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新闻中心 > 综合 > 天津日报

天津 我们在中国的家(组图)

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2009年11月11日08:27
本报记者 赵晖 汪伟 摄影 宁培中

  “开放的沿海城市中有一个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在中国的家:天津。”“为了写《中国大趋势》,我们一直在维也纳和天津两个家之间奔波。”奈斯比特夫妇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表达了他们对天津的眷恋之情。在研究中国大趋势的过程中,他们确实已经把天津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

  天津的人

  打动奈斯比特的首先是天津的人。这里包括政府官员、学者,还有许许多多的普通人。

  奈斯比特夫妇与天津的学者交往甚密,除了和南开大学校长饶子和、天津财经大学校长张嘉兴等学者有着深刻的讨论研究外,天津市政府副秘书长陈宗胜也是奈斯比特夫妇的好朋友。“陈宗胜博士是学者从政的杰出代表。从政之前,陈博士是一位非常受人尊敬的学者,出版过20多本经济学著作,还提出了衡量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模式。”这是“老奈”在书中对陈宗胜的描述。而陈宗胜关于收入分配、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的两本论著也对“老奈”对中国经济的看法产生了深刻影响。

  陈宗胜对于《中国大趋势》编撰起到了重要作用。他提供了项目组的工作场地,并多次参与了研讨,亲自指导学生找材料,还推动了奈斯比特在天津成立大趋势研究所。“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持下,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所得以顺利地在滨海新区注册成立。外籍学者在中国成立研究所,奈斯比特可能是第一个,没有先例可循。”

  陈宗胜说:“奈斯比特先生的著作和学说具有广泛影响,跨越了国别界限,全人类都可以从中受益,对此我们表示由衷钦佩。中国经济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经济区域化发展势头迅猛。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布局,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后带动区域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我们希望奈斯比特在津建立研究基地,给予天津及滨海新区发展更多关注,取得更丰硕的研究成果。”陈宗胜透露了他要把奈斯比特留在天津的“私心”。

  天津开发区在盐碱地上崛起的故事,老天津的故事,新天津的变化等都是奈斯比特夫妇最爱听的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成为了《中国大趋势》的基础资料。

  奈斯比特还受聘为南开大学客座教授和天津财经大学名誉教授。坐落天津财经大学的“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所”也是目前全球唯一的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机构。正是这些热情好客有眼光的天津人,让奈斯比特钟情天津,决定把他的大趋势研究基地落户在天津,加强与天津学术机构在未来学研究领域的合作,持续关注中国发展。

  天津的家

  “天津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所到之处欣欣向荣,展示了美好而广阔的发展前景。”第一次到天津,奈斯比特就喜欢上了这个城市,并希望在天津买房、安家。

  看房是“老奈”每次来天津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市中心、近郊、远郊,许许多多天津楼盘都留下了奈斯比特夫妇的足迹。但奈斯比特夫妇对自己居所的要求比较“追求完美”,不仅要风景好,还要能融入市民生活。“有一次他们在梅江看上了一套房子,大小、朝向、风景、房型、楼层还算满意,几乎就要交定金了。可是考察环境后他们发现那里是新居住区,邻居们交往不多,不能满足他们一下楼就能和邻居聊天、融入天津人生活等人文环境需求。所以此次购房计划就又搁浅了。”天津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霍颖颐讲述了“老奈”一系列选房经历。

  因为对软硬环境的执著,至今奈斯比特夫妇留下的5万美元房屋定金还没派上用场。不过热心的霍颖颐已委托了专业机构——天津财经大学的房地产研究所,为奈斯比特选房。

  天津的未来

  打动奈斯比特的还有天津充满希望的未来。他在书中写道:“我们非常看好天津。2006年,我们受到了戴相龙市长的热情欢迎,还参观了滨海新区。我们的所见所闻坚定我们在天津落户的信心。”“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三大经济区之一。在过去20年中,上海和香港一直独占鳌头,但是现在外资似乎开始向天津和滨海开发区倾斜。胡主席在2007年也曾说过:"天津滨海新区将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奈斯比特一再提到看好滨海新区,并对天津开发区、空客A320天津总装线工程、天津生态城市建设等等都有论述。奈斯比特观察到过去20年中,滨海新区功能区之一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许多国际知名公司在这里投资建厂,其中包括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日本的丰田汽车和韩国的三星电子。他还观察到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有一套关于可持续能源的完整“生态工业”计划。在生产的每个环节,从原材料到工业成品,都控制了排放,提高了能源的利用率。

