就有之?

  徐久生:

  我们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这样的,在校园暴力行为当中,男女生的比例基本上是一致的,而且男生还略多于女生。之所以我们感觉女生多于男生,我觉得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可能与大家对女生传统的一种认识,一种观念有关系,觉得这些暴力行为更应当是那些调皮捣蛋的男孩子的专利;另一方面,可能女孩子实施暴力行为,给人们的震撼力可能更大一些,她们的暴力行为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我觉得是这样。

  主持人:

  好的,谢谢徐教授,稍候我们还有更多的问题要向您咨询。岩松怎么看,作为一个现象,因为通过你,通过徐教授,通过亲身感受还是作为研究者,都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多大的变化,为什么通过网络?

  白岩松:

  从个例本身来说,我们也许应该觉得说这样的暴力不该存在,但是由这一个个例立即引申出这一代人,或者现在女生如何如何,现在校园暴力已经膨胀到什么样的地步,不一定直接得出这样的结论。

  主持人:

  人们为什么会有这中感受,直接和所谓90后连接起来?

  白岩松:

  因为现在是直观感受,过去只是传说,而现在是直观感受,过去只是自己身边的具体细节,而现在变成了一个放纵到整个网络扩展为全社会来关注的一个事件,因为放大器不一样了。

  过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我刚才已经讲过了,也很触目惊心,桌子都踢倒了,骑在男同学的身上等等。为什么是女生,你觉得把男生一段打斗的视频放在网上,会有这么高的点击率吗?不会,引起的关注度恐怕也不会这么高,有了“野蛮女友”之后,可能现在的女孩子也愿意展现酷的这一面。难怪有人会开一个玩笑,说女人是水,男人是泥,现在的女孩要做“水泥”,所以可能现在这样一种暴力的局面也会经常看到。但我觉得更多的恐怕是这样的视频更容易被放大,而男孩子之间的打斗更多的是正常的打架,可能不会变成这么高的点击率,引发人们情绪的变化也不会像放女同学这么高。

  主持人:

  每一代人在经历自己青春期的时候都会遇到问题,比如说在网络还没有这么发达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处理方法,现在网络出现了,用这种上传到网络上的方式,更多的人关注,你觉得会解决青春期出现的这些问题,是有帮助还是有害处?

  白岩松:

  好坏都有。首先我说好的一面,更容易引起全社会对这个问题的关注,过去全是散在于局部解决,比如在我们班里就会出现,老师后来知道了,然后谈话,然后找家长,然后怎么怎么着,去制止,这是一种解决的方案。现在引起全社会的思考,专家、学者都介入其中,包括媒体也介入其中,我们应该怎么样制止这样的行为,这是好的一面。

  坏的一面,对当事人,尤其对未成年的当事人,可能造成超出这样一个视频本身行为更大的伤害,因为他是未成年人。举例说,上海的这个行为,很多正义的网友,几百人就聚集到了学校的门口,要求姓熊的女孩出来道歉,然后给这个校的牌子上贴愤怒脸如何如何,也就是说出现了“网络警察”。不能有这样的一种心态,说你是错的,所以我做什么事情都是对的,大家去展现自己的正义感,不排除这些展现正义感的,在生活中也曾经成为在旁边观看,沉默不语的一员,或者说是施暴者,或者说是被施暴者。但是在展现正义感的时候,大家聚集在一起,但是觉得这个社会上“网络警察”的行为,尤其在面对未成年人的时候,是该被鼓励的吗?是正确的吗?是不是把重庆打黑中很多的犯人直接交给你审就好了,那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呢?要有法制观念,尤其要有面对未成年人时候的法制观念。

  主持人:

  好,今天我们演播室关注的是最近发生在网络上流传的一起少女的暴力事件,我们的节目稍候继续。

  主持人:

  一段时间以来,网络上迅速曝光的这些少年暴力事件,自然也就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我们来关注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打人女生熊某已承认自己打人事实,并认错。市教委表示将严肃处理,但不会开除当事人。这是上海女生熊某殴打学生一事发生几天以来,中所能找到的教育部门的处理态度。

