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瞭望东方周刊 > 最新文章

东熙华德路挽歌(下)

来源:瞭望东方周刊
2009年11月02日16:09

  文/艾明德(Adam ter)(美国)

  东熙华德路挽歌(下)

  一砖一瓦的,上海丢掉了它的部分历史、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

  (前文提要:上世纪40年代,在两年半时间里,2万犹太人难民把虹口的废墟变成了有名的“小维也纳”。这片位于旧称东熙华德路、今为虹口区东长治路的建筑群一直到本世纪初,都变化不大,最近却引起了推土机的注意。)

  不久前的一个周六,我陪一些外地的朋友去东熙华德路游览。我在此之前最后一次去是4个月前。尽管我已经习惯了上海对建筑遗产(它们见证了在其中发展起来的上海式生活方式)的不断拆迁,还是没料到,东熙华德路的大部分已经从虹口的土地上被抹去了。从海门路看过去,东熙华德路的左边已经完全不见了,右边正在拆建的过程中。

  情况应该是这样:在过去数月中的某个时候,有人签署了拆掉它的命令。

  第二天,我又回到这里,在东熙华德路上下逡巡着,走进一座座建筑,拍了我相机的记忆卡所能容纳的最多数量的照片。这是个让人心情沉重的过程,特别是当我走进那些破落的弄堂,想象着犹太难民曾与日本人和上海人摩肩接踵的情形。

  就这样,一砖一瓦的,上海丢掉了它的部分历史、建筑和传统生活方式。在很多地方,今天东熙华德路旧楼上斑驳的砖块,是直接来自上世纪30年代日本轰炸之后的断壁残垣。但可惜的是,这些砖块再也不会得到第三次眷顾了。它们会被整车运走,或许是被作为垃圾处理,或许是被无名地贡献给了上海其他某处工地。那些第三次使用它们的工人多半不会知道,它们曾幸运地躲过了侵略者的炮火。

  就这样,虹口那一段辉煌的历史也随之被遗忘。这个城市太忙、太富,恐怕也不想再关心这些陈年旧事。

  克朗斯勒教授的书中有几段生动的文字记录东熙华德路的里弄生活,我在这里摘录下来:

  “虹口的难民最常见的居住形式就是弄堂,后者也是上海大部分地区的居住形式。所谓弄堂,是在一条长长的、宽宽的主要街道两边,延伸出的许多昏暗、狭窄的巷子。巷子里拥挤着许多紧挨在一起的、修得相当牢固的一层或至多两层的房子⋯⋯到了夜里,这些巷子都会关上大门,有时候还有一两个锡克人巡夜。那时候,这些来自东印度的高大保安是上海市警力的组成部分⋯⋯整个场景具有鲜明的中世纪风味。”

  “里弄房子一般都比较窄小,很难把体积庞大而沉重的欧式家具放进去。有时候,人们只好通过天窗把家具卸下,或者把房间变大来容纳家具。”

  “尽管每座房子通常只应该住一户人家,但节俭而具有商业头脑的中国人发现,可以把一些‘多余的房间’租出去挣些外快贴补家用。这些‘多余’的房间通常只是从一些较大的房间里用日本式拉门隔出来的,一般都没有窗户。”

   “房东会通过一些改建后,把房子的一部分租给租客,尽管两家都像住在鸽子笼里。犹太难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租房方式的好处并开始仿效。就是这样,来到上海时一贫如洗的难民们通过购买和改建里弄房子,慢慢变成了独立的企业主。”■

责任编辑:杨建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