  奈斯比特对天津滨海新区的示范作用给予了积极乐观的预测。他在《中国大趋势》中预言滨海新区的崛起与深圳和广东的其他城市都不同,因为它在发展的初期就强调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策略。

  约翰·奈斯比特:世界著名的未来学家,埃森哲评选的全球50位管理大师之一。奈斯比特阅历丰富,他有着哈佛、康奈尔和犹他三所大学的教育背景,拥有人文科学、科技等领域的15个荣誉博士学位。1963年,他被美国总统肯尼迪任命为教育部助理部长,还曾任约翰逊总统的特别助理。主要代表著作为1982年出版的《大趋势》,该书与威廉·怀特的《组织的人》、阿尔文·托夫勒的《未来的冲击》并称“能够准确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的三大巨著。《大趋势》一书问世后,曾高居《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超过两年,全球发行量达1400万册。奈斯比特在书中预言了世界发展的十个趋势,其中大部分都已成为现实,“网络社会”和“全球化”两大趋势更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时隔27年后,约翰·奈斯比特以他独特的“内容跟踪分析法”著就《中国大趋势》。

  约翰·奈斯比特的新作《中国大趋势》不仅给了中国信心,也给了世界信心。《中国大趋势》站在全球的高度,精辟地提出了“中国新社会的八大支柱”理论,即解放思想;“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结合;规划“森林”,让“树木”自由生长;摸着石头过河;艺术与学术的萌动;融入世界;自由与公平;从奥运金牌到诺贝尔奖。并由此总结出中国发展的大趋势——中国在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体制,它的新型经济模式已经把中国提升到了世界经济的领导地位;而它的政治模式也许可以证明资本主义这一所谓的“历史之终结”只不过是人类历史道路的一个阶段而已。奈斯比特相信“中国模式”将影响整个世界。

  《中国大趋势》

  背后的

  天津团队

  2007年年底,“中国大趋势”项目在天津启动。项目团队由天津财大亚洲商学院和南开大学的老师和学生组成,亚洲商学院全球并购研究中心著名管理专家王育琨先生和南开大学的周云波博士、吴帆博士作为项目组的三位中方主任,24位来自两个学校的本科生和硕士生负责资料收集等基础工作。这些人的名字在《中国大趋势》一书的致谢中一一体现,“老奈”对项目组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开大学经研所副教授周云波的家中收藏了一张巨幅中国地图。上面圈定的100个城市就是奈斯比特研究所中国大趋势项目的观察点。“中国大趋势项目组正式组建那天,奈斯比特和项目组的成员差不多用一天的时间认真讨论最终确定了这100个观察城市,我们就是在这幅大地图前讨论,确定一个就在上面圈定一个。”周云波说。

  城市确定了,媒体也就确定了。从沿海到内陆,从省会城市到边远县城,一张庞大的舆情监测网诞生了。《北京日报》、《天津日报》、《四川日报》、《广州日报》、《陕西日报》、《西藏日报》……基本涵盖了中国的所有省份,有些省份还选取了几个不同的城市。有的报纸订不到,就发动学生找当地的同学帮忙买,然后寄过来。

  帮助奈斯比特夫妇进行为期半年中国媒体舆情监测的学生分别来自南开大学和天津财经大学。学生们的任务是,每天从上百份报纸上摘取信息,编辑成四五百字一条的摘要,然后翻译成英文,供奈斯比特阅读。老师的任务是,初审学生的中文报摘是否符合需要,进行筛选确定进入翻译的报摘篇目,最后对学生翻译的英文报摘进行校译并发送给奈斯比特夫妇。

  曾参与摘编工作的南开大学毕业生张凯回忆:“一开始,奈斯比特先生希望得到的信息是非官方的,是客观的,因此要求我们尽量不要找机关报,但是后来我们挑选了一份晚报和一份日报给他阅读,最后他还是选择了日报,似乎是因为日报上的信息更像他需要的。”

  “报摘差不多每周发送一次,一共22次。没有具体的字数限制,按照奈斯比特对新闻事件的要求,多则多摘,少则少摘。平均下来每周都要发过去6万字(中文)的报摘资料。”周云波说。

  张璇是天津财经大学金融系的研究生,作为中国大趋势项目组的成员,她每个月都要到南大经研所会议室与世界著名学者奈斯比特进行讨论。

  “上课的时候,奈斯比特先生用《中国日报》给我们做培训,他特别善于讲故事,通过故事深入浅出地讲明道理,所以他讲的东西都很容易理解。”张璇回忆说,“24名学生被分为5个小组。那时几乎每天都要做几个摘录和翻译。就连放寒假过年,我们还在QQ上召开视频会议呢!”张璇回忆起那段时光,更多的是快乐。