  近日,就在事件还处于进一步调查的同时,随着类似事件的频发,存在于网络和现实生活中,关于校园暴力的讨论也越来越引人关注。

  就在网友们针对视频的内容,指责打人者的同时,网络上很快就对其展开了人肉搜索,接着,施暴女生熊某某的名字和个人资料便开始出现在各大网站上,而打人的熊姐也被网友冠以“暴力熊”的代称。其实对于人肉搜索,这似乎也成为了每次校园暴力视频公布后,网民自发形成的一种惯例,在有关调查中,持支持意见的网民认为,这样能使施暴者认识到错误。网络的发达究竟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又会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伤害,这样的讨论一直没有停止。

  而最近,随着无数关于熊姐大人的帖子热传,更有激愤的网友倡议到熊姐的学校进行抗议。10月26日,一群愤怒的网友来到视频女生就读的学校门口发起“屠熊大会”,对打人者进行声讨,要求打人者出来道歉。

  杨永明(上海市青少年保护办公室主任):

  要求她向社会,或者向其他方面公开道歉的话,我感到可能超出她的心理承受压力,也不符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

  解说:

  针对这一行为,有网站发起关于此次事件的相关调查,参与调查者中,有近八成的人表示,打人者欺人太甚,强烈地声讨;但同时,也有一些网友对这种去校门口声讨的行为表示反对;还有一部分人则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网友无聊的发泄借口。

  今天下午,我们的记者打电话给当事人所就读的上海南湖职业学校二分校了解情况,学校的电话一直处于无人接听的状态。

  这是流传在网络上的另一段视频,视频以戏谑的方式展现了校园暴力事件,当“校园暴力”遇到“网络暴力”,究竟还有多少“暴力熊”。

  面对校园暴力频发的现象,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打人者、受害者,我们又该如何面对这样的现象和这些事件中的年轻人?

  主持人:

  我觉得短片里面提出了一个特别好的问题,就是“校园暴力”遇上了“网络暴力”,这个事情到底应该怎么解决。

  白岩松:

  当然,谁都不希望校园里存在暴力,但是我说网络上的这种暴力它是需要有一定的约束的。其实在刚才聚集的人群当中,你也很容易听到背景当中的笑声,当然大家都以正义的目的出发了,但是最后的结局是不是就一定是正义的,历史上很多的事情,最后的悲剧是以正义出发的。

  另外一方面,还有,我们现在越来越出现了一种,就像文字当中,看了标题就已经开始写评论了,写完之后,情绪发泄了,再仔细一看,标题下面的新闻不是那么回事。生活当中也是,遇到一个事情就愤怒了,愤怒完就表达,表达完就完了,很简单,但是你仔细去想想,事实真都是那样吗?这里是不是需要我们更冷静、更理性地去看待很多事情。

  再举一个例子,也曾经有一个视频,这两天也很火的,出现在福州的,在这个视频当中也是校园的暴力,也是女孩,但是中间出现了这样的一句词,拍摄的人说,“转过脸来,还要上面电视呢”,这样的暴力行为难道本身就是一种有未来播出期待的,那这就太可怕了。这个时候那些立即正义起来的人们是否也要去思考,更何况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

  主持人:

  你看这件事情发生以后,怎么对待熊姓少女这个问题上,各方都挺激动的,但是她的学校老师挺冷静的,说这件事情不开除她,而且希望给她一个喘息的空间,你怎么看学校的态度?

  白岩松:

  如果真要是在众声鼎沸、众声声讨的前提下,学校真把她开除了,我觉得这个社会不是2009年的中国,要倒退很多很多年,因为谁说这样的行为,学校就一定要把女孩子给开除掉。前不久已经明确的在河北出台了相关的这样一些规章制度,在学校里头,其实是很严格的关于究竟什么样才能开除,学校也解释了,只有经过司法的宣判之后,可能才出现这样的一种结局。

  更何况我始终在强调,它是面对不到18岁的,这个女孩子是1992年生的,现在是17岁,对于未成年人的保护,国家是有明确的法律的,我们就是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类似这样的节目,去使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慢慢落到人的心里头,包括我们媒体自己。现在我也经常见到我们很多的媒体,在出现一些不该出的未成年人画面的时候,那个马赛克打得也太马虎了,几乎你还可以看出他是谁。其实那一点,我觉得当我看到那样的画面的时候,对我们自己媒体的这种缺乏未成年人保护的意识都感到不对,更何况类似这样的事件。

  主持人:

  岩松,我们今天一直在谈保护青少年的权益,但是别忘了,保护的这个姓熊的小姑娘,她是一个施暴者,她在做出了这些事之后,我们在保护她的同时,又怎么去制裁她,你怎么看?