  与天津财大

  “一见钟情”

  “这里现代化而且时尚的建筑值得任何一所大学羡慕。”这是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对天津财经大学的评价。2008年1月23日,奈斯比特作为天津财经大学亚洲商学院“大师讲坛”的首位演讲者,作客天津财大。虽然是首次到访,奈斯比特却与天津财大一见钟情。财经大学党委书记王玉英、校长张嘉兴对奈斯比特先生的第一次“传奇”访问至今还记忆犹新。

  “奈斯比特是个很严谨的学者,为了晚上能更好地在财大演讲,他专门抽出午餐前的休息时间到财大考察。从酒店出发时,奈斯比特就提出中午回酒店就餐,往返路程和考察时间共45分钟。然而一进学校大门,奈斯比特就大为惊叹。接下来的参观更是让这位全球著名学者流连忘返,原定20分钟的简短考察一再延时,教学楼、图书馆、报告厅……两个多小时参观让老先生兴奋得连午餐都忘了。”张嘉兴说。

  王玉英说:“奈斯比特第一次来学校时是1月份,虽然冬日里的校园略显萧瑟,但这里独特的建筑风格、优美的校园环境还是深深地打动了他,奈斯比特用"这是我见过的最美丽的校园,他们阐述的教育理念更令我兴奋"来表达他的感慨。”

  比环境更能打动奈斯比特的是天津财经大学对这位世界著名学者的尊敬与热情。王玉英说:“奈斯比特参观校园时处处都能体会到"天财人"对他的欢迎。校园里随处可见他当晚要为财经大学师生做的“崭新的中国,崭新的世界”主题演讲的海报,海报制作精美,上面的巨幅照片相当有视觉冲击力。当他走进多媒体教室参观时惊奇地发现机房中近百台电脑界面都是这幅海报,还有对他的欢迎。”

  天津财经大学对人才有着执著的渴求,对奈斯比特这样的世界级学者更是“爱才如命”。“尽管已经放寒假,但在那天的讲座现场挤满了前来听讲座的学生,大家都想一睹未来学家的风采。年近80岁的奈斯比特精神矍铄,深入浅出地向师生们讲述了他对当今中国社会的理解,提出了他对中国未来发展的看法,还饶有兴致地回忆起与中国国家领导人的几次会晤。这样的热情让"老奈"感动。后来,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所就落户天津财经大学。”张嘉兴说。

  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讲述了他对中国教育的观察与思考。而思考是由天津财经大学的军训引发的。2008年9月,奈斯比特在天津财大第一次看到了学生军训。他对此十分惊讶,发出了中国的孩子已经纪律性太强是否还需要继续强调纪律的疑问,并与天财人进行讨论。《中国大趋势》记录了这个故事。

  如果说打动“老奈”的是热情,那么留住“老奈”的是真诚。天津财经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霍颖颐女士是奈斯比特在天津财经大学的联络人,也是“老奈”在《中国大趋势》中特别感谢人士的其中一位。霍颖颐告诉记者,奈斯比特对居室窗外的风景有着特殊的偏爱,居家、办公甚至旅行他都坚持窗外一定要有风景。得知“老奈”的这一偏好,天津财经大学把学校最好的一间办公室腾出来,装修一新,给奈斯比特当办公室。这间办公室处处体现了天财对“老奈”的真诚。门口是奈斯比特本人最中意的巨幅肖像;办公室有两面是巨大的落地窗,能将美丽的“天财湖”和校园全景一览无余;各种用具一应俱全,大到家具、小到茶具都配备齐全,茶、咖啡甚至咖啡伴侣都备下了。这种体贴入微的真诚怎能不让“老奈”感动。

  “老奈”经常向朋友炫耀自己拥有天津最美的一间办公室,他每次来津都邀请朋友、女儿来自己的办公室坐坐。

  因为办公室设在天津财经大学,奈斯比特经常与天财的师生们交流,把他在中国的见闻与师生们讨论,并通过他们加深对中国的理解和研究。天津财经大学已经成为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的一个窗口。

  非常值得感谢的人

  ——访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会长王巍

  谈起研究中国的缘起,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中特别提到两个人。一位是江泽民,另一位是王巍。书中写道:“那是在1996年,江主席在北京中南海与我进行了私人会谈。江主席之所以邀请我是因为我在1982年所写的一本书——《大趋势》。”那次私人会晤中,二人谈得十分融洽。江泽民当时建议奈斯比特讲一讲中国这个大故事。这一盛情邀请让奈斯比特心动不已。但由于种种原因,奈斯比特当时没有做好去讲这个“大故事”的准备。以至于奈斯比特多年来一直心存遗憾,担心自己错过了生命中最宝贵的一次机会。

  奈斯比特夫妇在书中《致谢》章节开篇的第一句就写道:“我们首先要感谢王巍。”

  2006年,奈斯比特与中国商人王巍展开了一次对中国及其未来的热烈讨论,最终促成他下定决心叙事中国。这一次约翰·奈斯比特做好了准备。他抛开西方人的视角和态度,不带任何成见,对中国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感兴趣,很多中国人都熟视无睹的事情,对这个老外却很新鲜。

  王巍先生的的确确是一位非常值得感谢的人。奈斯比特先生曾多次谈到他研究中国大趋势的关键人物之一,就是王巍。这里边的故事,奈斯比特在书中几个章节也都有表述。

  通过天津财经大学亚洲商学院院长助理马卫京的帮助,我们终于联系到王巍先生。11月5日上午9:10左右,天津财经大学办公室主任宁培中来电,说王巍先生中午11:00左右有时间。只有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撂下电话就直奔火车站,京津城际列车的速度为这次采访赢得了效率。11:00整,我们如约来到北京建国路附近的华贸中心王巍先生的办公室,与这位商界精英聊起了“奈斯比特的中国情结”。

  开门见山,王巍先生说:“《天津日报》是我就奈斯比特以及《中国大趋势》正式接受采访的第一家媒体。《中国大趋势》今年9月正式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这期间曾有几十家媒体约我采访,我都婉言回绝了。这次接受采访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和天津的缘分。天津的发展,特别是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机遇。我们的并购公会参与了天津许多项目和活动,如天津融洽会、天津财经大学亚洲商学院等等。”采访在轻松的开场白中开始了。

  王巍说,结识奈斯比特夫妇是2006年在北京录制一档电视访谈节目。录制节目的间隙,王巍与奈斯比特夫妇就《大趋势》一书以及中国的未来发展进行了交流。录制结束时,看到现场有许多观众纷纷围住奈斯比特签名,王巍就与奈斯比特夫人多丽丝·奈斯比特聊起来,话题当然还是离不开《大趋势》。王巍当时就建议奈斯比特更多地关注中国的崛起,有条件的话可以写一本“中国的大趋势”。

  此后不久,王巍就收到了奈斯比特发来的电子邮件:他对王巍的建议表示感谢,希望能够围绕“中国的大趋势”这个话题认认真真地聊一聊。王巍随即回复,表示随时可以见面。半个月后,奈斯比特联系王巍,说他要到台湾去,问能否在香港安排一次见面。后因为一些客观原因,奈斯比特与王巍在深圳会面,两人详谈了3个多小时。王巍当时谈道:“中国的崛起越来越成为一个国际大事件。深圳就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经济特区,中国有许多你想象不到的事情。如果不写中国,谈不上一个真正的"大趋势",如果把中国纳入,则会丰富你的科学和观点。”那年,奈斯比特已年近八旬,王巍和他们夫妇开玩笑说:“人们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看,"革命是身体的本钱"。你需要一个新的革命,写这本书会让你年轻10岁甚至20岁。”后来,奈斯比特曾风趣地说:“他此前从来没有这么草率地仅凭打一个电话,就决定与一个人在离他家乡这么远的地方见面,并决定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王巍也将这次见面形容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会面。

  奈斯比特最终下定决心要书写中国,并选址筹建“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所”。在此期间,王巍曾多次陪同奈斯比特夫妇到中国各地考察、发表演讲,许多高校也向奈斯比特发出盛情邀请,奈斯比特还曾想把研究基地设在大连。在天津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王巍先生的积极推动下,奈斯比特最终选择了天津。

  2007年11月9日,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所正式在天津注册成立,在企业法人营业执照上,法定代表人为:JohnNaisbitt。随后不久,奈斯比特大趋势研究所成为天津财经大学亚洲商学院全球并购研究中心内的一个研究机构,而《中国大趋势》也成为该研究所的第一个实施项目。

  奈斯比特在书中写道:“在过去的10年中我们一直在关注中国,但是如果没有王巍,我们对中国现状的研究不可能达到现在的深度与强度。”对此,王巍却说:“是中国的崛起唤起奈斯比特的创作激情,是天津的城市魅力和浓厚的人文环境吸引了奈斯比特。”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