  白岩松:

  对,说得非常对。因为现在更多我们担心的暴力,正是在针对姓熊的这个女孩子身上出现,但是谁也没说那一个女孩子,我觉得真正可能更冤的,更需要抚慰的是那一个女孩子,但是我相信学校包括周边的环境应该去做,包括也应该很重要的道歉,不是熊姐对网友,而是姓熊的女孩子对被打的这个女孩子,而且在成长过程中,我觉得将来有一种空间给她去解决。

  另外,我也注意到这里面的一些细节,刚开始的时候,被打的那个女孩子不认为这是打,认为这是游戏。所以要更加清晰地了解这个事实的真相,然后同时我觉得保护她不是靠这件事情当中的具体怎么去保护,而是创造一种怎么样的社会环境,使未成年人在校园里头免受暴力的侵害,我觉得这是更大的保护。

  主持人:

  好,我们再连线研究校园暴力文化的徐教授,徐教授您好。

  徐久生:

  你好。

  主持人:

  刚才我们在演播室里谈,我们在保护这个姓熊的女孩子的同时,怎么去处理她,或者说是惩罚她,您怎么看?

  徐久生:

  对于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刑法》是有规定的,在17条第3款里面就规定,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应当从轻减轻处罚。在这个规定之后,在2006年1月份,最高人民法院曾经出了一个司法解释,它的精神是什么呢?就是对未成年人实施的情节较轻微的抢劫、故意伤害、性侵害等常见的违法犯罪行为,做非犯罪化的处理。这个司法解释秉持了一个先进的理念,就是对未成年人犯罪,尤其是包括在校的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社会应当给予一种适度的宽容。在具体处理上,要重教育,首先考虑的是教育。

  主持人:

  徐教授您看,刚才我们一直在谈要保护青少年的权益,刚才您又说法律上的规定也是从轻,甚至倾向于保护,这样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这不是在默认,或者说是像这种施暴者并不会受到多少处罚,有一种鼓励的作用吗?

  徐久生:

  不能这样看问题。对校园暴力来说,我们要首先给予关注,我们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育就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现在的《刑法》理念是在教育不能达到预防犯罪的效果的时候,才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考虑用刑事处罚来处理他,这个是和发达国家《少年刑法》对未成年人犯罪所给予的处罚规定是接轨的,这个理念是一致的。

  主持人:

  好的,谢谢徐教授。说到徐教授就提到了一个教育的问题,像对姓熊的这个小姑娘,要保护她,不能惩罚她,还要教育她,怎么教育?

  白岩松:

  保护的前提不是因为她做对了,她同样是做错了,而且是在现在有可能对她产生一种新的过度暴力的情况下,我们才提保护,可不是对她的暴力行为,对那个女同学施以暴力行为直接采用保护。

  另外,我觉得这个别担心,她也会受到某些的惩戒,道歉是不是惩戒,这种来自各界的压力,上网的时候看到的评价是不是一种惩戒,周围同学的眼光是不是一种惩戒,她的前途是不是惩戒,她在家里头家长对她的态度是不是一种惩戒。因此综合起来,反而别过,让她还能够成长。

  另一方面,我觉得是全社会要思考的,我们现在家里头犯了错误就是我揍你,打成了一种强者对弱者的教育方式,还有游戏,电影里到处可见暴力的行为,现在孩子说死,说打,说杀这样词汇的比例,我觉得真比过去高了。因为有一个调查,现在小学生说,如果看到你同学被打怎么办,45%选择是打他,立即以暴治暴。
责任编辑:肖尧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